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摘要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高中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阶段,是教学最重要的过程。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高中的教学方法都过于单一和死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以及灌输式课堂,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甚至引发了学生的厌烦情绪。化学与其他课程不同,该门学科以实验为主,需要学生牢记各种化学公式、定理,还要与生产生活相结合。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设计缺乏新意,与学生的诉求不相适应。同课异构作为教学的一种新尝试,将其融入高中化学课堂,有助于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喜爱之情,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研方式;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全世界被连接为了一个整体,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开启,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中教学是输送高等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学习最艰苦的时光,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他们对课程理解的不同,教学方法的差异,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传统课堂强调一成不变,教学多为灌输式方法,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成绩的下降。同课异构是对不同教学方法实际应用的新尝试,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获得更多的体验,对于教师则能够完善他们的教学水平。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将同课异构的模式引入高中化学课堂,有助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
1 有关同课异构的概述
顾名思义,“同课异构”就是指相同的课程,构成要素却不同,即对于一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习惯以及教学思路的差异,导致课程设计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有较大的差别。“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学的新方法,需要教师对教材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潜心钻研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将课堂变得更具特色。
利用“同课异构”的办法实施教学,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不同策略,以及这些策略产生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1]。
2 同课异构的组织类型
2.1 专家引领的“同课异构”
所谓的专家引领,就是指教学以权威人员为根本,聘请有经验、威望高的教师开展该项活动。对于高中化学教学,可以邀请其他知名高中的专家到学校进行讲课,分享教学的经验,让年轻教师汲取更多的经验。并通过学习分析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教学。
2.2 学科教研组内的“同课异构”
这是由组内化学学科的教研组长牵头发起的教研活动,直接是组内化学教师之间的较量,选定同一教材内容,由多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不同的教學设计。然后在固定的时间上课,全组老师参与听评课过程,就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并就不同教师的不同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集思广益,形成典型案例。
2.3 日常教学下的“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教学方法未必非要大张旗鼓地举办,在日常教学中,化学教师之间就可以互相开展换班教学,然后听取学生的看法和意见,根据他们的特点不断地完善教学,形成教师独有的教学风格。尤其是对于一些刚刚毕业的教师而言,通过同课异构的方法实施教学,能够理顺他们的教学思路,设计更符合教材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年轻教师[2]。
3 “同课异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将“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之中,强调的是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注重教师反思性教学,有助于他们对课程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谋求更好的发展。
3.1 有利于化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
化学教师知识体系的形成,包括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指能意识到并能够表述的知识,它可以在教师以前的学习中所获取,例如: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式、化学概念等。同课异构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能够扩展学生的眼界,让教师认清自己的教学思路,构建教学的新体系。
3.2 同课异构可以帮助化学教师比较每个人教学过程的异同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在一节化学教学实践课程中,教师要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重难点等等。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分享教学的经验,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从而完善教学。
3.3 同课异构可以帮助化学教师比较教学效果的异同
无论化学教师在课堂设计时用尽多少教学手段,多少教学方法,但最终还是要看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他人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来了解是否成功,为有效教学打基础。
4 我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成功之处
我们高一年级化学组选取的课题为必修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的是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微粒个数与物质的量间的转化关系。本节课的几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也很容易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这块知识常常成为高中化学的第一个拦路虎,甚至会打击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对概念的理解。如:1.在新课引入时,我先展示一杯纯净水,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①如何用所学知识知道这杯水的质量?②如何知道这杯水的体积?③如何知道这杯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通过前两个简单问题的回答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的时候,提出第三个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起学生求知新知的欲望,顺利引入新概念。2.在讲解新概念时,我把它与长度,质量等熟悉的物理量作对比,让学生不至于有陌生感;在对概念分析时,我以一包香烟,一打啤酒,一双手套,一个班级等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解释集合体的意义,并强调所举例子是宏观能看见物质的集合体,而物质的量是微观看不见粒子的集合体,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比较具体清晰的理解,从而消除概念的神秘感[3]。5 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是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感觉比较成功,也符合高一学生思维认知过程的环节。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也是评课后的收获。
(1)在引入“物质的量”概念时,只是一味强调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可增减文字,它是一个新的物理量,其實完全可以举例像长度,质量一样是不能分开读的,也不能随意增减文字。
(2)在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后,应该及时举例明确他们间的关系,如:以1mol、2mol、0.5mol表示物质的量的大小,跟1kg、2kg表示质量的大小做类比,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并运用。
(3)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前半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强练习,及时巩固。如果要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用常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很难做到,根据以往经验这节课的练习时间往往很紧张,在本次活动中,有一位老师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中,对ppt的制作做了改进,设置的问题循循善诱,内容更加的直观,易于学生接受,这样明显会增加课堂容量,节省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练习,从而加强了对难点的训练,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以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4)还有一位老师的做法也是可以借鉴的,在讲物质的量及概念时,为了加深印象,避免出现错误,可以让同桌间、前后左右的同学间相互提问这两个概念及它们间的关系,也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5)这是我认为收获最大的一点,因为在以往听课当中没有人专门提出来这样的问题,也是我以前没有重视的地方,那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我一直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