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极端天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极端天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8-10-19T15:53:48.59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8期作者:苗培林牛苗苗

[导读] 气候变化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青海省格尔木市沱沱河气象站,青海格尔木 816000)

摘要:气候变化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球增温趋势显著,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青藏高原极端天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确保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安全。

关键词:青藏高原极端天气生态环境影响

引言

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下垫面和大气过程,其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反应较为敏感,是国际上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青藏高原境内独特的高寒环境对东亚乃至全球气候系统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中国与亚洲生态和环境安全保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并对周围气候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大分析青藏高原极端天气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力度,对于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对策,促进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青藏高原极端气候特征

1.1最高、最低气温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青藏高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近50年青藏高原增温趋势呈现出不对称线性变化,最低气温的升温趋势将近是最高气温的1~3倍,平均气温的升温幅度则处于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升温幅度之间。20世纪50年代最高气温值达到最大,进入到60年代后逐渐下降,随后则缓慢上升;1950~1962年最低气温逐渐下降,1963~1968年较为平稳,进入到70年代后气温逐年增加,一直到21世纪最低气温数值达到最高。由此不难看出,20世纪60年代是青藏高原的冷期,90年代则是暖期,从70年代往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青藏高原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现出季节性增长的特征,其中冬季增温幅度最为显著,春季和夏季增温幅度不太显著,在局部区域内春季最高气温呈现出逐年下降,可能是日照时数和西风指数共同作用的结果。最低气温在四季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夏季增温幅度最小,可能是受大气水汽含量的影响。

对于青藏高原来说,最高气温的增温中心出现在柴达木盆地和三江源谷地的高海拔地区,最低气温的冷中心也出现在35°N的高海拔地区。由此可以看出,高海拔地区的极端气温变化趋势最为显著,青藏高原的最高气温同总云量、日照时数之间的变化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夏季最为明显;春季和夏季最低气温同云量和日照时数的关系最为密切,而在秋冬季节则表现的不太明显。

1.2极端气温天气事件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事件出现频率和强度等都会有一定的变化,相较于气候平均态,气候对极端气温天气事件的影响最为明显。极端气温天气事件的出现频率或强度均会对自然和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青藏高原境内地貌复杂多样,有冰川、冻土等,极端事件的出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

近50年来青藏高原极端低温事件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高温事件则显著增加。平均每年的霜日(最低气温<0℃)天数减少了17d,暖日天数则增加了9d(最高气温≥15℃),其中冬季和夏季高温日数增加的趋势最为显著,低温日数减少则主要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夜间极端低温日数减少的趋势最为明显。50年一遇和百年一遇的极端气温也具有显著变化,前者同常年相近,而安多和拉萨地区的极端低温比往年偏低1.6~2.9℃,由此不难发现,极端气温在频率和强度上均发生了变化。各地极端气温时间的出现受地形、季风年际震荡、厄尔尼诺和高原积雪的影响较大。总之,高原极端气温天气事件的主要特征是高温事件增多、极端低温事件减少、高海拔地区变化比低海拔地区更为明显。

2、青藏高原极端天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草原退化、土壤侵蚀、荒漠化日趋严重

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是农牧业,高原上有超过60%的人口需要依靠农牧业生产。青藏高原中有超过一半的土地面积是草原,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确保农牧业生产顺利开展的基础。由于农牧业生产活动的进行,使得土壤侵蚀、草原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青藏高原已经有超过30%的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草场植被覆盖率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草层较低,生产能力急剧下降。还有一部分草场出现了斑秃化、石漠化、沙漠化现象。青海省境内有超过67%的植被遭到破坏,直接造成沙漠化现象加剧,沙化土地每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综合草场退化、斑秃地和裸地面积的增加,牧草产量逐年下降,再加上虫害和鼠害严重,畜牧业生产中的饲料供应不足,很容易被饿死。由于农牧民盲目开垦草原,在陡坡处进行农业生产,使得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土地沙漠化。青海湖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破坏,环湖草场退化面积占据很大比例,优良牧草和草场覆盖度不断下降。

2.2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加速恶化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10条大河的发源地,源区内的生态环境直接对下游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青海省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江河源区总面积26×104 km 2 ,将近是源区土地总面积的41%。因源区内草原退化和土地沙漠化问题严重,使得源区内可利用草地面积锐减。另外,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再加上含沙量严重,流域内的农牧业生产水平下降,农牧民长期生活贫困。因植被减少,水源涵养能力不足,导致载畜能力下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断流。

2.3冻土严重退化

对于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来说,尤其是三江源和可可西里两个地区,生态系统大都是在多年冻土环境基础上建立起的。近几十年来,随着青藏高原气温增加,高原内冰雪开始消融,其储存量明显减少,直接导致冻土地层原有的水热条件发生恶化,使得冻土退化现象加重,当地冻土区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稳定性遭到破坏。青藏高原冻土退化的主要特征是:多年冻土从大片状分布逐渐演变为岛状或斑块状分布,冻土层逐渐变薄且面积降低,呈现岛状的冻土逐渐演变为季节性冻土,甚至是消失不见,冻土面积减少趋势较为明显。

2.4物候季节提前或反常、极端灾害频繁出现

气温上升和季节升温差异会造成物候季节提前或反常,可能使季节剧烈转换,经常会有剧烈的高温或者降温天气出现,对人体健康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