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

学前卫生学

第一部分:幼儿生长发育特点与卫生保健

一、幼儿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生长发育特点与卫生保健

(一)运动系统特点及卫生保健

1)幼儿骨的特点

(1)骨膜较厚,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对骨有良好的营养作用,促进了骨的增长。(2)骨的化学成分与成人不同

有机物无机盐

成人 1/3 2/3

幼儿 1/2 1/2

(3)各部分的骨的发育:颅骨、胸骨、躯干、四肢例举

2)关节的特点:稳定性和灵活性,主要是运动作用、杠杆作用、保护作用

灵活性好牢固性差,韧带发育不完善,易脱位,如肘关节、肩关节、髋关节的先天性脱位。

3)肌肉的特点

1、肌肉的发育:大肌肉群先发育,会走会跑会跳,小肌肉群后发育,持握,拿捏。

2、肌肉的成分:幼儿肌肉水分多,固体物质少,肌纤维细,间质多。

3、肌肉的力量:力量、耐力不足,收缩力量差,易疲劳但是新陈代谢旺盛,供氧充足,疲劳易恢复。

4)卫生保健

1、开展适合年龄的体育活动

2、意外的预防

3、避免被束缚:衣服、鞋子、松紧带等

4、加强营养,合理补充

5、保证睡眠

(二)呼吸系统特点及卫生保健

特点:1、鼻腔:鼻道狭窄,没有鼻毛,粘膜少,血管丰富,易感染,易出血,防线作用弱

2、咽:咽鼓管与中耳相通,幼儿咽鼓管短、粗、水平

3、喉:喉腔狭窄,声门狭窄。声带薄,音调尖、高,声音易疲劳

4、气管、支气管:摆动能力差,易发炎——支气管、气管炎

5、肺:(1)肺泡数量少,肺容量少,含气量少,间质多,弹性纤维,易感染肺炎

(2)呼吸频率快 (3) 呼吸节律不齐

卫生保健: 1、确保空气新鲜,流通良好

2、培养正确的姿势:坐,立,行,走的姿势

3、培养良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挖鼻孔,不蒙头睡觉,不把异物放入鼻孔…

4、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5、注意歌唱和朗读卫生

(三)消化系统特点及卫生保健

消化:通过消化管和消化液的作用把食物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吸收:经消化的食物成分通过消化管壁进入到血液循环的过程。

牙齿的特点:质地坚硬,磨损或形成洞后无法修复,只能通过人工方法修复

胃:是个肌性结构,伸展性大,个体差异大,分泌的胃液为弱酸性,在帮助人体消化食物中起重要的化学作用,其中粘液细胞分泌的碱性粘液在中和胃酸、润滑胃粘膜、减少胃炎、胃溃疡的发生中起作用。幼儿的胃酸更弱,消化能力薄弱。

肝脏的特点:

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血供丰富,再生能力强

功能:代谢解毒分泌胆汁造血机能

其他功能:分泌肝素防止血液凝固

牙齿的保护

1)营养和阳光:钙、磷等无机盐是构成牙齿的原料,需要从饮食中提供。

人的皮肤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可以产生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利用。 2)适宜的刺激:如烤馒头片、面包干等较硬的食物,磨磨牙床,促进牙齿萌出。 3)避免外伤:不要用牙咬硬果壳等硬东西。

4)定期检查牙齿,注意漱口和刷牙:2岁左右,饭后可用清水漱漱口,到3岁左右就该学着刷牙了。由于乳牙的疾病,可以感染新生的恒牙,所以应该重视保好护乳牙。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1、合理的饮食制度:定时定点定量,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注意吃零食的时间

2、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霍乱、灾后感染、禽流感)

3、牙齿的保护定期检查牙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4 、饭前饭后不做剧烈运动

5、让孩子有个愉快的情绪进餐

6、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习惯性便秘已成为一种慢性疾病,预防成为重要的措施,主动多吃蔬果,多喝水,多运动。

7、进餐礼仪教育

(四)感觉器官

主要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功能各不相同,功能上的独特,使这些感觉器官更显示它们的重要性。

感觉器官的特性:1、不可取代性;

2、相互协同性:为视、听协同增强了对材料的记忆,理解。

3、代偿性:当视觉丧失时,听觉、触、摸觉的功能进一步提高。

幼儿眼的特点

1)、眼球前后径短,呈生理性远视,有人统计,新生儿95%为远视眼,8岁以后眼球发育较快,9—10岁,儿童从远视眼变为正视眼。

2)、晶状体弹性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弹性下降,幼儿晶状性的调节能力较成人好。 3)、玻璃体透明度大,视力敏锐,视物清晰。

4)、幼儿辨色能力较差,但3岁时能辨认红、黄、兰、绿基本颜色,对相近色还难以区分。眼的卫生保健

1)科学采光

2)正确坐姿

3)眼保健操、远眺

4)视物时间不宜太长,距离适宜

5)定期视力检查

6)不用手揉眼睛,不用别人的毛巾等

幼儿耳的特点及卫生保健

1)耳廓易生冻疮耳廓皮下组织很少,血循环差,易生冻疮。虽天暖可自愈,但到冬

委不加保护又会复发。

2)外耳道易生疖脏水流入外耳道,或掏耳屎损伤外耳道,可使外耳道皮肤长疖,因

疼痛可影响睡眠。张口和咀嚼时疼痛加剧。

3)易患中耳炎婴幼儿的耳咽管比较短,管腔宽,位置平直,鼻咽部的细菌易经耳咽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4)对噪声敏感噪声是指使人感到吵闹或为人所不需要的声音。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可以影响婴幼儿的健康。

5)听觉训练:音乐,有表现力的语言,各种和谐的声音。

婴幼儿皮肤的特点

1、皮肤的保护功能差

1)皮肤薄嫩 2)皮脂腺分泌旺盛所致

3)皮下脂肪相对少 4)汗腺丰富

2、皮肤调节体温的功能差散热和保温功能不及成人,皮肤散热多,容易生冻疮。

3、皮肤渗透性,吸收性强,防止外用药物过量以免中毒。

4、触觉、痛觉不及成人敏感,温度觉敏感

(五)神经系统的特点及卫生保健

1、神经系统的结构特点:从小到大,脑的重量在增加

(1)脑细胞数量的增长:

(2)脑的重量的增长:出生时390g 1岁900g左右 6岁1200g 成人1500g (3)脑的体积

(4)神经纤维不断加长,增粗,这也是突触“连接”的基础。

(5)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髓鞘好像电线外的绝缘外皮,到5-7岁,髓鞘化过程接

近完成。婴幼儿从最初的动作反应慢,不准确到反应迅速、准确。

2、神经系统的代谢特点(主要指大脑)

(1)氧气代谢:脑的重量占体重的1/30-1/50,儿童脑细胞耗氧量占全身的50%,成人占20%。

(2)能量代谢

神经细胞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而其他器官的能量来源可源自三大营养素,因此,神经系统对血糖的变化反应敏感。

(3)人脑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很大,据报导,婴幼儿脑组织中蛋白质会占48%,而成人只占27%,人脑的活动与脑组织中蛋白质结构的构成关系密切。

3、大脑活动的调节特点:

(1)容易兴奋:兴奋功能占优势,抑制功能比较薄弱。兴奋使婴幼儿对外界的许多事物感兴趣,兴奋可使他们的兴奋点(注意力)容易转移,任何外部的情境都容易引起他兴奋。(2)容易疲劳,也容易恢复:疲劳转入抑制,儿童需要休息,更需要睡眠,这是他们需要缓解的表现形式——睡眠。

5、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1)既丰富又符合年龄的刺激。

2)消除引起大脑紧张的因素。

3)新鲜的空气(从脑代谢来看)。

4)丰富、合理的营养(保证大脑发育)。

5)愉快情绪的培养。

6)一些专门的训练。

7)动静交替的合理实施

二、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一)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1、生长发育是由量变质到质变量的复杂过程

幼儿的生长发育是由细小的量变到根本的质变的复杂过程,不仅是身长、体重的增加,而且组织细胞也在逐渐分裂。

2、幼儿生长发育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首尾发育规律,两个生长发育高峰

3、幼儿的生长发育是有一定程序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打好必要的基础,

4、幼儿身体各部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协调的

5、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是密切联系的,个体差异性

(二)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1、营养的影响

2、适宜的体育锻炼和适当的劳动是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重要因素

3、生活制度的影响

4、疾病的影响

5、社会因素的影响

6、遗传因素的影响

三、生长发育评价

1、形态发育指标: 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

2、生理功能发育指标: 脉搏,肺活量,血压等

3、神经精神发育指标:包括动作,语言,适应能力,认知,行为等

第二部分幼儿膳食

一、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

1、根据儿童的消化系统特点(结构特点原则)

2、多样性原则

3、充分性原则

4、平衡性原则

5、适度性原则

二、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

1、餐前洗手

2、参与分碗筷

3、独立用餐,不剩饭,不挑食偏食,不吃的太快或太慢

4、保持环境整洁,尽量不撒饭,不玩闹

5、用餐后收拾餐具,漱口,擦嘴

6、用餐前后不做剧烈活动

7、就餐礼仪

第三部分幼儿常见疾病和意外事故的防护一、幼儿常见病的种类及其预防

种类:呼吸、消化、营养性等等

1、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措施

*培养良好个人健康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

*经常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注意均衡饮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定期运动、充足休息。

*确保室内空气流通,经常打开所有窗户,使空气流通。

*保持空调设备的良好性能,并经常清洗隔尘网。

*避免前往空气疏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2、腹泻的预防(消化系统)

1、及时补水,预防和纠正脱水,可口服白开水、菜汤、口服补液盐等补充丢失的水分。

2、补充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以防营养不良。

3、注意腹部的保暖。

4、清洗屁股。

5、帮助婴儿形成饮食卫生习惯,经常洗手,不用手拿不洁食物。

3、贫血的预防(慢性营养性疾病)

1)通过食物进行调节与补充。(什么食物?)

2)补铁、补叶酸、补维生素B12 ,直接的药物补充。

3)运动:为什么有预防贫血的作用?

4、肥胖症的预防

1、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一项有效的方法,控制食量减少主食,少吃油腻的食物。在产生饥饿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补充,可增加豆腐制作的食物以缓解饥饿感。

2、运动疗法加强锻炼促进脂肪的燃烧,在运动时,要逐渐增加运动量,(有氧运动有利于脂肪的燃烧)以免出现头晕、气短等现象。

3、?疗法

5、佝偻病的预防

倡导母乳喂养,适时添加辅食,及时补充蛋、肝泥、蔬菜。

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如海产品、奶类、骨头汤、蔬菜等。

补充鱼肝油、维生素D和钙片,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的发生。

经常带领婴儿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二、传染病的特性、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

1、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感染,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

2)有传染性,病原体自人体排出,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他人体内,传播疾病。

3)有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产生不感受性。

4)流行性,在人群中造成流行。

5)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

2、传染病的预防

1) 管理好传染原,做到“三早”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病人。

2) 切断传染途径

儿童患传染病如果在家中治疗,要做到隔离病人,并对病儿的各种排泄物随时进行消毒,清洗、蒸煮、熏(醋)、空气喷雾、晾晒、紫外线照射等,其目的是随时消灭从病人体内排出

的病原体。

3) 保护易感儿童

有计划地进行各种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儿童的有效措施(被动措施),加强锻炼是增强抵抗力的积极措施(主动措施)

三、幼儿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和预防

1、麻疹的防护

1)病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但避免让风直吹病儿,室温宜较恒定,空气湿润。如空气污浊易并发肺炎。

2)注意眼部卫生。

3)注意鼻腔、口腔清洁。

4)饮食宜富于营养而容易消化。

5)出疹发高烧应采取降低体温的措施。

6)疹子“内陷”应注意有无并发症。

7)护理病儿的人,进入病儿所在居室要戴口罩。

2、猩红热的防护

1)病儿应卧床休息,嘱些稀软、清淡饮食,多喝水。

2)注意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嗓子,一日数次。

3)疹退后有皮肤脱悄,不要用手撕剥,以免撕破皮肤引起感染。

4)于病后2-3周检查尿,因少数病儿可在猩红热后发生急性肾炎。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手足口病在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寝室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四、意外事故的防护和急救

1、意外事故的急救原则

1、抢救生命。

2、防止残疾。

3、减少痛苦。

2、常见意外事故的一般处理措施

皮肤擦伤、割伤的处理

扭伤的处理

出血的处理

①一般包扎止血法。

②手指压迫止血法。

③加压包扎止血法。

骨折的处理

(1)未经急救包扎前,不要轻易搬动伤者,以免加重损伤。

(2)止血:开放性骨折,有出血,可在伤处覆盖敷料,并包扎。

(3)固定患肢:在急救包扎时,不要进行骨折复位或推拿。

煤气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的处理

(1)马上开窗通风,尽快把中毒者抬离中毒现场,使其呼吸到新鲜空气。

(2)给病人保暖,中毒严重者送医院急救.

窒息的处理:(1)口对口吹气法(2)胸外心脏挤压法

第四部分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卫生要求与指导

一、生活活动(进餐、睡眠、盥洗等)

1、进餐

餐前准备: 1)安静的活动

2)洗手

3)参与分碗筷

进餐组织:

1)环境:整洁,轻松

2)用餐时间:15-30分钟,独自进餐,不挑食偏食

3)用餐过程:食欲,食量的观察;进餐卫生要求提示

4)用餐后的要求:收拾餐具,漱口,擦嘴

5)用餐后的活动:散步或其他安静活动

2、睡眠

睡眠前的准备:

1)良好的环境:安静,光线暗淡通风通气良好

2)睡眠前不能大量饮水,提醒幼儿上厕所

睡眠的组织与管理:

1)自己脱、穿衣服

2)睡眠前简短的提示和要求:不玩玩具,上厕所

3)睡眠时的看护和巡视

4)及时处理偶发事件

睡前应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适宜。

不宜做剧烈活动,只能做安静的活动。

睡前不宜饮食过饱,也不宜喝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安排幼儿睡眠时环境要安静,动作要轻柔,态度和蔼,要求幼儿轻轻进入寝室。

睡眠中的组织:巡视,对年龄小、体弱、不爱睡觉的幼儿的个别处理,对睡眠不安、玩弄生殖器的孩子的处理。

3、盥洗的卫生要求

经常洗头,洗澡,剪指甲。

用餐前洗手,随时洗手。

午睡起床后的盥洗。

传染病流行期间洗手的特殊要求。

按幼儿需要上厕所。

二、教学活动

1、教学活动时,环境应清洁,室内应通风,光线要充足

2、上课时,应培养幼儿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3、注意保护幼儿视力,眼和书本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容易造成近视;

4、要保护嗓子,唱歌、说话都不能大声叫喊,不要使声带过分疲劳。

5、安排活动时,应注意动静交替。

6、尽量照顾孩子的兴趣、情绪、疲劳情况,注意营造宽松的班级气氛。

7、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能与小朋友协商、合作进行活动。活动结束时,能将玩具材料

收拾好。

8、遵守一定的学习规则、学会倾听、大胆表达、不怕困难、乐于探索等。

三、游戏活动

1、保证游戏活动的时间。

2、要求幼儿乐于参加各类游戏活动。

3、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活动。

4、能与小朋友协商、合作进行游戏活动。

5、活动结束时,能收拾玩具材料。

6、教师适时的引导和指导,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

四、户外活动

1、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根据需要安排时间。

2、玩具和材料的安全、卫生要求。

3、场地整洁,适宜。

4、户外游戏时要注意动静交替,注意安全。

5、活动过程组织要有序。

6、活动结束后收拾物品放回原处。

第五部分幼儿安全与教育

一、组织幼儿活动的安全措施

1、组织好儿童的活动合理配备保教人员,避免因儿童过多,保教人员照看不过来而发

生意外伤害。

2、场地的要求。

3、设备:儿童运动器械,要随时检修,保持坚固和表面光滑。

4、活动过程组织要有序,减少安全隐患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幼儿安全教育

1、遵守幼儿园的安全制度

教育儿童不得随便离开自己的班,有事必须得到老师的允许才能离开。遵守秩序,出入各室及上下楼梯时不要拥挤。运动、游戏时遵守规则。不做有危险的活动或游戏等。

2、遵守交通规则

要教育儿童遵守公共交通秩序。例如,要走人行道,横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不要在马路上停留、玩耍、打闹。外出时不能离开成人。

3、懂得“水”、“火”、“电”的危险

教育儿童不玩火,不摆弄电器。在室外遇到雷雨,不可在大树下避雨。

4、不要捡拾小物件玩儿童常喜欢捡一些小物件,如钉子、碎玻璃、野花野草等。

5、识别危险的能力和求助能力。

第六部分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预防与矫正

一、儿童期的情绪问题(恐惧、紧张、焦虑、任性、发脾气、暴怒等)

1、预防:

1)帮助孩子学习情绪、情感的调节。接受自己的情感变化并能逐渐加以调节。控制情绪情感、调节情绪并不是压抑,而是进行疏导。

2)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移情教育,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引导幼儿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移情教育,使幼儿更具同情心,在与人交往中会更友好、合群、乐群。3)通过谈话、活动、散步等方式来调节,通过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抚摸、拥抱)、表情(微笑、注视、眼神认可)使孩子的不良情绪得到疏导。

4)如果孩子懂得寻求帮助,说明孩子具有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2、任性的孩子(大多数是娇惯、溺爱的结果)

1、故意忽视,冷处理。(以免家长在冲动的情况下作出不当的行为,激化矛盾。)

2、情绪稳定后的教育。

(什么是可以做的事,什么是不可以的。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

3、宽严结合的教育。

(今天宝宝很乖,懂得讲道理,妈妈很高兴。孩子喜欢“戴高帽”,其实,这是一种正强化)平时要有比较严格的教育态度。

4、坚持一贯的教育态度。

成人不可情绪化地教育孩子,今天我心情好,孩子怎么做都可以,下一次心情不好,同样的事情不可以。(孩子会无所适从)

3、方法

系统脱敏法为一种常用的行为疗法。它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顺序,逐渐训练儿童的心理承受力,从而达到“脱敏”,对原先引起他恐惧的人、物、场景等不再惧怕,恢复正常心态。

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在一种行为之后,即给予奖赏强化,则这种行为就会增加。因此,奖赏在阳性强化法中起了重要作用。

消退法的理论基础是:对某些强化不良行为的因素予以撤除,以达到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睡眠障碍(夜惊、梦魇)

1、儿童夜惊的诱因:1)多由心理因素所致,如父母离异、亲人伤亡、受到严厉的惩罚等等。

2)睡前精神紧张,如看惊险电影、听情节紧张的故事,或被威吓后入睡等。

3)卧室空气污浊、室温过高、盖被过厚、手压迫前胸、晚餐过饱等均是夜惊的诱因。

4)鼻咽部疾病致呼吸不畅,肠寄生虫病使小儿的睡眠受骚扰.

预防:

1)改善不良环境,解除可使小儿精神紧张的种种诱因;

2)培养好的睡眠习惯,起居有常;

3)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

三、语言障碍(口吃)

1、口吃的诱因

1)精神创伤:受惊吓;进入陌生的环境,久久不能适应;家庭破裂,失去温暖。

2)模仿:幼儿喜欢模仿,先模仿,终成口吃。

3)疾病:幼儿患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等传染病,或脑部受创伤后,都可造成大脑皮质功能减退而发生口吃。

2、口吃的矫治

1)解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家长、教师不要议论其口吃,更不能耻笑、责骂。

2)多让幼儿练习朗诵、唱歌。小步骤循环式进行。当儿童有一点进步就要给予肯定(阳性强化),增强自信。

3)不强迫幼儿当众说话。

学前卫生学教案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零至七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心理卫生、生长发育规律、健康评价与教育、儿童营养、疾病预防、常用护理技术和急救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该学科的学科性质;把握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该学科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要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的机构,幼儿园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促进其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每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要具备幼儿卫生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确保保育目标的完成,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参考书目】 1.蔡黎曼著《幼儿卫生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2.万钫著《学前卫生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3.朱家雄著《学前儿童卫生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冯志坚主编《幼儿生理卫生与保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5.李林静著《学校卫生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6.郑晓边著《幼儿卫生学》大象出版社 1998年12月版; 7.顾荣芳著《学前儿童卫生与健康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版; 8.麦少美主编《学前卫生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版; 第一节学前卫生学的概念、任务和方法 一、什么是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是研究3至6岁幼儿生命活动规律和保护幼儿身体健康(PB2),增强幼儿体质的科学。它的目的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保护其身心正常发育,增强儿童体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它是以科学规律积极协助幼儿教育机构初步完成全面发展教育任务的,也就是说,它是为幼儿教育的总目标服务的。 二、学前卫生学的任务 (一)任务 根据学前卫生学的目的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卫生学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1.要研究幼儿年龄相关的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的规律。 2.要研究外界环境和教育对幼儿身体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3.要研究如何采取合理的卫生措施和组织幼儿教育,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内容 幼儿卫生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研究内容涉及教育学、医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具体来说: 1.侧重研究幼儿机体本身。如解剖生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对健康的评价。 2.研究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如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多动症、情绪障碍等。

幼儿卫生学教案

幼儿卫生学教案 《幼儿卫生学》教案 第1章婴幼儿的身体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教学任务: 1、能力目标:能根据婴幼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在幼儿园工作中采取相应的卫生保健措施。 2、知识目标:掌握婴幼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和相应的保健措施,明确课程教学内容。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学好婴幼儿卫生保健课程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重点及难点: 婴幼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保健。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人体有八大系统,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循环系统,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消化系统 新课讲授: 四、食品加工管道――――消化系统、什么是消化系统1、消化的概念: 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道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2、消化系统

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系统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肝和胰消化道的构成: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的构成: 1 《幼儿卫生学》教案 唾液腺。胃腺、 肠腺肝脏、 胰腺、3、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 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 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 1、牙齿 乳牙萌出什么是乳牙? 人萌生的第一组牙,共20个,上、下颌各10 乳牙个。 乳牙的萌生和脱落时间表 牙萌出时间脱落时间乳中切牙 6 - 8个月7岁乳侧切牙 6 -10个月8岁乳尖牙16-20个月12岁第1乳磨牙12-16个月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

学前卫生学 第一部分:幼儿生长发育特点与卫生保健 一、幼儿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生长发育特点与卫生保健 (一)运动系统特点及卫生保健 1)幼儿骨的特点 (1)骨膜较厚,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对骨有良好的营养作用,促进了骨的增长。(2)骨的化学成分与成人不同 有机物无机盐 成人 1/3 2/3 幼儿 1/2 1/2 (3)各部分的骨的发育:颅骨、胸骨、躯干、四肢例举 2)关节的特点:稳定性和灵活性,主要是运动作用、杠杆作用、保护作用 灵活性好牢固性差,韧带发育不完善,易脱位,如肘关节、肩关节、髋关节的先天性脱位。 3)肌肉的特点 1、肌肉的发育:大肌肉群先发育,会走会跑会跳,小肌肉群后发育,持握,拿捏。 2、肌肉的成分:幼儿肌肉水分多,固体物质少,肌纤维细,间质多。 3、肌肉的力量:力量、耐力不足,收缩力量差,易疲劳但是新陈代谢旺盛,供氧充足,疲劳易恢复。 4)卫生保健 1、开展适合年龄的体育活动 2、意外的预防 3、避免被束缚:衣服、鞋子、松紧带等 4、加强营养,合理补充 5、保证睡眠 (二)呼吸系统特点及卫生保健 特点:1、鼻腔:鼻道狭窄,没有鼻毛,粘膜少,血管丰富,易感染,易出血,防线作用弱 2、咽:咽鼓管与中耳相通,幼儿咽鼓管短、粗、水平 3、喉:喉腔狭窄,声门狭窄。声带薄,音调尖、高,声音易疲劳 4、气管、支气管:摆动能力差,易发炎——支气管、气管炎 5、肺:(1)肺泡数量少,肺容量少,含气量少,间质多,弹性纤维,易感染肺炎 (2)呼吸频率快 (3) 呼吸节律不齐 卫生保健: 1、确保空气新鲜,流通良好 2、培养正确的姿势:坐,立,行,走的姿势 3、培养良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挖鼻孔,不蒙头睡觉,不把异物放入鼻孔… 4、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学前卫生学第一章生理基础详细教案

第一章生理基础 第一节小儿的生理特点 第一部分: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与气体交换站——呼吸系统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人体的运动系统与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结构,了解幼儿运动系统与呼吸系统的特点,掌握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教学重点:幼儿运动系统与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的规律。 教学难点:幼儿运动系统与呼吸系统生长发育的规律。 一、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 1.什么是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胳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骨骼还有保护内脏的作用。 骨与骨的连结叫骨连结。有的骨连结为不动连结,例如颅骨;有的骨连结为微动连结,例如脊椎骨;有的骨连结可以活动,叫关节,例如,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等。 骨骼肌可以受意识支配,附着在骨骼上.但如肠道等上的平滑肌则不受意识控制.这是骨骼肌的一个特点. 2.婴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及保育要点 (1)婴幼儿骨骼发育的特点①骨骼在生长:骨骼在不断加长、加粗。营养和阳光是婴幼儿长骨骼所必需的营养(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可制造出维生素D)。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是骨骼发育的重要条件。 ②腕骨没钙化好:腕骨共8块,出生时全部为软骨,以后逐渐钙化,到10岁左右才能全部钙化。所以婴幼儿的手劲儿小,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要轻。 ③骨盆还没长结实:婴幼儿的骨盆和成人不同,还没长结实。在蹦蹦跳跳时,要注意安全。比如,幼儿从挺高的地方往硬地上跳,就可能伤着骨盆的骨头,使骨盆变形。 ④骨头较软(好比鲜嫩的柳枝):成人的骨头好比干树枝,不易弯曲。而婴幼儿的骨头硬度小,好比鲜嫩的柳枝,易发生弯曲。所以,要注意培养幼儿有好的姿势。如注意坐姿、站姿的正确。 ⑤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从背面看脊柱,它又正又直。但从侧面看脊柱,它并非一根“直棍儿”,而是从上到下有四道弯儿。这四道弯儿叫做“脊柱生理性弯曲”。 上述生理性弯曲是随着婴幼儿动作的发育逐渐形成的。但要到发育成熟的年龄,这些生理性弯曲才能完全固定下来。在脊柱未完成定型以前,不良的体姿可以导致脊柱变形,发生不该有的弯曲,脊柱的功能也将受到影响。所以在幼儿园应注意做到十个字:头正,身直,胸舒,臂开,足安。 婴幼儿骨骼发育的特点有 ①骨骼在生长;②腕骨没钙化好;③骨盆还没长结实;④骨头较软;⑤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 (2)关节和韧带 ①勿猛力牵拉婴幼儿的手臂:婴幼儿肘关节较松,当肘部处于伸直位置时,若被猛力牵拉手臂,就可能造成“牵拉肘”(一种常见的肘关节损伤)。 ②预防扁平足:婴儿会站、会走以后逐渐出现脚弓。脚弓的作用一是增加人站立的稳定性;二是保护脚底的神经和血管,减少地面对身体的冲击力。 产生平足的原因主要是幼儿脚底的肌肉、韧带还不结实。学走路时运动量不合适,方法不适当或鞋不适合儿童.这些容易使脚弓塌陷,形成“平脚”,即“扁平足”。 扁平足的矫正具体矫正方法有: 1.“脚尖走、脚跟走”训练(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 2.坐姿训练:“脚掌夹乒乓球”训练。3.严重的扁平足鞋要特制。 (3)保育要点 ①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运动和阳光是长骨骼的“营养素”。 ②教育孩子不要从高处往硬地上跳,避免伤着骨盆。 ③教育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预防脊柱变形。 ④勿猛力牵拉孩子的手臂,以防伤着肘关节。

幼儿卫生学教案

第1章婴幼儿的身体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 教学任务: 1、能力目标:能根据婴幼儿血液循环系统解剖特点,在幼儿园工作中采取相应的卫生保健措施。 2、知识目标:掌握婴幼儿血液循环系统解剖特点和相应的保健措施,明确课程教学内容。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学好婴幼儿卫生保健课程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 重点及难点: 婴幼儿血液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保健。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人体有八大系统,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呼吸系统,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血 液循环系统 新课讲授: 三、循环不已的运输流――――血液循环系统 (一)、什么是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而一般所说的循环系统指的是心血管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人体的循环系统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组成。 体循环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此间静脉管径逐渐变粗,数目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所有静脉均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即由此回到右心房,从右心房再到右心室,从而完成了体循环过程。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 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房的血再入左心室,又经大循环遍布全身。这样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断地运转,完成了血液循环的重要任务。 肺循环: 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各个毛细血管 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血液流经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就由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也包含了许多止血必需的血凝块形成的化学物质。血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液的另外45%。 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通常人们对血型的了解往往仅局限于ABO血型以及输血问题等方面, 血型一般常分A、B、AB和O四种,另外还有Rh阴性血型、MNSSU血型、P 型血、ab型血和D缺失型血等极为稀少的10余种血型系统。其中,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输入,因此被称作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输出给任何血型的人体内,因此被称作万能输血者、 在我国,RH阴性血型只占千分之三到四。RH阴性A型、B型、O型、AB型的比例是3:3:3:1。

学前卫生学教案

学前卫生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的基本卫生知识。 2、掌握学前儿童日常卫生的行为规范。 3、提高学生自我卫生能力,增强预防疾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 1、学前儿童的基本卫生知识。 2、学前儿童日常卫生的行为规范。 3、如何增强学生的自我卫生能力,预防疾病。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图片展示及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基本卫生知识。 2、示范法:老师通过简单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模仿,积极参与。 3、体验法:通过卫生环境的维护、面部卫生等体验卫生行为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基本卫生知识的讲授 1、通过图片展示并讲解卫生知识。如口腔卫生、洗手等。 2、询问学生知道哪些卫生习惯,并且让学生说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3、复习卫生知识,重在强调口腔卫生和洗手。 第二节学前儿童日常卫生的行为规范 1、讲解学前儿童日常卫生的行为规范。 2、示范方法:老师示范如何正确刷牙、洗手,并说明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3、让学生按老师的方法进行刷牙、洗手。 第三节增强学生的自我卫生能力,预防疾病

1、讲解卫生常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卫生环境的维护,如打扫教室,清洗厕所等。 3、让学生模仿老师如何正确的咳嗽并注意一些卫生原则。 五、教学总结 1、总体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指出表现好的同学。 2、强调与学生定期交流卫生常识,提高卫生意识水平。 3、鼓励学生互相之间宣传卫生常识,提高卫生意识水平。 六、作业布置 1、请学生写出至少3条自己注意卫生的条目,并将之贴在班级的活动板上。 2、请学生寻找有关卫生的图画并贴到他们的卫生手册上。 3、让学生在参加体育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毛巾和换洗衣服。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 2、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卫生常识和卫生行为规范。 3、课堂互动较为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前卫生学喻正莹、代晓明教案

学前卫生学喻正莹、代晓明教案教案名称:保持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并能正确描述个人卫生的意义。 2.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持整洁的环境对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并能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持整洁。 教学材料: 1.图片或卡片:展示正确的洗手方法。 2.游戏道具:用于展示保持整洁环境的道具。 教学准备: 1.准备好展示材料,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2.准备铅笔和纸,以便学生完成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10分钟): 1.教师与学生打招呼,并营造一个亲切的学习氛围。 2.教师出示图片或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的人物,询问他们对于个人卫生的重要性有何想法。 主要教学活动(30分钟): 1.探讨个人卫生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并让学生思考这些疾病是如何传播的。 -教师讲解个人卫生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对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保持个人卫生的经验,并总结出保持个人卫生的好处。 2.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 -教师出示正确洗手方法的图片,并一步一步向学生解释每个步骤的意义和正确操作方法。

-教师示范洗手过程,并鼓励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 -学生们与教师一起进行洗手活动,并在洗手后检查彼此的手是否干净。 3.保持整洁的环境: -教师出示保持整洁环境的道具,如垃圾桶、拖把等,并让学生描述这些道具的用途。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保持整洁环境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列举几个保持整洁的方法。 -学生分成小组,展示使用保持整洁环境的道具的正确方法,并进行小组竞赛。 巩固活动(20分钟): 1.学生用纸和铅笔写下他们学到的个人卫生知识,并进行小组分享。 2.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基本的个人卫生问题。

学前卫生学(高教版)授课教案:7.5行为疗法

学前卫生学(高教版)授课教案 第七章婴幼儿心理健康 第五节行为疗法 (一)正常行为与不正常行为 1、如何辨别正常行为与不正常行为 2、不正常行为的表现类型 (1)行为不足 (2)行为过度 (3)不适当行为 (二)常用的行为疗法 1、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系统脱敏法的程序是逐渐加大刺激的程度。当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应包括三个步骤: 1、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一步包含两项内容: (1)找出所有使求治者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事件:。 (2)将求治者报告出的恐怖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放松训练。一般需要6—10次练习,每次历时半小时,每天1至2次,以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驰状态为合格。 3、系统脱敏练习:(1)放松。(2)想象脱敏训练。(3)实地适应训练。 如对人群、拥挤的人群特别是在人群中被异性触碰后反应激烈,可见人群、异性人群是引起反应的物体。 按刺激的强弱程度制订刺激步骤: 第一,想象自己在拥挤的电梯里、想象自己周围挤满了异性,感到紧张时深呼吸,调节情绪。让她在这种不断的“想象”中,获得对人际交往那种可怕情景的免疫力。 第二,在大街上远距离观看异性人群想象自己就在人群中。告诉自己没有人想伤害自己。第三,走在大街上,面对迎面走过的异性,告诉自己“没有人特别留意我,我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

幼儿卫生学教案

幼儿卫生学23的教学目标研究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研究各项教育和保育措施中的卫生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 绪论 婴幼儿的生理特点与卫生常规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评价 幼儿的心理卫生 婴幼儿营养与锻炼的卫生 婴幼儿的合理膳食 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卫生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卫生 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 幼儿意外事故的急救与安全教育 绪论 幼儿卫生学的概念、任务和方法 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概念 研究3岁-6岁幼儿生命活动的规律和保护幼儿身心健康,增强幼儿体质的科学。

学前儿童的年龄分段 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到满28天 婴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到1周岁(包含新生儿期)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 学龄前期:3周岁到6~7岁 学龄期:自6~7岁至青春期前 2.任务: .研究(婴)幼儿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的规律。 .研究外界环境和教育对幼儿身体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研究如何采取合理的卫生措施和组织幼儿活动,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内容 研究(婴)幼儿身体本身。 研究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 研究各项教育和保育措施中的卫生问题 研究直接影响幼儿健康的营养和体育锻炼问题 研究幼儿园的环境、建筑、设备

研究对幼儿危害较大的疾病预防和意外事故的处理,以及如何做好幼儿安全教育工作。 方法 调查统计法 观察法 实验室的检查 体检法 §1.1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与护理 新生儿的分类 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结扎到满28天 围生期:自妊娠28周—出生后7天 三翻、六坐、七滚、八爬 按胎龄来分: 足月儿:37-42、>2500(3000)、>47(50)。皮肤红润、皮下脂肪丰富、耳轮发育良好、耳廓挺直、四肢肌张力好,呈外展和屈曲姿势、哭声响亮。 早产儿:28-37、<2500、<47。皮肤娇嫩、皮下脂肪少、呼吸常不规则。不易保持自己的体温,需保暖,抗病能力差,有的不会吞咽,所以需特殊护理。 过期产儿:>42。

学前卫生学(高教版)授课教案:5.1免疫与计划免疫

学前卫生学(高教版)授课教案 第四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一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教学目的:了解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熟悉计划免疫中有关预防接种的种类、程序以及几种疫苗的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难点:几种疫苗的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 授课时数:1课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一)免疫系统 1、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反应,其主要作用是识别和排除进入人体内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分子三个部分。 (1)免疫器官 ①胸腺 ②脾脏 ③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 (2)免疫活性细胞 ①T淋巴细胞 ②B淋巴细胞 (3)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主要有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组成,在体液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御感染 (2)自身稳定 (3)免疫监视 4、免疫作用的种类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①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②吞噬细胞和体液的防御作用 ③血脑屏障作用 (2)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类。 ①自动免疫 自动免疫包括自然自动免疫和人工自动免疫。 ②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包括自然被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二)计划免疫 1、预防接种 (1)预防接种用生物制品种类 ①自动免疫制剂 A、菌苗,分死菌苗和活菌苗两种。 B、疫苗,分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类。 C、类毒素 ②被动免疫制剂 A、丙种球蛋白 B、免疫血清 (2)几种疫苗的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卡介苗 接种对象 接种对象为初生婴儿及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注意事项 用1毫升专用注射器; 凡患有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或其他皮肤病者不予注射。若与乙肝疫苗或其他疫苗同时使用时,应分开手臂注射。接种卡介苗后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化脓和形成小溃疡,可用1%龙胆紫涂抹,以防感染,一般在8~12周结痂。 ②乙肝疫苗 接种对象 接种对象为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和多危人群。 注意事项 免疫程序为0月(出生时或首针时),1月(1月龄或首针后1个月)和6月(6月龄或首针后6个月)共3针,免疫期5a,每5a加强注射1次。凡有急性疾病、发热和过敏史者不予接种。接种疫苗后一般反应轻微,有时局部有红点、硬结、疼痛和手臂沉重感,全身反应偶有恶心、乏力、发热,新生儿哭闹增多等。 ③百白破三联制剂 接种对象 接种对象为3个月婴儿,初次免疫均为3次,二针间隔4~6周,第2年加强1针。 注意事项 有惊厥史、脑损伤史禁用百白破三联制剂。 ④脊髓灰质炎疫苗 接种对象 服用对象主要为2个月的儿童,连服3次,每次间隔1个月(即2个月、3个月、4个月各服一次)。2岁、4岁、7岁再各服一次,每次均1丸。 注意事项 可直接含服也可溶化在凉开水服用,但避免用热开水或与热食物同服。服苗后安全效果好,个别出现发热、头痛、腹泻,偶有皮疹,2~3d后即自愈。若有身体不适,腋温超过37℃者,最近1周内每日腹泻4次以上者,体质异常虚弱、严重佝偻病、活动性肺结核及其他严重疾病者禁服。 ⑤麻疹减毒活疫苗 接种对象

学前卫生学教案-

学前卫生学 教 案 刘小娟

课题第二章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 第二节循环系统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悟生命的高度有序性;珍爱生命,重视幼儿和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2、知识目标:全面理解血液、心脏和血管知识,增加相关生活常识;初步掌握学前儿童的相关生理特点。 3、能力目标:根据所学理论,提出组织幼儿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及相关保育工作的建议。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血液和心脏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常用教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复习旧识:(10分钟) 师:上新课前请同学们回答我两个问题: 1、你知道自己有多少血液吗? 2、你知道医院的血液化验——血像都包括哪些项目吗?(教师给出血细胞比较的空白表格,让学生补充完整)(二)导入新课:(5分钟) 以形象的比喻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心脏是人体的“生命

之泵”并稍加解释。 二、讲授新课与师生互动(20分钟) (一)找一找 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心脏的准确位置。 师:既然大家都了解了心脏的重要性,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指出心脏的准确位置。 (二)看一看:展示心脏外形和结构。 出示心脏外形和结构挂图,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心脏。(三)画一画:拿出纸笔,先画一画心脏的外形,然后画一画心脏的结构,然后在自己的身体上指出心脏的结构。(四)看一看,讲一讲 结合图片讲解心脏的四个腔及其所连接的血管 讲解瓣膜:请一名同学走出教室并打开教室的门(门是单向双扇的),然后打了一个比方——心脏和血管中的瓣膜就好比这个单向门,它的作用控制血液流动方向,防止血液倒流。 (五)摸一摸,测一测,说一说 展示脉搏测定的图片,说明脉搏和心率的关系,教学生找到自己的脉搏;确定找到后,我开始计时15秒,让学生测定自己的心率(N*60/15)。 测定结束后,请20名同学说出自己的心率,请课代表记录并计算平均心率。 补充常识——正常人和新生儿的平均心率的心率。 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平均75次/分钟

学前卫生学(高教版)授课教案.doc

学前卫生学(高教版)授课教案 第六章集体儿童保健 第七节安全措施和安全教育 (一)安全措施 1、房屋建筑应符合安全要求 (1)防火、疏散。 走廊宽度:主体建筑走廊净宽度不应小于生活用房;双面布房,走廊最小宽度1.8米; 单面布房或外廊,走廊最小净宽度1. 5米。 走廊最小净宽度(m) 双面布房单曲布房或外廊 房间布置 房间名初厂 生活用房 1.8 1.5 服务供丿应用房 1. 5 1.3 楼梯、台阶:幼儿安全疏散和经常岀入的通道不应设有台阶; 靠墙一侧设幼儿扶手,其高度不应大于0.6米; 楼梯栏杆垂直线么间的净距不应大于0.11米;当楼梯井净宽度大于0.2米 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 楼梯踏步高度不应大雨0. 15米,宽度不应小于0. 26米; 在严寒、寒冷地区设置的室外安全疏散楼梯,应有防滑措施。 I' J:活动室、寝室、音体活动室应设双扇平开门,其宽度不应小于1.2米; 疏散通道中不应使用转门、弹簧门和推拉门。 (2)建筑结构应符合安全要求 地面:乳儿室、活动室、寝室及音体活动室宜为暖性、弹性地瓯; 幼儿经常出入的通道应为防滑地面;一卫生间应为易清洗、不渗水并防滑的地血。 I' J:幼儿经常出入的门,在距地0. 6-1.2米高度内,不应装易碎玻璃; 在距地0.7m处,宜加设幼儿专用拉手; 门的双面宜平滑、无棱角; 不应设置门坎和弹簧门; 外门宜设纱门。 严寒、寒冷地区主体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应设扌半风门斗,其双层门屮心距离不应小于1.6m o 窗:活动室、音体活动室的窗台距地面高度不宜大于0.6米; 距地面1.3米内不应设平开窗; 楼层无室外阳台时,应高护栏; 所有外窗均应加设纱窗,活动室、寝室、音体活动室及隔离室的窗应有遮光设施。护栏:楼层无室外阳台应设护栏; 阳台、屋顶平台的护栏净高不应小于1.2米,内侧不应设有支撑; 护栏宜采用垂直线装饰,其净空距离不应大于0. limo 墙面:幼儿经常接触1.30m以下的室外墙面不应粗糙,室内墙面宜采用光滑易清洁的材

学前卫生学(高教版)授课教案:3.4食物中毒和食物致敏

学前卫生学(高教版)授课教案 第三章婴幼儿营养 第四节食物中毒和食物致敏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的食物中毒和食物致敏的类型和表现 教学重点:幼儿的食物中毒和食物致敏。 教学难点:幼儿的食物中毒和食物致敏。 授课时数:(1课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一)食物中毒 1、食物中毒的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 (2)有毒动植物中毒 (3)有毒化学物质中毒 (4)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2、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 多因食品被污染所致,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的过程中均可能污染。 3、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 (1)潜伏期短、发病急。 (2)若为集体爆发,所有的病人均有相同的症状。 (3)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地区性特点。 4、常见的食物中毒 (1)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常存在于人的鼻咽部以及手上,尤其在皮肤溃烂感染处有大量细菌。可因炊事员面对食物咳嗽、用菜勺尝味,而将细菌带到食物上,引起食物中毒。 (2)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病畜病禽是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3)致病大肠杆菌中毒 常因熟肉、点心、乳制品等被污染,或炊事员、食品企业工人患急性腹泻,脏手接触食品所致。 (4)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一旦中毒,病死率很高。引起中毒的食品多为罐头食品,细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长并产生毒素。

(5)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食用已腐烂的蔬菜或变质的剩菜,或咸菜腌制的时间短,浓度低,或某些地区的井水中含有亚硝酸盐所引起。 (6)毒蕈XUN(蘑菇)食物中毒 因误食毒蘑菇所致。 中毒症状: ①急性胃肠道症状 ②神经精神症状 ③溶血 ④肝脏损害 (7)发芽马铃薯食物中毒 由于含有的龙葵素所导致,芽中含量最多,其次是发绿的部分。 (8)四季豆食物中毒 食入未熟透的四季豆所致,含皂素、胰蛋白酶抑制物等有毒物质。 (9)黄曲霉素食物中毒 由于黄曲霉素对食物的污染所致,以玉米、花生最多,或花生油或酱类。 (10)霉变甘蔗食物中毒 误食保存不当霉变的甘蔗所致。 (11)烂白薯中毒 由于使用腐烂变黑的白薯所致。 (12)曼佗罗莨菪LANGDANG中毒 由于误食曼佗罗所致,种子3-8粒即可中毒。 (13)白果中毒 生食白果5-10粒即可中毒。 (14)蓖麻子中毒 误食4-6颗即可中毒。 (15)含氰苷果仁中毒 桃、杏、枇把、李子、杨梅、樱桃的核仁可导致中毒,尤其是苦的。 (二)食物致敏 1、牛奶过敏 2、植物日光性皮炎 摄取或接触某些植物,如灰菜、苋菜、槐花、马齿苋等植物,暴露的皮肤经日光照射发炎。 3、菠萝过敏症 用盐水浸泡或熟食可预防过敏。

【K12学习】学前卫生学教案

学前卫生学教案 3、诊断标准 起病于出生后30个月以前对他人普遍缺乏反应语言发育有严重缺陷行为怪异 无精神分裂症的幻觉 4、矫治 康复训练重点放在能力的提高上:生活自理训练、语言训练、购物训练等等。 给患儿创造正常的生活环境:最好上普通幼儿园。 要有信心:国内外孤独症康复训练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孤独症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训练的加强,症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第三节学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及其预防一、学前儿童神经性障碍又称神经性官能症 儿童恐怖症:与儿童期恐惧不同,相比更严重、持久。 儿童强迫症:过分苛求,突然遭遇精神创伤,患严重躯体疾病,环境重大变迁等,都是诱因。儿童焦虑症儿童抑郁症儿童癔症 第三节学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及其预防二、精神发育不全 精神发育迟缓,又称智力落后。三、儿童精神病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营养与托幼机构的膳食卫生 第一节学前儿童需要的营养素和热能

一、蛋白质 儿童每千克体重的蛋白质需要量较成人为高。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可导致学前儿 童生长发育迟缓、体重过轻、贫血、精神疲乏甚至产生智力发育障碍、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症状。摄入过量,会加重肝脏和肾脏的负担。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 2、调节生理功能 3、提供热能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1、蛋白质含量 2、蛋白质消化率 3、蛋白质利用率 4、提高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膳食中蛋白质的供应量与食物 畜禽肉类、蛋类、鱼类、奶类等动物性蛋白质。谷类、豆类、干果类等植物性蛋白质。二、脂肪 脂肪的生理功能 1、构成人体组织细胞 2、供应热能 3、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4、必需脂肪酸在体内的特殊生理功能膳食中脂肪的供应量与食物的三、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 1、供给热能 2、构造机体的组织 3、抗生酮体和解毒作用 4、促进消化和排泄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供应量与食物四、热能 学前儿童对热能的需要 1、基础代谢 2、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3、生活活动 4、生长发育

学前卫生学教案

学前卫生学教案

《学前卫生学》 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难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授课时数:(1课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学前卫生学 学前儿童卫生学是研究保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学科。 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二)学什么——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影响健康的因素 2.研究促进健康的措施 3.研究评价健康的方法

(三)怎么学——学前卫生学的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什么要学——本学科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非常实用的一门课程。 第一章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第一节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特殊生理现象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掌握新生儿的保育要点与几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生长发育的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新生儿的保育要点与几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 教学难点: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授课时数:(1课时) 课后作业:本章思考题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新生儿期:从出生到出生后28天(国际上统一规定)。

骨。比如8块腕骨就全是软骨。上、下肢的长骨也没有完全钙化,骨头的两端还是软骨。 ②囟门:新生儿颅骨之间的缝隙较宽,在头顶前部有一处没有骨头的部分,叫前囟门。前囟门呈菱形,约2х2厘米大小。(刚出生时还有侧囟与后囟,满月以后,只有前囟。) ③脊柱:由于脊柱的生理性弯曲尚未形成(脊柱的生理性弯曲是随着动作的发生而逐渐出现的),脊柱的负重、支撑能力很差,新生儿无力抬头。所以抱着新生儿,要注意托腰托头。 ④肌肉:新生儿刚出世,四肢屈肌的力量大于伸肌,四肢呈蜷曲状态。随着月龄增加,屈肌和伸肌的力量逐渐协调,四肢就会伸展开来。 不要硬把新生儿的胳膊、腿拉直,裹紧,这样就限制了新生儿的运动。最好是包裹松而不散,使新生儿的下肢呈自然的“蛙式”,上肢能自由活动。 ⑤关节:新生儿的关节还没有发育好,关节不够牢固,在受到强力作用下,容易发生脱臼(俗称掉环)。 新生儿的衣服要宽松,易于穿脱。若衣袖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