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信用风险概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信用风险产生的经济学基础
三、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
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大于银行贷款供给的情况下,利 率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贷款人对银行信用在大量借款人 之间分配的现象。 广义概念: 利率在信用分配中地位下降,非利率因素在 信用资源配置中占主要地位。
信贷配给
非利率的贷款条件可分为三类:
一是借款者的特性,如经营规模、财务结构、过去的信用记
借贷市场的逆向选择理论
如果银行无法分辨借款人的风险程度, 银行为保证利润最大化将减少贷款,导致贷 款总量减少,利率上升。这种情况下,即使 存在贷款的超额需求,更高的利率也无法使 市场出清,因为更高的利率会进一步减少贷 款供给而增加借款需求,加剧贷款供需矛盾 ,使经济更趋向于紧缩。所以,提高贷款利 率对银行来说并不是最优选择,银行必定要 采取一定的对策对客户的风险加以分辨,同 时实行“信贷配给”,即银行在按贷款利率 进行配给的同时,还实行数量的配给。
信贷配给的类型
利率配给:它是指借款人在给定贷款利率上能得到小于意愿
贷款规模,要想得到更大规模的贷款则要支付更高的利率。 见解分歧配给:它是指潜在借款者无法在他们认为适合自身 风险的恰当利率上得到贷款。 红线注销配给:该类配给是建立在对借款者的风险分类和贷 款者的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之上的,假定有2n个借款人,融资 需求为每人1个单位,资金供给为n。红线注销意味着每个贷 款人能获得0.5 单位的贷款,当资金供给增加为2n时,他们 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纯粹的信贷配给:其是指部分借款者得到了贷款,而明显相 同的借款者以同样的条件却申请不到贷款。 综合信贷配给:该定义不是单纯从某个方面来界定信贷配给 ,而是综合考虑相关因素进行相对较全面的包括上述 4 类中 全部或部分的定义。
第四章 信用风险概论
4.1 信用风险的概念
传统观点
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即债务人
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的违约产生 的损失,而给主体经营者带来的风险 。
传统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
的贷款业务,主要产生于信贷业务;
2014-6-18
2
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广义指客户违约所引起的风险。
2014-6-18
3
信用风险的概念
现代观点 由于借款人或者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
的可能性。更一般地,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 的变化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 值变动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约规 定的义务或者因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导致金融工具 的价值发生变化,给债权人或金融工具持有人带 来损失的风险。
造成这种“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于大多数没有信用评级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 对其信用状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长期发展的业务关 系,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使得银行比较偏向将贷款集 中于有限的老客户企业; 二是有些银行在其市场营销战略中将贷款对象集中于 自己比较了解和擅长的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 三是贷款分散化使得贷款业务小型化,不利于银行在 贷款业务上获取规模效益; 四是有时市场的投资机会也会迫使银行将贷款投向有 限的部门或地区。
4.3信用风险的损失
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EL)是指一般业务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展占用风险资产的损失均值,等于借款人的违约概率 、违约损失率与违约风险暴露三者的乘积,是信用 风险损失分布的期望值。预期损失可以通过计提损 失准备金(专项准备、资产组合的一般准备)计入损 益加以弥补。 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 UL)是银行超过 上述平均损失以上的损失,它是对期望损失的偏差 ——标准差(σ)。换而言之,非预期损失就是除期望 损失之外的具有波动性的资产价值的潜在损失。在 风险的控制和监管上,意外损失等于经济资本。银 行承担的风险正是这种预料外或由不确定因素造成 的潜在损失,这种损失也正是需要由资本弥补的部 分。
信贷市场道德风险的例子
假设某银行与企业签订了贷款协议,提供贷款1,贷款利率为r。协
议中重申企业应将资金投资于银行了解的项目A,该项目的成功概 率为p1,预期产出为q1。如果企业违反协议,将贷款用于项目B, 则成功的概率为p2(p2<p1),预期的产出为q2(q2>q1)。 如果项目A和B都失败,则投资均无法收回,企业无力偿还贷款。 如果没有任何的激励和监督,企业必然会选择会使企业的期望收益 (E)最大化的项目,则 E maxq1 p1 (r 1), q2 p2 (r 1) 而银行按照从贷款合同中获得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是:
资产业务中借款人不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资产质量
恶化 负债业务中存款人大量提取形成挤兑,加剧支付困 难 表外业务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引起或有负债转化为表 内负债 狭义仅指信贷风险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发行公 司债券(企业债),因此影响发债人的信用事件发生如信用 等级下降,盈利能力下降,造成债券跌价,给投资者带来 损失;因此信用风险的概念产生了变化。
录等; 二是银行对借款者就借款活动所做的特别要求,如:回存要 求、担保或抵押条件、贷款期限长短等; 三属于其他因素,如:企业与银行和银行个别职员的关系、 借款者的身份、借贷员的个人好恶、回扣的有无和多少等。 这些非利率贷款条件是利率管制环境下银行解决超额资金需 求的常用手段。在信用分配的标准中,一些标准有助于银行 减少信贷风险,如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规模、贷款期限等 ;但也有许多因素不但有悖于资源配置的原则,而且还会助 长银行这一垄断行业的不正之风,例如补偿余额,索要回扣 等等。这些标准的存在,一方面变相提高了银行的有效贷款 利率,另一方面则为银行及其他部门的相关人员寻租、腐败 创造了条件。
4.2 信用风险产生的经济学基础
信用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经济活动中的外在不确定性如经济运行的随机性、如
宏观调控,利率变化,汇率变化等; 外在不确定性对整个市场都会带来影响,又称为” 系统性风险”;
内在不确定性:行为人的主观决策以及信息不对称原
因导致的,因此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如企业的管理 能力,产品的竞争能力、生产规模等,信用品质的变化 直接影响其履约能力; 内在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又称为“非系统性风险”; 典型例子:长虹公司和APEX的应收帐款问题;
一是银行认定除非采取追索措施,如变现抵质押品(如果
存在的话),借款人可能不能全额偿还对银行集团的债务 ; 二是借款人对银行集团的实质性信贷债务逾期90天以上。
对于“不能全额偿还”,新协议又进行了六点详
借贷市场的逆向选择理论
根据斯蒂格利茨和韦斯的观点,随着对任何一类借款人
所收取的实际利率的提高,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相应增 加。 这是因为随着实际利率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结果:第 一,风险偏好型的借款人将接受贷款人的出价,而风险 规避型的借款人将退出申请人的队伍,这就是所谓的“ 逆向选择”。第二,因为银行不可能对借款人的行为进 行全面监控,任何借款人都倾向于改变借款的用途,投 入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这就是激励效应。斯蒂格利 茨和韦斯指出,投资于具有最高风险的项目的个人或厂 商愿支付最高的利息,因而将贷款贷给愿出最高利息的 人意味着坏帐损失的可能性更大。
2014-6-18
4
信用风险的特征
1、风险概率分布的左偏性
市场价格的波动是以其期望为中心的,主要集中于相 近的两侧,通常市场风险的收益分布相对来说是对称的, 大致可以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述。 企业违约的小概率事件以及贷款收益和损失的不对称 ,造成了信用风险概率分布的偏离。 信用风险为左尾分布的主要原因在于:在最好的情况 下,交易对手不违约,损失为零,银行获得利息;但在最 坏的情况下,交易对手违约,违约损失可能是整个交易总 价值。
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分布
2、悖论(credit paradox)现象
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着信
用悖论现象。理论上讲,当银行管理存在 信用风险时应将投资分散化,多样化,防 止信用风险集中。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客户 信用关系,区域行业信息优势以及银行贷 款业务的规模效应,使得银行信用风险很 难分散化。
信用风险量化因子
1.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记为PD),是指银 行的交易对手(债务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违约的 可能性。 对违约概率进行量化,需要我们对违约进行具体的界 定。长期以来对违约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 同的用途有时会采取的不同的违约定义。 新巴塞尔协议提供了违约的参考定义,违约是指以下 两种情况的一种或者两者同时出现:
二、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理论 道德风险是发生在交易之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借贷 市场的道德风险有三种具体表现形式: 一是改变资金用途。一旦贷款发放出去,贷款人就很难 对借款人进行监督,如果借款人有不偿还贷款的动机,借款 人就可能去从事贷款人所不希望看到的高风险投资或投机活 动,使贷款人受到道德风险的伤害。道德风险的发生正是因 为借款人有从事高风险活动的动机,一旦成功,借款人享受 好处,而失败则由贷款人承担大部分损失。借款人还可能将 借款用于其他方面,以改善自己的福利。 二是一些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可能隐瞒自己的收入,有 还款能力但却不归还银行贷款,特别是在缺乏对违约的相应 制裁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三是借款人取得资金后,对于借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 关心,不负责任,不努力工作,致使借入资金发生损失。
3、信用风险数据的获取困难
由于信用资产的流动性较差,贷款等信用交易
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及贷款持有期长、
违约事件频率少等原因,信用风险不像市场风
险那样具有数据的可得性,这也导致了信用风
险定价模型有效性检验的困难。正是由于信用 风险具有这些特点,因而信用风险的衡量比市 场风险的衡量困难得多,也成为造成信用风险 的定价研究滞后于市场风险量化研究原因。
2014-6-18
12
4.2 信用风险产生的经济学基础
一、借贷市场的逆向选择理论 逆向选择是交易发生前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阿 克洛夫1970年提出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 的先河。斯蒂格利茨和韦斯将这一模型引入金融市场。 在金融市场中,借款人比贷款人更了解借款的投资方向 、投资回报率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等,银行成为信息劣势 一方,难以评估借款人的风险状况。如果银行按照以往 借款人的平均风险水平确定贷款利率的话,那些风险较 大的客户更愿意接受银行的贷款条件,而那些风险较小 的客户将退出借贷市场,从而导致借款人的平均风险水 平上升。如果银行据此提高贷款利率,势必导致次优的 借款人退出市场,银行贷款质量将进一步下降,致使银 行贷款进一步缩减。
max(r 1)p1 1, (r 1) p2 1
由于p2<p1,企业只有履行项目A,银行的收益才能最大。 但是,对企业而言,如果q1p1>q2p2,企业会履行合约,否则,
企业会改变贷款用途来获得更高收益。此时,银行的预期收益会降 低,并承担不可避免的违约风险。这也是银行惜贷的原因之一。
信用风险的分布不是对称的,而是有偏的, 收益分布曲线的一端向左下倾斜,并在左侧出现 肥尾现象。这种特点是由于贷款信用违约风险造 成的,即银行在贷款合约期限有较大的可能性收 回贷款并获得事先约定的利润,但贷款一旦违约 ,则会使银行面临相对较大规模的损失,这种损 失要比利息收益大很多。换句话说,贷款的收益 是固定和有上限的,它的损失则是变化的和没有 下限的。另一方面,银行不能从企业经营业绩中 获得对等的收益,贷款的预期收益不会随企业经 营业绩的改善而增加,相反随着企业经营业绩的 恶化,贷款的预期损失却会增加。
借贷市场的逆向选择理论
银行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地位发展到极端. 有可能出现没有任何银行愿意放款的信贷市 场的崩溃,任何借款人都无法获得信贷。与 这一结果相对照的是另一个极端情况:在存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果放款人的期望 收益过高,又可能导致没有任何人愿意借款 的信贷市场崩溃。
4.2 信用风险产生的经济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