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水和谐与洞庭湖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水和谐与洞庭湖治理
2009-11-6 来源:人民长江报
历史上,农耕文明的需要使保护广袤的江汉平原得到了一直继承和反复强化,而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又使保护武汉重镇防洪安全的理念在长江治理中进一步成为重点。由此而来,洪水向南扩张导致了江湖关系不断演变,洞庭湖区因人口众多而洪灾不断。因此,不断实践和探索人水相处的方式,一直是湖区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斗争的主题。
三峡水库的正常运行使解开长江中游特别是洞庭湖防洪困顿的症结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也为重新审视江湖关系、科学制定洞庭湖综合治理战略提供新的契机。
江湖关系演变中的人水关系
历史时期,洞庭湖区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基本同步,但受洪水的影响,从早期的文化缺失到后来的筑堤挡水,体现了湖区居民对于洪水束手无策到主动防御的文明进程。
自元朝认为宋朝“保民田以入官,筑江堤以防水”的政策是“射小利、害大谋,急近功、遗远患”的争议开始,虽然元朝一度在江南江北各重开3个穴口分流江水,但是,长江北岸最后一个分流口郝穴终于在1542年堵闭,荆江大堤连接成线,导致近代江湖关系以灾变方式剧烈动荡的格局就此延续了约460年。
到19世纪中后期,江湖关系激烈演变达到顶峰时期。1852年长江大水冲开藕池口,1860年冲成藕池河;1870年淞滋口溃口,1873年冲成淞滋河,加上原来的虎渡河和华容河,长江四口水系分流入湖大局形成,后来经过1931、1935年等多次大洪水的反复作用,洞庭湖作为分泄和调蓄长江洪水的定位进一步确立。这一期间,民族危难,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和人民流徙,湖区无序开发进入新一轮高峰时期。洞庭湖水面一度达到5400平方公里,而长江四口分流分沙入湖,大量泥沙淤积,洲滩不断扩大,洞庭湖迅速衰落,到1949年,湖区水面迅速衰减到4350平方公里,有993个堤垸林立于湖泊之中。
1949年~1980年前后,人类活动影响的力度加快了长江通江湖泊减少的速度。根据统计,长江城陵矶~汉口河段包括洪湖在内的约8386平方公里的通江湖泊被堵闭,完成了洞庭湖汇入后下游长江干流的河道化转变。与此同时,洞庭湖湖泊面积由4350平方公里缩小到2691平方公里,减少了1659平方公里。
1949年以来,湖南省洞庭湖区的治理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1985年,进行了堵支并垸、排涝建设、撇洪河配套的初期治理,湖区堤垸数由解放初期的933个减少到226个,一线堤防长度由6400公里缩短到3471公里,即形成了当前的水利工程体系。第二阶段,从1986年到1995年,实施洞庭湖区一期治理,主要对湖区11个重点垸1191公里堤防进行了除险加固,对24个蓄洪垸堤防进行了清隐整险,开展蓄洪安全、洪道扫障、疏挖整治试点和防汛通讯报警设施建设。第三阶段为1996年至今,实施了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近期工程,并在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加快了治理步伐。基本完成11个重点垸的堤防加固,南洞庭湖及藕池河洪道治理,建设了长沙、岳阳等21个城市防洪工程,蓄滞洪区应急工程以及部分河湖疏浚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建设等。
洞庭湖的防洪问题
由于江湖关系的不断演变,洞庭湖与水有关的问题一直特别突出。三峡水库运行前洪水是难点,而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以来,洞庭湖水位下降明显,连接长江与洞庭湖的三口洪道的断流时间加长,又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
首先是超额洪量问题。由于长江与湘、资、沅、澧四水洪水遭遇,洞庭湖体现洪水成湖的湖泊形态,近期1998年洪水表征了这种特点。城陵矶以上总集水面积129.5万平方公里,各水系洪水发生的不同期性和下游泄流能力有限的影响,使长江中游,特别是洞庭湖洪水延续的时间长,多在30天以上;入湖洪水量级巨大,1951年~1998年最大30天平均洪量为584亿立方米,故一般的调峰水库对这一区域的洪水调节作用十分有限;加上洞庭湖内216个堤垸的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长度长而标准不高,因此,一旦洪水发生,湖区防洪的代价极其高昂,对民生环境等经济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分析计算结果也表明,洞庭湖作为长江分蓄洪调蓄湖泊的地位无法取代。这是长江河道化完成后,城陵矶下游河段泄流能力受到约束的必然结果。在发挥三峡水库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的调洪作用,加上城陵矶附近现有320亿立方米的分蓄洪能力,合计具备540亿立方米以上的蓄洪容积的基础上,再考虑堤防超高的运用,是可以实现长江中游既定的防洪目标的。
其次是洪水分流问题。就洪水来源和分流需要而言,四口河系具备了控制河道、缩短堤线的条件。
据统计,1949年以来长江宜昌发生大于6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有1954年、1998年,平均为64100立方米每秒;沙市—莲花塘落差为9.31米~12.75米,平均落差11.42米;与此相应,三口分流17400立方米每秒~27900立方米每秒,平均分流能力为22100立方米每秒,占长江洪峰的34.5%,与多年平均水平相当。
三峡水库正常运行以后,遇百年一遇以下或者1954年洪水,控制荆江河道流量不超过56700立方米每秒,遇千年一遇或者1870年洪水则控制荆江流量小于80000立方米每秒。荆江当前的安全泄量为60000立方米每秒~68000立方米每秒,则长江百年一遇以下洪水,三口洪道可不分流或以淞滋河分流即可;而千年一遇洪水三口分流20000立方米每秒以内即可实现荆江河段的防洪安全,则淞滋与虎渡河的分流能力即可基本满足其要求。
第三是堤防布局问题。湖区以堤防为主形成防洪体系,主要由3471公里一线大堤保护约11000平方公里中的1008万人和67万公顷耕地,在平面上基本按照水系形成了湘—资、资—沅、沅—澧、澧—松、四口河系以及洞庭湖东岸等6大片,除四口河系外,其它各片大致已简化成了单一堤线形式,防洪战线得到了较好的优化。但是,四口河系中,包括湖区5个重点垸、11个蓄洪垸,有一线堤防1258公里,占湖区堤防的36.2%,保护的240万人但不及湖区总数的24%。因此,四口河系的安乡、南县、华容等县防汛负担最为沉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严重制约。
在防洪标准上,根据三峡调度规则,小于1954年的洪水时,荆江分洪区不必启用,四口河系蓄洪垸洪水来源与荆江分洪区一致,故缩短这一区域一般洪水时期的临洪大堤,减轻其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