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件《蒹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 葭 凄 凄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 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 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 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
意象的稀疏、朦胧增加了读者想象、“可写”
的空间 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 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 《雨巷》等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 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 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 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 也。”
每章1
、2句:以景托情。 时间:深秋清晨,凄冷 景色: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 心情:凄凉、落寞 “苍苍”、“萋萋”、“采采” :渲染气 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为霜”、“未稀”、“未已”:时间的推 移
手如柔荑(ti),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
齿如瓠犀( 美目盼兮。
hù qī
),螓(qí )首蛾眉,巧笑倩兮, n
——《卫风·硕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诗经》的艺术特色
2、语言形式上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唱,反复
咏叹 3、直抒胸臆的特色 以抒情诗为主,抒情平和,有节制,温柔敦 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的艺术特色
1、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据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一书中的解释
是: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 陈直叙,叙事和抒情,即描写景物时用白描, 叙事时直接陈述,抒情时直抒胸臆。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
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就是说,兴是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 之景起头,然后引出要歌咏的人或事。
2、求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
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 才”。 清代学者姚际恒:“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 而人慕而思见之诗” ,认为“伊人”是春秋 时代的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 主求贤招隐之意。 《诗经原始》:“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 避而不见。”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 “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 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 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 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 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 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 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 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 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 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蒹 白 所 在 溯 道 溯 宛
葭 露 谓 水 洄 阻 游 在
采 未 伊 之 从 且 从 水
采 已 人 涘 之 右 之 中
, 采采:茂盛,众多 。 未已:还没有完 已: , 停止 。 涘(sì ):水边 , 右:弯曲 。 沚(zhǐ):水中的小块 陆地 , 沚 。
《诗经》的编集,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
诗”、“采诗”、“删诗”之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者讽刺 周代设采诗官到民间采诗,以了解民情。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 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艺文志》 孔子删诗
诗经“六义”
“《诗》文宏奥,包韫六义。”
——刘勰《文心雕龙· 比兴》 指风、雅、颂、赋、比、兴。
《蒹葭》结构层次分析
《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均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每章前四句。首两句借景起兴,三
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第二层,每章后四句。描述追寻伊人而不可 得的境况:道阻且长;幻象迷离。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 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
,皆生于水边。

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1)苍苍:茂盛的样 子 (2)伊人:那人,指 所爱的人 (3)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4)从:追寻 (5)阻:艰险 (6)溯 游:顺流而下 (7)宛:好像、仿佛
《蒹葭》诗意主旨的多义性
本诗之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一说,爱情诗;
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各有其 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没有确定的解 释),我们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 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 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1、讽刺说



汉代《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 以固其国焉。”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 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 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 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 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今人毛东天的《诗经辨义》: “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 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 “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 希望。

从《蒹葭》一诗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诗人们在感情 上并不安于现状,并不听凭现实的摆布,而是有自 己的目标、有希望、有追求的,而他们的希望和追 求往往以失败、受挫为结局,所以他们的情感结构 也就表现为这样的模式或艺术框框:希望(具体而 缥缈的目标)----追求----受挫(不可逾越的障碍)。 这三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虽然有了尽善尽美的理 想,而追求之时又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明知障碍不 可逾越,却还要追求,结局也就必然是失败受挫而 成为悲剧。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那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沙滩。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依旧流连。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沙洲。
4、诗意不定说
宋代朱熹作《诗序辨说》指斥《毛诗序》穿
凿附会,认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 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 得它百读不厌。” ———闻一 多
wenku.baidu.com
5、人生哲理说
《蒹葭》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意味, 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 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 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精神 失落的悲哀等等心灵的回响,都可以从诗的意境中 得到感应


白 所 在 溯 道 溯 宛
葭 露 谓 水 洄 阻 游 在
萋 未 伊 之 从 且 从 水
萋 晞 人 湄 之 跻 之 中
, 。 , 。 , 。 , 坻 。
(1)萋萋:茂盛的样
子 (2)晞:干 (3)湄méi:岸边, 水草交接的地方 (4)跻(jī):高 (5)坻(chí ):水中高 地
蒹 葭
《诗经•秦风》
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
一、《诗
《诗经》
经》概 说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
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大约500 年间的的作品305篇。
收录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诗经》本名《诗》,或《诗三百》。
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故称《诗 经》。 《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 有重要地位。《诗经》中的诗,当初都 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的诗歌、音 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只是后来舞 姿与乐谱逐渐失传,仅留下歌词而成为 诗。
因为有追求就一定有阻碍,有阻碍就会有失
败,有失败就有痛苦。追求是痛苦的根源。 而因为有痛苦就不去追求,这也是绝不可能 的,因为追求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不 可改变的本能,在这个意义上,“蒹葭”远 远超出爱情悲剧的范围。
因此,“蒹葭”是人类悲剧模式之一,他存
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这就无怪“蒹葭”悲 剧结构在中国历代文人的诗歌中屡屡出现。
《诗经》的流传
先秦古籍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楚汉相争的战火 之后,散佚很多。但由于《诗经》是口头讽诵的诗, 因此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汉代传习《诗经》 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即齐之辕固、鲁之申培、 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前二者取其国名,后二者取 其姓氏。毛氏说诗,以《左传》、《尔雅》为依据, 被称为“古文经学”,其余三家被称为“今文经 学”。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使毛诗盛行, 鲁、齐、韩三家诗于魏晋后亡佚。现在我们读到的 《诗经》,就是《毛诗》,即汉代毛公讲解和流传 下来的本子。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 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 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 《诗经》辨义中阐(chǎn )析说:“‘在水一方’的‘所 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 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 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 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 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 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 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 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 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 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 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3、求爱说
近代学者余冠英“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
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 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 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 人是the lover。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的题材十分广泛,它以形象的手法
反映了周的建国、周初的经济制度、生产状 况以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少民间创作 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 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再现了青年男女爱情和 婚姻的悲喜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整 体上来看,它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史诗。 简单归结为周民族的史诗、 颂歌 、 怨刺诗、 婚恋诗 、农事诗 、 征役诗等。
风、雅、颂
《诗经》是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根
据地域和音乐性质的不同,分风、雅、 颂三大类。
“风”是民谣、土乐,是带有诸侯各国
地方特色的乐歌,有十五国风,106篇, 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 厚的民歌特色;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是朝
廷的“正声雅乐”。根据音节、律吕分 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 士大夫所作,用于宴会典礼; “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 周颂、鲁颂,共40篇。 “风”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的源头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蒹葭》作品串讲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之《秦风》,属秦国
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 的怀人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