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肺的通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
清水镇九年制学校杜建梅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本节课计划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先让学生仔细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使学生感觉到呼吸的存在,这只是一个粗略地认识。通过对胸围差的测量和计算进入科学的认识,完善学生对呼吸运动使胸廓容积变化的认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胸廓的变化,而不是“听”到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对于呼吸运动的完成,通过演示肋间肌收缩与肋骨、胸骨位置变化的实验、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对于气体为什么能进出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可以加深对第四章中有关血液循环,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记忆方式还是以形象记忆为主,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均可成为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自我总结能力还不强,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教师也要在课堂多加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知道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2.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
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提出问题:①呼吸系统的组成;②呼吸道的作用。进而提出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来鼓励学生大胆的去猜想假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动:你能憋气多久?(让学生体验)
目的: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层层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时也很好的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1.初步感知:多媒体展示肺结构,胸廓的大体结构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介绍胸廓的组成,为接下来的感知与实验奠定基础。
2、活动:学生深吸气和深呼气,用手按在胸部的两侧,教师提出问
(1)深吸气时,胸廓的变化?肺容积的变化?
(2)深呼气时,胸廓的变化?肺容积的变化?
(3)呼吸时,胸廓容积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目的:指导学生认知并感受胸廓大体位置、深呼吸时胸廓的变化情况,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感受胸部两侧呼吸的变化,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深入理解呼吸运动奠定基础。
3.科学感知:测量胸围差,探求呼气、吸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1)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用数据证明胸廓容积的变化
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教师讲解胸围差的测量方法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过程,从旁提示、指导。通过示范,保证测量的科学、规范性。同时,作为教师也适时的进行引导,从旁协助,最终保证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2)教师指导学生对出示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我们的胸围差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强调胸围差并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有胸腔上下径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膈肌的存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勤于思考,科学探求的习惯。
4.深入理解分析:演示实验及多媒体展示
(1)教师演示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肺)橡皮膜代表什么?(膈肌)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思考讨论,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借助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理解知识。
(2)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通过观看多媒体的演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后期学生的讨论总结,可以很好的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5.总结提升,课外运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
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师生的归纳概括,一方面将知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整合,形成系统性并融入学生已有认知,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总结归纳
师生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系统化。
(四)布置作业
学生思考: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
6.拓展思考,教师提问题,学生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长期端坐在办公室的“白领阶层”,习惯于“短暂呼吸”。因为他们长期正襟危坐,胸腔受到压迫,吸入的新鲜空气尚未深入肺叶下端时,便匆匆地呼气了,严重影响了其健康,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及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婴儿哭泣,打嗝等的生活实际与呼吸的关系。
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下节课内容,为下节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提建议的方式,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可以学以致用,给人类带来的帮助。
七、说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已有的感知出发,尽量创设情景,引出学生的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感受与体验。让本节课从直观到理论、化难为易、由繁变简。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