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若干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若干问题研究摘要:在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过程中,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迎来了战略机遇期,文章结合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织基础薄弱、管理机制不完善、制度建设欠缺等建设现状,详细论述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创新性的提出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管理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虚拟股份制”。

关键词:科技团队建设

1、导言

在知识时代的大背景下,创新成为了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有效地推动了知识的生产、传播、转移和应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过程中,都将高校作为科技竞争的战略基地,作为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成为关系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的生力军。拥有一批世界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是高校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长足发展,我国高校的科技发展面临着战略转型期,近年来,通过国家、部委、省市等,一方面给高校学科进行了重点建设,另一方面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这些措施在高校中产

生了积极的反应,高校科技组织正由“个体户”承担的组织方式,向“集团军”科技创新团队承担的组织方式转变。新时期内,研究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

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了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乔恩·r·卡曾巴赫( jonr. katzenbach)把团队定义为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陈春花研究提出了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群体;周洪利等把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定义为以科学知识的生产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其成果推广等活动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知识、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以高校教师为主组成的群体。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一般是由多学科背景的、能力互补的、有共同绩效目标的成员围绕特定的科研发展方向而成立的相对固定的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活动的群体单元。

3、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创新团队建设既有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也有制度建设方面的欠缺,反映出组织基础薄弱、管理机制不适应团队的发展等诸多问题,制约高校了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培养大科学家的能力。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基础薄弱。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单一学科、单一部门的团队多,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少,大多是在原来的学科组或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般没有行政手段对其进行监管和控制。更有甚者,为争取科研平台、科技项目等资源,高校中出现了临时拼凑和包装的科研团队,该团队根据相关立项的“需要”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人员参加,但团队内部仍以原课题(项目)组的组织方式运行,团队稳定性差,注重的只是短期行为。

高校的管理机制不适应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绩效评价体系过于简单,主要表现在:绩效评价阶段一般为一年,没有注重团队自身的科技规划和重大科研活动的周期(重大成果一般需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没有建立长效(3~5年)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发挥团队的积极性;对团队成员的绩效评价还停留在“工分制”层次上,科研经费、教学工作量、论文、专利、获奖和重大科技活动等都一一予以量化,成员最终的收益按“工分”计算,团队成员为了完成预定的“工分”,不得不更加注重科研的短期行为及其带来的收效,分散了对科研方向的注意力,牵制了对重大基础项目长期研究的精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激励机制单一,主要表现在: 团队成员的物质激励(如:岗位津贴、分发团队津贴、奖金、团队剩余经费等)尚存在注重分配均衡、“按资排辈”、“大锅饭”等现象;精神激励则主要体现在团队成员的职称晋升方面。

总之,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科技创新团队组织运行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团队学科交叉、融合较少,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研究方向比较分散,承担科研项目的综合程度低,所以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开展基础性研究、解决国家社会重大需求的能力较低,难以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4、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科技活动运作的团队模式有利于科研资源的集约化。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应打破原有固化的学科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机制,集中战略资源,立足于科学前沿,在多学科综合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院系、跨校企等多种方式,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为依托,形成科技创新团队,承担国家和区域各类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

首先,高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要以与时俱进的管理机制为保障。管理机制的落后是目前制约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最核心的问题,尤其是内部管理机制方面更是欠缺。管理出思路,机制见成效,高校应制定一套适应科技创新团队发展的内部组织、事务管理、利益分配等全方面的管理办法,对团队带头人、团队成员的责权利和团队内部各项组织管理事务详加指导,加强引导和监督管理,使团队持续发展。

其次,高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要以明确的科学研究方向为牵引。明确的前沿性科研方向是促进优秀创新团队持续发展的动力,它既

能够确保整个团队始终围绕既定目标,不偏离方向,又能通过远大的目标增强团队成员对自身团队角色和团队整体的认可度,从而调动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欲望。高校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必须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学科发展方向,瞄准国际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具有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第三,高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要以能力互补的高层人才为基础。科技创新往往是集体创新,需要一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效率、结构合理、能力互补、学科交叉的优秀创新团队,并且有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有一定影响的领军人才领衔。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着力创新、高端引领、促进发展”的人才兴业战略,积极探索“大师+团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汇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

力的青年骨干人才高层次人才,形成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人才互补的格局。

第四,高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要以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校级、产学研联合等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围绕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集成,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提高其运行效率,形成高水平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为提高科研能力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