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系统内脏感觉传导通路概述

周围神经系统内脏感觉传导通路概述

内脏感觉传导通路在很多方面和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很相似。内脏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穿行于自主神经节或神经丛内,也可以行于躯体神经内,中枢突伴随躯体感觉神经纤维经脑神经或脊神经后根进入CNS,在CNS内形成复杂的联系以介导自主性反射和内脏感觉。

来自内脏和血管的一般内脏感觉神经纤维伴随其运动神经纤维一起走行,这些纤维都属于胞体位于某些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所发出的周围突。一般包含在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及其他一些脑神经中;沿第2-4骶神经走行的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走行于胸和上腰段脊神经内的纤维,经过交通支并沿着交感神经支配的内脏和血管走行分布。

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下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咽和食管壁,并与舌咽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共同作用于咽部,参与完成吞咽反射。

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还分布于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在胸部,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分布于心脏、大血管壁、主动脉小体和感受血压升高刺激的压力感受器。在肺内感觉纤维随肺丛分布,到达支气管黏膜,可能参与咳嗽反射;到达支气管肌的感觉纤维末梢呈卷须状围绕在肌细胞周围,有时被称为肌梭,可以感受肌细胞长度变化的刺激;分布于肺泡间结缔组织的球形末梢与分布于肌细胞上的末梢一起,可以引发 Hering- Breuer反射;分布于肺动脉外膜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可能是压力感受器;分布于肺静脉内膜上的可能是化学感受器。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末梢还分布于胃肠道的壁内、消化腺和肾。分布于内脏及其管壁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对牵拉和收缩刺激发生反应。来自胃的刺激可以引起饥饿和恶心的感觉。

舌咽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胞体位于舌咽神经节内,它们的周围突分布于舌后区、腭扁桃体和咽壁,但并不分布到味蕾。此外,还分布到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它们分别含有对血压和血流中化学成分改变敏感的感受器。由这些感受器传入的信息是形成血液循环和呼吸反射的

重要基础。

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的内脏感觉纤维终止于脊髓的灰质。几乎所有的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的中枢突感觉纤维都终止于延髓内的孤束核。约5%的迷走神经感觉纤维直接投射并终止于颈髓的上部(C1,C2),以参与相关的牵涉性感觉,以及对伤害性感觉调控的脊髓固有机制。内脏感觉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建立的联系可以介导很多自主性反射。此外,传入冲动还能介导一些内脏感觉,如饥饿、恶心、性冲动、膀胱扩张等。内脏痛觉神经纤维也循着这些通路传导。虽然内脏对切割、挤压或烧灼等刺激不太敏感,但过度牵拉以及一些病理状态均可产生内脏痛。当内脏器官发生疾病时,在发生病变的内脏附近(内脏痛部位),或在一些皮区,或是一些其他组织都会产生模糊性痛,这是因为这些区域的躯体感觉神经纤维,与该病变内脏的感觉神经纤维进入了相同的脊髓节段。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如果疾病从病变内脏扩散至邻近的壁层浆膜(腹膜),躯体感觉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引起局部的躯体痛,通常称为痉挛性牵涉痛。牵涉痛通常与局部皮肤敏感有关。

盆内脏神经的传入神经纤维分布于盆腔脏器和结肠远端的部分。内脏感受器的分布非常广泛,位于肌层内的牵张感受器与直径较粗的有髓纤维相连,可以感受肌肉收缩时的刺激。分布于膀胱和尿道近端的痛觉神经纤维可通过两条路径传导,随盆内脏神经走行的感觉神经纤维可达骶髓,另一路则经下腹下神经丛、腹下神经、上腹下神经丛和腰内脏神经,到达其位于下胸及上腰部的脊神经节内的胞体,这种双重感觉传导通路的意义尚不确定。马尾的损伤可以消除膀胱因过度膨胀而产生的疼痛,但切断腹下神经却没有这样的效果。子宫的痛觉神经纤维经腹下丛和腰内脏神经,到达其位于最下胸和上腰部脊神经节内的胞体。切除腹下神经可以消除痛经。但子宫颈的痛觉神经纤维是经盆内脏神经走行,到达其位在上部骶神经的脊神经节内的胞体。牵拉子宫颈可以产生痛感,而烧灼和切除活检组织却不觉得痛。

总之,伴随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节后纤维走行的内脏感觉神经纤维通常呈节段性分布,并按照其支配的区域或相关的内脏,终止于发出节前纤维的脊髓节段。进入胸髓和上腰髓的般内脏感觉神经纤维主要与痛

觉有关。来自咽、食管、胃、肠肾、输尿管、膀胱和肝外胆道的痛觉传入神经纤维主要经交感神经通路传导。心脏的痛觉传入冲动主要经第1~5胸心神经传入脊髓,以及心中神经和心下神经,少量纤维可直接加入脊神经。心上神经内不含一般内脏感觉神经纤维。在周围部,感觉神经纤维通过心丛,沿冠状动脉走行分布。心肌缺氧症可引起心绞痛,这种痛为典型的胸骨前痛,并牵涉大面积的左胸部放射到左肩及左臂内侧面,沿左颈部到下颌和枕部,并向下到达腹上部。经迷走神经心支传入的心感觉神经纤维与心脏的降压反射有关。输尿管的痛觉神经纤维也走行于交感神经内,可能与结石导致输尿管梗阻引起剧烈的肾绞痛有关。睾丸和卵巢的感觉神经纤维沿各自的神经丛,经第10、第11胸神经达该脊神经节内的胞体。

有些分布于肠道、肺、心脏和血管的一级感觉神经元看起来也具有传出功能,因为这些感觉神经纤维的末梢在轴突反射过程中可以释放递质。释放的主要递质是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ATP。这些物质作用于靶细胞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增加小静脉的渗透性、改变平滑肌的收缩性、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以及对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各种作用等一系列的生物效应。这个系列过程称为周围神经源性炎症( peripheral neurogenic inflammation)。这些递质的局部释放,对维持组织的完整和损伤后的修复都具有重要的营养作用。

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

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 1.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也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周围部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部分,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又称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 2.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除了血管和结缔组织被膜外,主要由神经组织所组成。神经组织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神经元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等功能;而神经胶质主要起着支持、营养、保护、修复和形成髓鞘等作用。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按其功能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根据突起数目又可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3.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所谓反射是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反射活动的解剖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中枢部-运动神经-效应器。 4..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地聚集地点,如脊髓灰质。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的聚集地点,如脊髓白质。 皮质:构成大脑半球表面和小脑表面的灰质称为皮质。 髓质: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深部的白质称为髓质。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团称为神经核。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集聚的地方称为神经节。 纤维束:在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上相同的一束纤维。 脑 脑位于颅腔内,分为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 1.大脑 1)大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端脑)是脑的最大部分,被大脑纵裂分为两个大脑半球。大脑半球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于沟之间的隆起称回。每个大脑半球都以3条比较深而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分为5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额叶: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颞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 顶叶: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有关。 枕叶: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在上外侧面的界限是顶枕沟至枕前切迹的连线,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 岛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与内脏感觉有关。 2)大脑内部结构: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裂隙,内含透明的脑脊液。 基底核:靠近大脑半球的底部,埋藏在白质之中的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 脑皮质:为覆盖大脑表面的一层灰质。其功能定位见附表。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传递信息、协调和控制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结构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功能则涉及感知、运动、调节和认知等方面。本文将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其中,大脑负责认知和思维等高级功能,脊髓则负责传递信息和控制运动。周围神经系统则由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传递信息至身体各部分。 1.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大脑分为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和间脑四个主要部分。脑干连接脊髓和大脑半球,负责基本的自主神经功能。小脑参与协调运动和平衡。大脑半球则负责感知、思维和意识等高级功能。间脑则连接脑干和大脑半球,参与调节内分泌和决策等功能。 脊髓位于脊椎内,上下延伸。脊髓内有神经元,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脊髓还起到信息的中转站的作用,将从周围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传递至大脑,并将大脑的指令传达给身体各部分。 2.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和脑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脑神经系统则是指与大脑直接相连的神经,如视神经、听神经和面神经等。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元负责将传入的信息发送至中枢神经系统,或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至身体各部位。周围神经系统在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身体的动作执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感知、运动、调节和认知等方面。通过神经系统的协调控制,人体能够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并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应性反应。 1. 感知功能 感知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神经系统接收来自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能够被大脑处理的电化学信号。大脑通过对这些信号的解读,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周围的事物和环境。 2. 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控制身体的运动。当大脑接收到运动指令后,通过神经系统向肌肉发出信号,使其协调收缩和松弛,从而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神经系统不仅控制着肢体的运动,还负责内脏器官的自主运动,如心脏的跳动和消化系统的蠕动等。 3. 调节功能

神经内科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分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和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 一、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后根的内侧部→薄束和楔束→第二级神经元(薄束和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 三元二换一交叉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脊髓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角的胸核→同侧外侧索→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腰骶膨大节段第V→VII层外侧部→部分交叉→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

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在颈膨大第VI→VII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楔小脑束(相当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吻侧束(相当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2.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后根外侧部(痛、温觉)→第二级神经元(脊髓第IIVV 层后角固有核)→斜越1-2脊髓节段或交叉前上升1-2节段→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内囊枕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后根内侧部(粗略触觉)→交叉到对侧脊髓丘脑前束→在延髓中部与侧束相融合形成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骶、腰、胸、颈。 头面部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口鼻腔粘膜的浅部感受器→周围突三叉神经的感觉支→第一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中枢突→三叉神经感觉根→升支(触压觉)和降支(痛温触觉)→第二级神经元(脑桥三叉神经脊束感觉主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到对侧→形成三叉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下1/3部。 角膜反射:角膜受到的刺激→三叉神经的眼神经→脑桥三叉神经主核→发出纤维到双侧面神经核→颧支→眼轮匝肌收缩→双眼同时闭合。 3.视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视杆和视锥细胞)→第一级神经元(双极细胞)→第二级神经元(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鼻侧半纤维交叉,颞侧不交叉)→视束→第三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内囊枕部→距状沟周围皮质。

19内脏神经、传导路

第五节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运动和腺体分泌的神经,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又称为称为自主神经系或植物性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比较 1.交感神经概观 (1)低级中枢:脊髓T l~L3灰质侧角 椎旁神经节:位于脊柱两侧,每侧约19~24个 (2)交感神经节腹腔神经节 椎前神经节:位于脊柱前方肠系膜上、下神经节 同名动脉根部主动脉肾节 (3)交感干:由椎旁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位于脊柱两侧,上起自颅底,下至尾骨前方汇合于奇神经节,分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尾部 (4)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走行规律: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脊神经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交感干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在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换元

③穿过椎旁神经节至椎前神经节换元 □白交通支: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构成,呈白色,连于T l~L3脊神经与胸交感干之间,共15对 (5)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走行规律 ①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②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③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之间,由无髓鞘的节后纤维组成,色灰暗,共31对 2、交感神经的分布: (1)颈部 1)颈神经节 颈上神经节:最大,位于C1~3颈椎横突前方 颈中神经节:最小,位于C6颈椎横突处 颈下神经节:位于C7颈椎横突处 2)分布 ①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连于8对颈神经,随颈神经分布到头颈和上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 ②攀附动脉形成交感神经丛(颈内、外动脉丛,锁骨下动脉丛,椎动脉丛),随动脉分布到头颈部的腺体、竖毛肌、血管、瞳孔开大肌 ③咽支: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咽支共同组成咽丛 ④颈上、中、下节发出心上、中、下神经加入心丛 (2)胸部

神经系统(周围神经部分)

神经系统(周围神经部分) 2014-12-11 09:26:45人体“九大”系统之五——神经系 统(周围神经部分) 【【周围神经系统概述】】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 周围神经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输感觉信息)。又能调节体内各种功能(通过传出神经传达 调节指令),以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神 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而神 经元的活动和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输则表现为一定的生 物电变化及其传播。例如,外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把感觉信息传入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发出的指令信息传给效应器,都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送的,而神经冲动就是一种称为动作电位的生物电变化,是神经兴奋的标志。【【脑神经】】 与脑相连的神经叫脑神经,共有12对,主要支配头面部器官、皮肤和肌肉等处的感觉和运动。只有一对很长的迷走神经沿颈部下行,分布在胸腔的大部分腹腔的内脏器官上,人能看到周围事物,听见声音,闻出香臭,尝出滋味,以及有

喜怒哀乐的表情等,都必须依靠这12对脑神经的功能。 12对脑神经连接着脑的不同部位,并由颅底的孔裂出入颅腔。具体是:嗅神经经过筛板进入颅腔;视神经经视神经管进入颅腔;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外展神经经眶上裂进入颅腔;上颌神经经圆孔,下颌神经经卵圆孔进入颅腔;面神经、位听神经经内耳门进入颅腔;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经颈静脉孔进入颅腔;舌下神经经舌下神经管内口进入颅腔。这些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其中迷走神经还分布到胸腹腔内脏器官。各脑神经所含的纤维成分不同。一、 分类(按所含主要纤维的成分和功能的不同) 1、感觉神经,包括嗅、视和位听神经; 2、运动神经,包括动眼、滑车、展、副和舌下神经; 3、混合神经,包括三叉、面、舌咽和迷走神经。 研究证明,在一些感觉性神经内,含有传出纤维。许多运动性神经内,含有传入纤维。脑神经的运动纤维,由脑于内运动神经核发出的轴突构成;感觉纤维是由脑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构成,其中枢突与脑干内的感觉神经元形成突触。 二、组成1)嗅神经:负责鼻子的嗅觉; 嗅神经主要功能是将气味的感觉传递给大脑半球的嗅球。嗅神经穿过筛孔进入颅前窝,连于嗅球传导嗅觉2)视神经:主管眼睛的视物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的构成及纤维成分 1.构成:由前根和后根组成 2.纤维成分:躯体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内脏运动纤维 脊神经前、后根的性质 1.前根由运动性神经根丝构成 2.后根由感觉性神经根丝构成 颈丛的组成、位置及分支 1.组成:C1-C4的前支 2.位置: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始端的前方。 3.分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皮支)、膈神经(肌支) 膈神经的走向和分布C3-C5 1.走行:行径经前斜角肌前面下行,经锁骨下动脉、静脉之间入胸腔,经肺根前方,在纵隔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至膈。 2.分布:膈肌(运动纤维)和心包、胸膜和膈部的腹膜,包括肝、胆囊表面的腹膜(感觉纤维)。 臂丛的组成和位置 1.组成:C5-C8前支和T1前支 2.位置:斜角肌间隙向外侧穿出,再经锁骨后方行向外下进入腋窝。进入腋窝之前,神经丛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 肌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的起始、分支分布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肌皮神经(C5-C7) 1.起始:自臂丛外侧束发出,向外侧斜穿喙肱肌,在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下行 2.分支分布:喙肱肌、肱肌、肱二头肌 3.损伤表现:屈肘无力,前臂外侧部皮肤感觉的减弱。 尺神经(C8、T1) 1.起始:起自臂丛内侧束,在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行肱动脉至臂中部。继而下行入尺神经沟行至前臂前内侧部。在到达前臂前,伴尺动脉,在其内侧下行与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最后在掌腱膜深面进入手掌。 2.分支分布:(1)手背支:手背尺侧半背面皮肤,小指、环指、及中指尺侧半背面皮肤(2)前臂肌支: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3)手掌浅支: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尺侧半皮肤(4)手掌深支: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第3、4蚓状肌 3.损伤表现:(运动障碍)屈腕力减弱,环指和小指远节指关节不能屈曲,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拇指不能内收,各指不能相互靠拢,出现爪形手。(感觉障碍)手掌和手背内侧缘

神经解剖复习提纲

第一章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1、协调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使机体成为统一的整体。 2、调整机体机能活动,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3、(人脑)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二、神经系统的区分 ㈠按位置和功能区分:(1)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㈡按支配对象区分:(1)躯体神经系统 (2)内脏神经系统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 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称为反射。 反射弧:反射的物质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基本环节。 1、常见的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 2、常用的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 3、常用病理反射:Babinski征、Oppenheim征、Gordon征、Chaddock征、Hoffmann 征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灰质、白质、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神经 第二章神经组织 第一节神经细胞(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构造 (一)细胞体胞质含两种特殊结构——尼氏体、神经原纤维 (二)突起1、树突2、轴突 二、神经元的分类 ㈠根据突起数目分类: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㈡根据神经元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三、突触 ㈠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发生功能联系的接触点,称为突触。

㈡突触的基本形态结构: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第二节神经胶质 特点:1、数量多:神经元的10-50倍 2、形态多样、体积小。有突起,但不分树突、轴突 3、缺乏尼氏体、神经原纤维 4、HE标本中只见胞核,需用银染或免疫组化显示全貌 5、分裂、增殖能力极强,尤其是在神经系统损伤后 一、CNS的神经胶质细胞 ㈠星形胶质细胞 功能:(1)支持作用,(2)修复作用,(3)参与形成血-脑屏障,(4)参与神经递质代谢,合成、分泌神经活性物质(如NTF),维持神经元周围的离子平衡。 ㈡少突胶质细胞:主要作用是构成CNS神经纤维的髓鞘。 ㈢小胶质细胞:具有吞噬功能 二、PNS的神经胶质细胞 ㈠施万细胞:构成PNS神经纤维的髓鞘。能分泌NTF,诱导神经再生。 ㈡卫星细胞 第三节神经纤维 概念: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树突和包在其外表的神经胶质组成。 髓鞘:由神经膜细胞的细胞膜呈同心圆反复包绕轴索而成。 第四章脊髓和脊神经 第一节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1.位置:椎管内。成年人脊髓下端平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平第三腰椎。 2.外形:前后稍扁的圆柱形,有两个膨大(颈膨大、腰骶膨大)、6条纵行沟裂。 二、脊髓的节段 脊髓共分31个节段——颈段(C)8节,胸段(T)12节,腰段(L)5节,骶段(S)5节,尾段(Co)1节。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 ㈠灰质 前角——躯体运动神经元

人体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因位较深,又称深部感觉。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非识性本体感觉(反射性本体感觉):传至小脑,不产生本体感觉的意识,反射性调节骨骼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意识本体感觉: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皮肤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等感觉。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骨骼肌 肌腱 关节 皮肤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脊髓Ⅰ、Ⅳ~Ⅶ层 丘脑腹后外侧核 躯干和 四肢的 皮肤 (后角固有核) (二)头面部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脑桥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头面部 皮肤和 粘膜 三叉神脑桥核 中央后回 的下部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一)视觉传导通路 双极细胞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节细胞 外侧膝状体 1、视野visual field:眼球固定不动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视野。鼻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上半视网膜。 2、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所引起的视野症状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视野全盲 ②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双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眼鼻侧视野偏盲 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和对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光照侧眼的

周围神经系统内脏感觉传导通路概述

周围神经系统内脏感觉传导通路概述 内脏感觉传导通路在很多方面和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很相似。内脏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穿行于自主神经节或神经丛内,也可以行于躯体神经内,中枢突伴随躯体感觉神经纤维经脑神经或脊神经后根进入CNS,在CNS内形成复杂的联系以介导自主性反射和内脏感觉。 来自内脏和血管的一般内脏感觉神经纤维伴随其运动神经纤维一起走行,这些纤维都属于胞体位于某些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所发出的周围突。一般包含在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及其他一些脑神经中;沿第2-4骶神经走行的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走行于胸和上腰段脊神经内的纤维,经过交通支并沿着交感神经支配的内脏和血管走行分布。 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下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咽和食管壁,并与舌咽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共同作用于咽部,参与完成吞咽反射。 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还分布于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在胸部,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分布于心脏、大血管壁、主动脉小体和感受血压升高刺激的压力感受器。在肺内感觉纤维随肺丛分布,到达支气管黏膜,可能参与咳嗽反射;到达支气管肌的感觉纤维末梢呈卷须状围绕在肌细胞周围,有时被称为肌梭,可以感受肌细胞长度变化的刺激;分布于肺泡间结缔组织的球形末梢与分布于肌细胞上的末梢一起,可以引发 Hering- Breuer反射;分布于肺动脉外膜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可能是压力感受器;分布于肺静脉内膜上的可能是化学感受器。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末梢还分布于胃肠道的壁内、消化腺和肾。分布于内脏及其管壁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对牵拉和收缩刺激发生反应。来自胃的刺激可以引起饥饿和恶心的感觉。 舌咽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胞体位于舌咽神经节内,它们的周围突分布于舌后区、腭扁桃体和咽壁,但并不分布到味蕾。此外,还分布到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它们分别含有对血压和血流中化学成分改变敏感的感受器。由这些感受器传入的信息是形成血液循环和呼吸反射的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系统,是统帅和管理其他各器官各系统活动的“司令部”。机体各器官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统一调节和支配下协调地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主要起着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把接受的刺激传到大脑,再把脑发出的命令下达到各个器官。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以及植物神经,它们把中枢神经系统与全身各器官联系起来。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系统就是由无数的神经元所组成的。据估计,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约含1000亿个神经元,仅大脑皮层中就约有140亿。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具有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每个神经元都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细胞体位于脑、脊髓和神经节中,突起可延伸至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组成,具有整合信息的功能;突起是细胞体向外突出的部分,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有许多分支,可以接受刺激并将兴奋传入细胞体。轴突细而长,一个神经元通常只有一个,可以把兴奋从胞体传送到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组织,如肌肉或腺体。轴突也叫神经纤维,其末端分布于其它组织中,并形成各种神经末梢。许多平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就成为分布全身的神经。 (二)髓鞘 髓鞘是包裹在神经元轴突外面的一层膜,呈管状。髓鞘由施旺细胞和髓鞘细胞膜组成,具有绝缘作用(相邻轴突之间的电气绝缘,以避免干扰);提高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通过“跳跃式传导”的机制来加快动作电位的传递);还有保护轴突的作用(在一些轴突受损的情况下引导轴突的再生)。 (三)突触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导出去。人体的任何一项神经活动,至少有两个以上的神经元参加。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这个接触点称为突触。

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脊髓后角固有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脊髓白质前连合;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压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略触觉、压觉);在脑干为脊髓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痛温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角固有核(II)——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脑干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上损伤出现对侧上下肢感觉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下损伤出现对侧下肢感觉障碍。 (2)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二、躯干和四肢浅深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薄、楔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延髓内侧丘系交叉;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薄、楔束;在脑干为内侧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本体觉、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索:薄、楔束——延髓的薄、楔束核(II)——内侧丘系交叉——对侧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 (2)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三、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 级)、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III级)。

解剖知识点及习题集(系统+局部)(二十三)传导通路

(二十三)传导通路 1.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所谓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又称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该传导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有两条,一条是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另一条是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 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其中,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锥体束的背方呈前后方向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再转折向上,称内侧丘系(中国医大)。内侧丘系在脑桥呈横位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居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腹后外侧核 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问:三叉丘系、脊髓丘系;内侧丘系、外侧丘系?(复旦2003) 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的2级传入纤维,呈弓形走向中央管的腹侧,称为内弓状纤维。而后在锥体交叉的上方,在中线上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折向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的痛、温、触觉,此束进入脑干后,与一些从脊髓投向上丘的纤维(功能与脊髓丘脑束相同)合在一起,称为脊髓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外侧丘系:起于对侧耳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的纤维上行组成外侧丘系,行于脑桥和中脑被盖的外侧边缘部分。部分纤维终止于下丘,部分纤维经下丘臂终止于间脑的内侧膝状体。 三叉丘系: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此通路若在内侧丘系交叉的下方或上方的不同部位损伤时,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损伤同侧(交叉下方损伤)和损伤对侧(交叉上方损伤)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距离。(同一条传导通路,但不同部位的损伤则临床表现不同)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指从身体各个部位传入大脑的感觉信息的通路。 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周围感觉神经、脊髓和脑干,以及大脑皮层。 这些部分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 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周围感觉神经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起点。它们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如皮肤、肌肉、骨骼和内脏等。这些神经末梢能够感知各种不同的刺激,如触觉、温度、疼痛和压力等。当这些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时, 它们会引起神经元的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周围感觉神经传 入脊髓。 脊髓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中枢部分。它位于脊柱内,是神经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当神经冲动到达脊髓时,它们会被传递到脊髓内的感 觉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会将信息传递到脑干和大脑皮层,以便我们能 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脑干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位于脑部的底部,连接 着脊髓和大脑皮层。脑干中有许多神经核团,它们与脊髓和大脑皮层 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网络能够处理各种不同 的感觉信息,如触觉、温度、疼痛和压力等。同时,它还能够控制身

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如呼吸、心跳和消化等。 大脑皮层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终点。它是大脑的最外层,负责处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大脑皮层中有许多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负责处理不同的感觉信息。例如,顶叶区域负责处理触觉信息,颞叶区域负责处理听觉信息,枕叶区域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等。这些区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总之,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它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这个通路包括周围感觉神经、脊髓和脑干,以及大脑皮层。这些部分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总结

学科经验总结 ——系统解剖学 Sum up for Systematic Anatomy

目录 总论 (3) 神经系统概述 (3) 中枢神经系统 (5)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 (5)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10) 周围神经系统 (13) 一、脊神经 (14) 二、脑神经核心知识点 (17) 三、内脏神经系统 (20) 传导通路 (23) 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23)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23)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24) 四、听觉传导通路 (25) 五、锥体系 (26) 脑脊液被膜与血管 (27) 一、脊髓的被膜 (27) 二、脑的被膜 (28) 三、脑脊液与其循环 (29)

四、 脑屏障 (29) 五、脑和脊髓的血管 (29) 总论 说在前面的话:神经解剖学内容很多,因此条理二字格外重要,我们的建议是在学习各个部分之前先要有一个初步的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在学习各个部分时弄懂各部分功能;学习后归纳总结各部分之间的从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废话到此为止。 神经系统概述 由一条管道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器官联系在一起。在脊髓里称为中央管,上到位于脑桥和延髓后面的第四脑室,经中脑水管,至第三脑室,通过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 是不是感觉很有规律性,下面就是我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学习顺序,由低级到高级。

然后我们将从中枢讲到外周。之后我们通过传导通路将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完成相应生理功能。最后我们学习他们的营养和保护设施,脑室,脑脊液和血液循环。 我们先以缩手反射为例,简单形象的了解一下神经系统作用的方式。 手被刺到后,神经先传导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先做不反应,把信息反馈到手上,然后做出迅速反应;传输到神经中枢的同时,接着又把信息传输到大脑,大脑作出反映:疼痛。比方大脑是处理器,人手是光电鼠标,正常的鼠标只要有移动,就会有指令通过线路传给处理器,处理器接到指令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大脑皮层能感知疼痛来自手上,因为它知道是通过哪条神经传来,就像处理器知道移动的指令来自于鼠标的线路通道而不是来自于键盘或其他的线路。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 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 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 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 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 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 可概括为: 神经元: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脑: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1)大脑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皮层是覆盖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大脑皮层表面具有许多深浅不同的裂或沟以及沟裂之间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和神经元的数量。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关,为人类特有)、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 (2)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人喝酒喝醉了,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小脑被酒精麻痹而引起的。 (3)脑干 脑干灰质中,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如果这一部分中枢受到损伤,会立即引起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 脊髓: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1)脊髓的结构

从脊髓的横切面可以看出,脊髓包括灰质和白质两部分。灰质在中央,呈蝶形;白质在灰质的周围。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各部分之问以及脊髓和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2)脊髓的功能 反射功能:人的脊髓灰质里有许多低级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等。但是,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 传导功能: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反之,脑的活动也要通过脊髓才能传递到身体各部位。因此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联系的通道。 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 与脑相连接的神经叫脑神经。人的脑神经共有12对,它们与脑干中相关的脑神经核相连,穿过颅骨的孔、裂.分布于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以及内脏器官。 (2)脊神经 脊神经是由脊髓发出的,人的脊神经有31对。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括如下: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三、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 神经系统各种活动的本质是化学过程,作为神经传导通路的关键部位一突触,也绝大多数是化学性的。在此,根据化学神经解剖学的观点,扼要介绍神经系统中一些重要的化学通路chemical pathway。 (一)胆碱能通路胆碱能通路cholinergicpathway以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神经元胞体内合成,经轴浆运输至末梢,贮存于突触囊泡,在神经冲动作用下释放,作用于靶细胞。神经系统内胆碱能通路分布十分广泛,主要有:①运动传导径路中的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控制随意运动。②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③背侧丘脑至大脑皮质的特异性感觉投射。④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司内脏活动。 (二)胺能通路胺能通路含有胺类神经递质,包括:①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②5一羟色胺;③组胺。下面着重介绍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多巴胺能通路和5-羟色胺能通路。 (三)氨基酸能通路 参与神经传导的氨基酸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前者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酸;后者包括r一氨基了酸(GABA)、甘氨酸和牛磺酸。其中,以GABA能通路分布最广。GABA能通路GABAergic Pathway 包括:①纹状体一黑质径路:由纹状体(主要是苍白球)至黑质。②隔区一海马径路。③小脑一前庭外侧核径路。④小脑皮质一小脑深核往返径路。⑤下丘脑乳头体一新皮质径路。③黑质一上丘径路。⑤广泛存在的局部固有径路。 (四)肽能通路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内广泛存在着多种肽类物质,它们执行着神经递质或调质的功能。下面列举几种较重要的肽能神经通路peptidergic neural pathway。

12 周围神经系统(三)

12 周围神经系统(三) 阅读目的:本篇通过对内脏神经系的介绍,来简单了解内脏神经的支配及传导的相关路径情况。由于内脏神经在心理的产生及运行过程中不起支配作用,它主要起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稳定和对情绪的影响作用,这里只做较简单的介绍。 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一样,也含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图12-1)。 图12-1 内脏神经系(引自参考文献7) 注:A.腹腔神经节;B.肠系膜上神经节;C.肠系膜下神经节 1.内脏大神级; 2.内脏小神经; 3.内脏最小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

的,故有人将内脏运动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又因为它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资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运动,所以也称为植物神经系。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些差别,现就其主要差别简述如下: 1、支配的器官不同: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内脏运动神经则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2、纤维成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为单一纤维成分,而内脏运动神经则包含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且多数内脏器官又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3、支配方式不同: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至骨骼肌只有一个神经元,而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在周围部的内脏运动神经节(自主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可见,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通常需要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周围部的自主神经节内,其轴突称节后纤维。 4、分布形式不同: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于效应器,而内脏运动神经的节后纤维则通常是先在效应器周围形成神经丛,再由神经丛分支至器官。 5、功能不同:躯体运动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直接受意志控制;而内脏运动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则在一定程度上不直接受意志控制。 6、纤维粗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一般是比较粗的有髓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纤维则是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节后纤维)的细纤维。 内脏运动神经分类 根据形态、功能和药理特点,内脏运动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简述如下。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或颈8)节段至腰2(或腰3)节段的侧角内,并由此发出节前纤维,因此交感部也称为胸腰部。交感神经的周围部包括交感神经节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组成(图12-2)。

14 神经传导通路(二)

14 神经传导通路(二)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也称下行传导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和内脏活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包括躯体运动传导通路和内脏运动传导通路。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骨骼肌)的传导通路,称为躯体运动传导通路,包括椎体系和椎体外系。椎体系和椎体外系互相依赖,相互协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椎体外系对椎体系起到控制调节功能,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体态姿势等。从大脑皮质至内脏活动效应器(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神经传导通路,称为内脏运动传导通路。 椎体系 椎体系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分别管理躯干、四肢和头面部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从大脑运动皮质到骨骼肌效应器的运动冲动的传递,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主要是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椎体细胞(Betz细胞),其轴突下行组成椎体束。椎体束纤维下行至脊髓直接或间接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的细胞称下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管理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主要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椎体细胞,先经内囊后肢,再经大脑脚底中部、脑桥基底部,至延髓上部,形成隆起的椎体。在椎体下端,约3/4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椎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图14-1)。

图14-1 皮质脊髓束(引自参考文献7) 皮质脊髓侧束在脊髓外侧索下行,逐节直接或间接止于各节段的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前束在前正中裂两侧前索内下行,逐节交叉至对侧直接或间接终止于各节段的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侧束存在于脊髓全长,皮质脊髓前束只达颈髓和胸髓中部,支配颈肌和上肢肌。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细胞,主要支配躯干肌。 皮质核束又称皮质脑干束(图14-2、14-3),管理头面部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主要起于中央前回下部的椎体细胞,经内囊膝部下降至脑干,陆续分出纤维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皮质核束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的脑神经运动核,分别到达双侧的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部、展神经核、副神经核,支配眼外肌、咀嚼肌、咽喉肌和面上部表情肌。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面下部表情肌和舌肌。因此,除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受单侧(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受双侧皮质核束的支配。 图14-2 皮质核束(引自参考文献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