Fauconnier的空间映射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_崔丽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10-08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词汇认知研究0(编号:05YB78)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崔丽娟(1975-),女,青海西宁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研
究;陈建生(1955-),男,湖南资兴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研究.
第21卷第4期2006年12月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C HANGS HA UN I VERSI TY OF SCIE NCE &TEC HNOLOGY (S OCI AL SCI ENCE)
V o l .21N o .4D ec.2006
Fauconn i er 的空间映射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
崔丽娟,陈建生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76)
[摘要]认知语言学为研究和解释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属于广义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文章在以L akoff 为代表的认知语义学的基础上,运用Fauconn i e r 模式理论中的心理空间理论和空间映射论,采用认知科学的理念分析解释了隐喻转喻映射和IC M 的图式映射等问题,并指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其空间理论可以帮助解读许多日常言语交际中/非常规0的语言事实,为许多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模式。

[关键词]F auconn i er ;心理空间;空间映射;隐喻映射;转喻映射;理想认知模型(I CM )[中图分类号]H 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 (2006)04-0112-05
Fauconn i er .s Space M app ing Theory and Its App licati on to D iscou rse Analysis
CUI L i -juan ,C H EN J ian -sheng
(Changsha U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Changsha 410076,H unan ,Ch i na)
Abstrac t :Cogn i ti ve li ngu istics ,as one of the b ranch es of the cogn i ti ve s cience i n a broad sense ,p rovides a ne w research app roach f or researc -h i ng and exp l a i n i ng so m e li ngu i stic pheno m ena .B ased on t he cogn iti ve se manti cs rep res en ted by Lakof,f i n th i s paper ,t h em ental spaces t heo -ry and the spacem app i ngs theory i n Fau conn i er .s model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m app i ng prob le m s i n m etaphor ,m etony m y and sche m a m ap -p i ngs of I CM by u si ng i d eals of cogn iti ve sci en ce .As an i m portan t cogn itive m ode,l h i s s pace t heory can hel p u s understand t hose regu l ar and irregu l ar l angu age u s ages i n ou r everyday verb al co mmun ications ,and prov i des a n e w k i nd of cogn itive m od el f or t he study of so m e l anguage pheno m ena .
K ey word s :Fau conn i er ;m ental spaces ;spacem app i ngs ;m etaphoricalm app i ngs ;m et ony m ic m appings ;i deali zed cogn i ti ve model s(I CM ) 所有语义学理论都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意义?语言表达和它们的意义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前者是本体论问题,后者是语义问题。

持客观主义观点的语义学家认为,一个语言表达的意义就是外部世界某个客观存在的实体。

与此相反,认知语义学家则认为语言表达的意义是心智的实体(m enta l entit y ),意义是存在于语言使用者大脑中的认知结构的组成要素。

在认知语义学里,语义被定义为从语言表达到概念结构的映射(mapp i ng)。

这种映射反映了语言表达和概念结构之间的一组关联,当语言使用者习得该语言时,这些关联在他的头脑中逐渐建立起来。

此时,语言再
现的是一个概念结构,而不是直接再现外部世界。

[1]
本文在以L akoff 为代表的认知语义学的基础上,分析了Fauconn ier 的空间映射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对隐喻、转喻映射和理想认知模型(Idea lized Cognitive M ode ls ,简称IC M )的空间映射等问题进行了解释。

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空间映射论有助于解释许多日常言语交际中的/非常规0的语言事实。

一、F auconn i er 的心理空间理论
作为心理空间理论的奠基人,Fauconn i er 曾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
[2,3]
探讨了语言认知的心理空间理论。

作为
构建知识的基本方式之一,它大体相当于Lang acker 的认知域(cogn iti ve dom ain),F ill m ore 的/框架0(fram e),Schank &A belson 的脚本理论(scr i pt),L akoff 的意象图示(i m age sche -
112
m a)以及理想认知模式(I C M),G ardenfo rs的概念空间(con-ceptua l space)等认知模式。

该理论是指以一种虚拟的心理空间(m en tal space)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语言理论。

实际上,心理空间就是指心理空间域,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临时性在线动态概念。

在《心理空间》一书中,他集中探讨了自然语言意义在线构建(on-li ne constructi on)过程中,心理空间通过各种语言形式而得到建立、所指和辨认的诸种具体情况,指出对相关语言形式的理解,将把我们引向对空间域的探究,而这些空间域是我们在谈话或听话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这些空间域实际上就是彼此具有相互联系的心理空间。

继而在《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一书中,他详尽论证了各心理空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勾勒出了一个/四空间0交互作用的自然语言意义构建模型,即概念合成(concept ua l b l end-i ng)。

而该模型的主旨就是揭示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在线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

[4]
Fauconn 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把语言看成一系列复杂认知程序的触发机制,深入挖掘话语的多层次概念。

该理论指出,话语的形成和理解涉及一系列心理空间的连续层级构型,这些构型随着话语的展开而不断调整,并受到语义,语用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的约束。

意义建构是以话语为基础的。

话语建构首先起始于发话人的基础空间/base space0。

然后,随着话语的不断展开不同视觉或焦点的心理空间将随之建立起来。

例如在该句子/T he Am er i can president who has the m ost power i n the wo rld is adm ired by many peop l e。

0中,从受话人的角度看,符合/Am erican pres i dent0这种属性的个体因为语境的不同而发生着改变。

如果是在1981~1989年间的美国,他指的是里根,若是在1989~1993年间,指的是老布什,如果是1993~2001指克林顿,2001年后至今则为小布什。

由于语境等可及性线索不断激活受话人相关的概念框架,促使他们建构心理空间,建立概念联系,解读隐含信息。

当然心理空间的构拟又总是依赖于空间构造语词(space-bu ilde r)。

空间之间由space-buil der相互联系,不同空间的内部成分相互映射,从而形成藤架式空间结构。

Fauconn ier把N unbe rg[5]的语用功能理论发展成为认同原则,又称可及性原则(A ccess P r i nciple),用来分析转喻(也叫换喻,包括借代和借喻)、隐喻、预设和虚拟语气等语言现象,而N unberg的语用功能理论主要用以分析间接指代现象。

[6]
借用函数的映射公式,F auconn i er把可及性原则表述为:/假如有两个客体a和b,通过语用功能连接,即b=F (a),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指称、描述和指向a来找到与a对应的b。

0该意象函数关系可用见图1表示。

例如:
(1)In the eyes o f Tom,M ary i s t he m ost beautif u l g irl i n the w orld.
在(1)中,i n the eyes o f Tom是空间构造语词,通过它的桥梁作用构建了一个与现实空间(reality)相对的心理空间(m enta l space),即意象空间。

而事实是M ary长相平平,但心地善良,这与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0(In t he eyes of the lover,his be lov ed i s a beauty)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现实空间中,是M ary长相平平,在意象空间,是t he mo st beau tifu l g ir,l二者之间的连接关系connector是一种意象函数关系,如此,在这种函数式中,b被a识别(如图2所示)。

图1可及性原则的意象函数关系图
图2意象函数关系图
在认知领域里,现实表征是以人为前提的,人以自己的存在位置为参照点,人说话的瞬间即作为一个/现在0的参照点,所以有了远与近的概念。

空间的/远0与/近0,时间的/先0与/后0,构成了现实表征的基本特点。

当认知者把自己投放到这种现实当中后,现实世界就有了/现在0和/这里0,它们也成了指称现实表征的参照点,被称为/指示中心0。

现实世界以指示中心为原型,在时间关系上向外无限的延伸。

而当客观世界被主观反映到认知者的大脑中,形成概念化的心理表征后,这种表征成为现实表征在人脑中的内化,与现实相比,心理表征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而且比现实世界更加抽象。

具体地说,T o m以自己作为主体,从/当时当地0的感知把/我0觉得M ary最美作为参照点,并把这种感知不断向未来时间延伸。

这种感知一旦在他的大脑中内化,便以概念化的形式一直存在下去。

这样就出现了在T o m的心理空间(m ental space),M ary是世上最美的女孩。

而在现实空间里,其他人则可能不会有此同感。

二、F auconn i er的空间映射论
什么是映射(m appi ng)?Fauconn i e r指出,/跨域映射是人类生成、传递和处理意义等认知活动的中心。

0[3]其实映射本身是一个数学概念,指的是/两个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对应关系使得一个集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另一个集中都有对应关系0(i b i d.)。

在语言学中,映射主要指概念间的认同关系和对应关系,也称匹配关系。

Fauconn ier的空间映射论运用数学中的映射原理来分析联想和认知推理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就是使一个心理空间
113
2006年第4期崔丽娟,等:F auconn i er的空间映射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
中的概念与另一个或多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产生映射关系,从而形成新的心理空间,即形成新的概念的过程。

例如,当我们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美丽的海滨和大海时,心中想象着自己身临其境的情形。

这时我们的意识就从自己家里的心理空间转向大海和海滨的心理空间,这样呈现于两个不同心理空间中的同一幅情景构成了认同型映射关系。

Fauconn ier认为人们进行思考和交谈时,就是在建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联系,他区分了三种空间映射形式:第一种是投射映射(pro jecti on m appi ngs),大多数的隐喻映射(m etaphor i ca lm app i ngs)属于此类;第二种是语用功能映射(prag m atic f unc tion m app i ng s),转喻映射(m etonym ic m ap-p i ng s)就是一种语用功能映射;及第三种图示映射(schema m appi ngs),Lako ff的理想认知模式(IC M)即是一种图示映射。

[7]
(一)投射映射和隐喻映射
投射映射即用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结构领会另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

比如,为了谈论和思考某些目标域,我们使用某些始源域的结构和相应的词汇。

这种投射映射在构建我们的知识基础,帮助我们通过具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多数的隐喻思维和言谈属于此类。

语言的隐喻思维功能是语言抽象思维功能的基础。

隐喻不是词的单纯替换或转换,它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是以已知喻未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从而形成抽象思维的手段。

隐喻思维不仅具有解释描述功能,如用通俗方式形象地解释科学概念,还可以帮助人们,尤其是科学家发明和发现新事物。

总之,隐喻语言是一种强有力的认知工具。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concept ua l me taphor)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始源域(source do m a i n),另一个是目标域(target do m a i n)。

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

例如关于[L I FE]的基本概念和隐喻L IFE IS A PLAY。

这里目标域是[L IFE],始源域为[PLAY]。

[PLAY]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在结构,其组成成分包括角色、演员、导演、编剧、化妆、服装、舞台、布景、灯光和观众等,L IFE IS A PLAY这一隐喻激活了一组对应关系:世界v s舞台;活在人世间的男男女女vs剧中的演员;一个人的出生vs一个演员登台;一个人的死亡vs一个演员的下台;人的一生中可能要担负很多职责v s台上一人分饰几个角色的演员等等(i b i d.)。

对于[PLAY]这个十分抽象又十分丰富的概念,要完全理解它,还须借助其他一些隐喻。

如隐喻概念L IFE IS A J OURNEY,人们必须基于对具体行为J OURNEY的经验才能理解抽象现象。

详见例(2)和图3。

例(2):
She w ent through life w it h a good heart.
H e kno w s where he is go i ng i n lif e.
H e m ade h i s way i n life.
H e worked h is w ay around m any obstac l es.
T here w ere t wo paths open to h i m .
图3始源域[J OURNEY]与目标域[L IFE]之间
对应的隐喻结构映射关系
其他一些以[L IFE]为目标域的概念隐喻,如L IFE IS A R I VER,L IFE IS A DREAM等,这里的始源域变成了[R I V-ER][DREAM]等。

以上这些概念隐喻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一致的网络体系,使得我们对[L IFE]的理解完整全面。

(二)语用功能映射和转喻映射
语用功能映射接近于理想化的认知模式。

认知者由一事物联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与之相近的事物。

语用功能映射是概念结构内部的相互映射。

转喻映射就是一种语用功能映射。

不同心理空间之间的概念由于先验、文化和经验等的作用构成联想关系,只要说话人提到其中一个概念,听话人就有可能启动另一个或一些概念。

例如:
(3)a).P lato is on the top shel.f It i s bound i n l ea t her. (柏拉图在书架顶层,皮面精装)。

b).I saw a Q i BaiSh i on the w a l.l(齐白石的画)
c).H e w as dr i v i ng a Shangha.i(上海牌轿车)
上述例句a)中,如果谈话双方正在谈论柏拉图这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这种共有知识就会自然成为桥梁,把/柏拉图0和/他的作品0这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接下来,用作者名字来指代他的书也是很自然的事。

即使不做此推想,受话人听到这句话也会在大脑记忆中调集有关柏拉图的深层信息,在后续信息/shelf0,/bound0等词的提示下,顺利完成指称建构。

同样地,例句b)中,如果双方都知道齐白石这位国画大师,那么也很容易把/齐白石0和/他的画0这两个心理空间联系起来,同时在信息词see和on t he w a ll等的提示下,即可顺利完成指称建构。

例句c)同样,当讲话人提到其中一个概念/drive0时,听话人就可能启动另一些与交通工具有关的概念,-Shangha i.在此只可能是一种交通工具的品牌,而不可能是指地名。

这样从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唤醒另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从而建立语用功能映射关系,听话者便能理解-Shangha i.在此指代交通工具这一心理空间中的/轿车0。

Fauconn ier认为言语信号只是讲话人为了引导听话人在心理空间中穿行而设立的路标。

由于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去感知同一事物,所以讲话人可从不同的视角去实现同
114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
一事物,于是言语信号引导听话人把同一事物置于不同的心理空间,一个心理空间的事物通常在另一相关心理空间中有它的对应物,从而构成认同关系,例如:
(4)妻子对丈夫说:/你已经不是从前的你了,现在的你完全变了。

0
这句话中的第一个/你0和第三个/你0都指现在空间的中的/你0,第二个/你0是指过去空间的/你0。

这样说话人引导听话人把同一指称者置于不同的心理空间,在另一相关心理空间找到其对应物,从而进行比较,达到认知构建的目的。

转喻(m e t ony m y)与隐喻(m etaphor)一样,都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是人们无意识的认知过程,同样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

二者的区别是,隐喻属于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如始源域[J OURN EY]与目标域[L IFE]等;而转喻(也叫换喻,包括借代和借喻)是相连接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中,用一个突显物/代替0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0(stand-fo r)关系。

如前面例句中的/狄更斯0代替他的小说,/齐白石0代替他的画,/上海0代替上海牌轿车等。

当然有时二者又互相作用,互相关联。

例如句子/D on.t get hot under the co llar0(转喻描述an-ger),由该转喻引发了基本隐喻概念ANG ER IS HEAT,AN-GER IS F IRE等。

总之,隐喻和转喻都是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

(三)图式映射和理想认知模式(IC M)
图式(sche m a)一词来自希腊语,18世纪的康德曾把图式看成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

后来在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中对图式的含义理解看法各不相同,但都承认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

J.M andler(1979)认为图式即认知结构,有空位(sl o ts)和默认值(default va l ues)两部分组成。

比如饭店图式包括人物空位、物体空位、动作空位。

其默认值为服务员、客人、厨师;桌、椅、食物;点菜、吃饭、付款等。

[8]这种图式理论强调在理解新信息的过程中,激活或建构合适的图式并填充新信息的过程,当所有重要空位都已填满信息,相关知识的文章话语即被圆满理解。

在大脑长期的记忆中,过去的经验已在大脑中形成各种图式,当有足够的信息时,相应的图式即被激活。

(属于相关知识与信息网络的图式)而认知语言学主流关于图式的概念更强调身体及其环境的互动,强调以空间为基础的认知结构。

本文关注的是后者。

Fauconn ier提出的图式映射(sche m a m appi ngs)是指用抽象的图式、框架或模型来理解话语,是认知图式自上而下的投射。

图式映射产生于当一个图式、框架或模型被用于构建某个情景之时。

Lako ff(1987)提出的理想认知模式(i dea lized cognitive m ode ls,简称IC M)即是一种图式映射。

根据其论述,理想认知模式有四种类型:即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IC M是/知识得以组织的结构0,是作为人类认知结果的知识在大脑中如何存储,是认知框架理想化的结果。

人类大脑中存储的结构就是理想化模型。

IC M 的认知意义就在于它对世界的情景和我们的行为方式提供了一个高度简化的主观的规范(nor m),即世界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行事,这就是的理想性特征(idea lized)。

作为人类知识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和单位,每一个IC M都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整体,都要用到以下4种不同的构件原则:
①命题结构,同F ill m ore的认知框架所描述的结构;
②意象图式结构,同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所描述的结构;
③隐喻映射,如Lako ff和Johnson所作出的相同描述;
④转喻映射,如Lako ff和Johnson所作出的相同描述;
每一个理想认知模式,在使用中都要构建出一个心理空间,如F auconn i er所作出的相关描述。

[1]
在L akoff的理想认知模式中,理想化是一个突出特点,比如对/周末0一词的理解必须有这样的:首先要包括由太阳运动确定出的自然周期,标示一日结束和次日开始的标准方式,其次要有一个更大的以七天为限的日历周期)星期,星期是由七个部分以线性序列组成的一个整体。

一周有七天,星期一到星期五是工作日,星期六,星期天是休息日,为周末。

/星期0认知模式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式,因为/七天为一星期0在自然界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主观创造出来的。

但IC M并不都是像/星期0模式那样简单,例如由多个认知模式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复合集。

从心理角度看,这种复合集甚至比其中单个的认知模式更基本。

这种复合集被称为认知模式集(c l uste r mode l s)。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Lako ff 分析过的概念[母亲]/MOTH ER0,[母亲]这一范畴是建筑在由数个认知模式共同构成的认知模式集上的[3],如图4所示。

图4[母亲]范畴的理想认知模式集
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母亲0应当符合上述的全部五个模式,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复杂,偏离这一[母亲]范畴的理想认知模式集的情况越来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L a-koff认为没有哪一个I C M可以担负起描述/真正0的母亲概念的任务。

他使用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我是被收养的,不知道真正的母亲是谁。

(强调出生模式)
我不是个会抚养孩子的人,所以我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
115
2006年第4期崔丽娟,等:F auconn i er的空间映射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
任何一个孩子的真正的母亲。

(强调哺育模式)
我真正的母亲还在怀我的时候就去世了,我是被冷冻后移植到我的生母的肚子里去的。

(强调基因模式)
我的基因母亲贡献出的卵子被移植到了我真正的母亲的体内,她生了我并将我抚养成人(强调出生+哺育模式)。

依靠基因工程,由我父亲精子受精的卵子中的基因是从20位不同妇女的卵子基因中抽取拼接而成的。

我不会把这20位妇女当中的任何一位叫做自己真正的母亲。

我真正的母亲是那个生我养我的妇女,尽管对我而言事实上不存在单
一基因的母亲。

(强调出生+哺育模式)。

以上五个模式中,没有一个能帮助我们定义一个真正的母亲。

有时[母亲]这一范畴体现出五个模式相互分离的情况。

比如借腹生子的替身母亲、继母、养母等。

总之[母亲]这一范畴不必需要充分必要条件来清晰界定,它是建立在由出生、基因、哺育、婚姻和辈分这五个模式共同构成的认知模式集上。

如果是符合全部五个模式的母亲,则是最理想原型母亲;如果缺失其中的任何一个模式,则是与理想原型母亲有一定距离的母亲概念。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经验现实主义认为,人类通过IC M来构建知识,IC M是一个有内在结构的复合体,其内在结构可以是命题性的,意象图式性的,也可以通过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建立起来。

对此我们已在前面F auconnier的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中进行了解释。

对于被L akoff(1987)称之为I C M的两个结构原则:隐喻和转喻认知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一些具体例子和图式映射关系来加深印象:[8]
例(5):
(一)抽象概念为具体物体:
结构比喻(struc t ura lm etapho r):
a.她细细地品味着这一刻的幸福。

(幸福是酒)
b./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0《望海潮》(思想是植物)
c./名缰利索0《水龙吟》(名利是束缚)
(二)具体物体为抽象概念:
d.蓦然回首情已远,身不由己王前走。

(旅途是人生)
e./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语细如愁0《浣溪沙》
(细雨是愁)其逆转比喻的图式映射关系如图5所示。

三、结语
传统的真值语义学(trut h conditi onal se m antics)认为,意义存在于客观世界中,语言通过指称客观世界的物体而获取意义,其主要目标是为句子建立真值条件,以使它们尽可能真切地映射外部世界。

其结果是意义被认为独立于语言使用者,与语言使用者的理解没有关系。

与此相反,认知语义学则认为意义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
图5/抽象概念与具体物体0逆转比喻的图式映射关系
界的认知。

Fauconn ier也提出,当一个词被另一个指称相同的词替换时,句子的真值可能就不存在了。

有时空间概念正是人类认知的关键所在。

而认知结构的构建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模式。

他曾指出,语言表达形式本身仅具有产生意义的潜势,它只有与人们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时才能产生意义,而言语信号只是讲话人进入一系列心理空间设立的路标。

对概念隐喻的能力是人类的生物进化的能力,人类的经验,学习和想象使它得到强化和改善。

Fauconn 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和空间映射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许多日常言语交际中常规和非常规的语言事实,以及因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如:隐喻转喻的认知解读,汉语熟语现象的概念认知,幽默言语的解读机制和省略句的心理认知等等。

但其理论尚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对某些语言现象无法进行有效的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W hat i s a concep t ual syste m?[A]In Overton&Pa-
ler m o(eds.)Th e N ature and On t ogenesis of M ean i ng[C].H ill s-dale,NJ:La w rence E rl baum,1994.
[2]Fauconnier,G.M en t al Spaces:A s p ects ofM ean i ng C onstru cti on i n
N at uralLanguage[M].N e w York:C a mb ri dge Un i versity Press.O-ri gi n all y pub lis hed i n1985.Ca m bridge:M I T Press,1994.
[3]Fau conn i er,G.M app i ngs i n Though t and Language[M].Ca m-
bri dge:C a mb ri dge Un ivers i ty Press,1997.
[4]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和思考[J].外语研
究,2004,(1):7.
[5]Nunberg,G.The prag m atics of R eference[M].B loo m i ngton,
Ind.:Ind i ana Un ivers i ty Li ngu i sti cs C l ub,1978.
[6]朱永生,蒋勇.空间映射论与常规含义的推导[J].外语教学与
研究:2003,(1):27.
[7]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5.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谢明子]
116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