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摘要: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播性,并且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之一。在近几年,国内外流行病学的专家经过不懈努力,使我国乙型肝炎分析流行病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果。本文对新时期我国乙肝分子流行病学中的技术研究进行回顾,以期对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的未来有所裨益。

关键词: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传播性;危害性

乙型肝炎分析病毒,由于自身传播性较强,传播形式相对复杂,并且发病率较高,因此成为了现代社会危害性较强的流行病之一。我们通过对当前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后期的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1 现代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现状概述

根据当前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会有一百万人由于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毒感染而去世,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了。由于我国是当前乙肝分子流行病的高爆发区,在去年乙肝流行病感染率超过了60%,所以我国对于其防治工作方面还需要努力,而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市场经济发展相对不协调,人们乙肝疫苗接种计划难以得到普及;在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公民对于乙肝分子流行病毒的认识不足,对于乙肝分子流行病的预防观念较为薄弱。在近几年,我国开始在社会中普及乙肝疫苗免费接种的政策,让我国乙肝疫苗防治计划实现了广泛传播,进而让我国乙肝分子病毒感染率较低;许多医院对新生儿

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依然存在着滞后问题,因此提升站点疫苗接种效果成为我们日后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2 现代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防治工作

第一,选择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当前我国在医学领域中公认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种是干扰性的药物,另外一种是核苷酸类的药物。可以说这两种抗病毒性的药物具有自身的优缺点,在干扰类药物除了具有一定的抗病毒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的作用,但是核苷酸类的药物却只能单纯地进行抗病毒。在另一方面,核苷酸类的药物有着较强的病毒抑制作用,人们服用方便,但是却有着较长的治疗时间,缺少明显的效果。而干扰素不但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免疫作用,具有稳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干扰素药物需要进行人为注射,因此使用起来不太方便。要想使用抗病毒性的药物,需要根据医生们的科学指导来进行合理的选择,显然我们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要尽量地选择高效的药物。

第二,要明确日常抗病毒疗程与停药标准。我们需要按照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标准,在当前乙型肝炎分子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对于hbeag阳性患者中的hbeag血清学转换之后,对患者进行一年的巩固,在整个抗病毒过程中应当不少于两年。对于阴性患者所达到的hbv dna转阴与alt的痊愈后进行一年半的巩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当不少于两年半。延长相应的医疗过程是为了防止患者的病情再一次复发,尤其是部分肝硬化患者,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行抗病毒治疗。另外,还有在患者停药刚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

考虑到停药或者是不停药。

第三,要以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要工作。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采取以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要内容,加强对群众的乙肝病毒防治工作。我们需要在稳定新生儿的高接种率的过程中,成人群体也需要成为当前乙肝疫苗的接种防治重点对象。我们对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的普及,能够提升社会群众的免疫功能,进而降低了乙肝病毒的传播率。而地区乙肝病毒的防控中心也需要对人们乙肝病毒的疫情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测,防止多种危害疫情的产生。而相关部门也需要对社会人群进行深入教育,以提升社会群众对乙肝病毒的防患观念。

3 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新成果概述

第一,传播途径的阻隔。当前我国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渠道已经进行了人为有效的阻隔,在几十余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经验表明,如果在新生儿出生后及时为他们注射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亦或是在妇女怀孕期间服用相关的抗病毒药物,就能够进行有效预防。我们通过这些阻隔技术,是可以达到阻隔乙肝病毒在母婴体内传播复制的作用。第二,传染源逐渐减少。我们通过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社会群众携带乙肝病毒的人群是主要的乙肝病毒传播媒介,但是人数是逐渐减少的,尤其我们对二十岁以下的人群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根据2009年的全国调查结果显示,从20岁到50岁的年龄层次的人群乙肝表面所携带的抗原比例是最高的,而一到五岁的婴幼儿群体的乙肝表面携带抗原是最低的,从整体来

看,乙肝分子流行病承载的传染源逐渐减少数量。当前我们是通过检测人们血液中的hbeag来作为判断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客观标准。而再通过相应的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讲hbv-dna 来作为乙型肝炎分子病毒的重要标志物。我们在实际研究中,能够发现所存在的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源要比通过判断hbeag的传染源数量还要少。

4 结语

我们通过多种防治工作的实行以及相应的乙肝疫苗接种方式的

普及,使得现代乙肝流行病毒的广泛传播起到一定的抑制性作用,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果。然而乙肝流行病毒并不能完全消除,所以我们应当继续努力抓好多种流行病毒防治工作,进一步抑制住乙型肝炎分子病毒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智淦.烹饪专业大学生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3年追踪调查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年06期.

[2]王素霞,邹万忠,张波.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肾组织中hbvdna的原位检测[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年02期.

[3]吴岷岷,唐引荣,郭彩玉,方之勋.采用阻断措施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哺乳结果的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年04期.

[4]闵福援,孙桂珍,王健,辛永梅.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5]宫卫东.linker插入的乙肝病毒靶向核糖核酸酶的构建及其

抗病毒活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作者简介:杨丽萍,大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研究方向:分子流行病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