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死亡”委婉语的语用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从语用学的角度,用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语境理论、距离原则、动听原则和模糊理论对英语“死亡”委婉语进行了分析,为英语“死亡”委婉语的名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期望能够帮助人们了解重视这些委婉语,在社会交际中正确选择、使用它们,从而避免在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会和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语用学;合作原则;语境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活动的润滑剂,它在人类交际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些专家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英语委婉语进行了研究。
归纳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1)研究历史及演变;(2)界定其定义;(3)探讨其构成手段;(4)从语言学角度研究;(5)从语用学角度研究。
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英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作专门分析研究的文章。
而笔者认为,英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数量很多,它在一定层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社会文化、民族心理、价值观念等,它是我们了解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
对它进行研究还可以避免在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会和冲突,提高我们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英语中的“死亡”委婉语所体现的一些语用学原则,希望人们可以加深对它以及西方社会的认识,也可以在言语交际中更好地、正确地选择使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上处以绞刑,人们就用一些与白杨树有关的温和的、甚至是好听的表达委婉说出这些人的死,如“to be a cottonwood blossom”、“to decorate a cottonwood”、“riding under a cottonwood limb”。
(2)得体准则。
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如将人死后称为“to became
a land owner”、“go to Heaven/paradise”、“be with God、rest/be in Abraham‟8 bosom”等。
这是出于礼貌,给对方留有面子,也有可能让他人对自己有好感等。
(3)赞誉准则。
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如对为国家或事业而献身的人给予崇敬和赞美,称他们是“to lay down one‟S life”、“to make the Illtimate/l船t sacrifice”、“to 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to fire one‟s last shot”礼貌原则为死亡委婉语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死亡委婉语的礼貌功能也使得尖锐的社会问题显得缓和与轻松。
1礼貌原则2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Leech⋯提出了一套各社会、各群体共享的普遍性的“礼貌原则”,它包括6个准则:策略准则(Tact Maxim)、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英语死亡委婉语则体现了这些准则。
如:
(1)同情准则。
即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如西方国家以前多将犯人吊在白杨树Grice[2]根据会话的内容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中存在着一个总的合作原则。
为了成功的交际,双方都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它包括4条准则:数量准则(适量)、质量准则(正确)、关系准则(关联)、方式准则(简明)。
但人们有时会出现违反某条准则的情形。
这时,违反准则的一方可能有言外之意,另一方要能领会“话外话”。
英语“死亡委婉语”就故意违反了交际中必须遵守的这些准则,而这恰恰是为了遵循礼貌原则,维护他人的面子,保持他人的尊严,如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要求不要说自知是虚假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死亡委婉语从本质上说违反了这一准则,如将死亡称为“to be on vacation”,“to take a one way ride/trip”等。
另外,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要求讲话要有关联,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和歧义。
而死亡委婉语往往委婉含蓄,如将死亡称为“to cancel olae‟s account”、“to return to dust/earth”、“to turn one‟s toes to daisies”等,这样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其实隐含着其他的目的,即遵循礼貌原则,维护他人的面子,保持他人的尊严。
3语境理论
言语交际中的参与者不是任意地、毫无节制地选择交际语码的;相反,语码的选择与交际目的、交际语境密切相关。
语境包括显性语境和潜性语境:前者指交际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参与者、话题、面部表情等可感知的具体直接的物理因素;后者指交际参与者的文化
背景、伦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家庭背景和所处社会地位等精神因素。
英语中死亡委婉语的运用与语境休戚相关。
如在西方很多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就将死称为“to be called to God”、“go home feet first”、“go to one‟s last home‟‟等。
西方文化也崇尚为正义献身和爱国主义,对为国家或事业而献身的人给予崇敬和赞美,如“awake to immortal life”、“go to glory”、“make(pay)supreme sacrifice”,而对敌人、罪犯或不值得尊敬的人的死用带有贬义色彩的委婉语,如“to be done for”、“to kick the bucket”、“to kick off”、“to yield up the ghost”、“to drop /slip off the hooks”等。
4距离原则
奥格登与理查兹提出了语义三角理论,认为词与所指之物之间是通过概念来传递的,任何语言符号都是音义结合的双面体,音义结合是任意的"J。
但人们往往把语言符号与它所指之物等同起来。
用委婉语替代用来指禁忌事物的禁忌语实际上依靠了一种心理上的“距离”。
禁忌语之所以被禁忌,就是人们把它与所指事物等同起来,要消除这种对等的联想,根本的办法之一是拉开这两者之问的距离,换一种说法。
委婉语就拉开了与所指事物的距离。
这一原则称为“距离原则”。
如在英语中,人们就用不同的词汇委婉指出死亡,金融方面如“to set one‟S account”、“to cash in one‟s checks”、“to pass in one‟s checks”、“pay day”、“the final paid off”,旅行方面如“to buy a one way ticket”、“to take a one way ride”、“to hop the last rattler”,体育运动方面如“to strike out”、……to take a count”、“the final kick off”、“to jump the last hurdle”,航海方面如“to coil up one‟s ropes”、“to hit the rocks”、“to slip one‟s ropes”等。
这些表达消除了和死亡的直接对等联想,拉开了两者的距离,对说者和听者来说似乎都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5 动听原则
奥格登与理查兹提出的语义三角理论认为词与所指之物之间是通过概念来传递的。
动听原则就利用了这一理论。
所谓动听,并不指声音本身美妙动听,而是指它能有一个比较好的伴随意义,能给人一种好的联想MJ。
如“to be on vacation”、“shuffle off oneg mortal coil”、“go to Nirvana”,人们将死亡称为在旅行,摆脱了尘世的烦扰,是去了极乐世界,这就减轻了人们对死亡的心理压力。
西方很多国家信奉基督教,信奉上帝,因此,人死后就是“go up”、“check in”、“rest in peace”o
6模糊理论
模糊语言,特别是模糊限制语在言语交际中被广泛使用,具有很高的语用价值。
模糊限制语的重要功能有会话含义的可取消性和言语表达的间接性。
Brown和Levinson指出:说话人在表达一种有可能被听话人理解为是一种威胁或粗鲁的话语时,一个礼貌策略就是使用模糊语言,它是交际双方实施礼貌策略,使交际顺利进行的一种重要手段¨1。
如在指死亡的时候,人们不方便直接说“die”,就用“pass away'‟、“fall asleep‟‟、“become one with nature‟‟等一些模糊的表达来替代,从而达到一种很好的交际效果。
英语中的“死亡”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语境理论、距离原则、动听原则和模糊理论都为英语“死亡”委婉语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们应该了解、重视这些委婉语,在社会交际中正确选择、使用它们,从而避免在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会和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Leech G N.Principles of pragmaties[M].London:Longmall,1983:132.
[2]Griee H P.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308—309.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7一108.
[4]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1989(3):28—34.
[5]周红,陈锋.模糊浯言的礼貌表达功能——从遵循礼貌原则角度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
2007(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