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五项检测的临床解读

凝血功能五项检测的临床解读

来源:温州美众

1凝血酶原时间(PT)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PT是血栓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表1)。

PTA<40%提示肝细胞有大片坏死,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如肝衰早期30%<PTA<40%;中期20%< PTA< 30%;晚期PTA<20%。

延长见于: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

血液呈高凝状态时(如DIC早期、心梗)、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形成)等。

2凝血酶时间(TT)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

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纤维蛋白原是所有凝血因子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是一种急性期反应因子。

增高见于: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

减低见于: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5.D-二聚体(D-Dimer)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在继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不升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是维持血液在血管内保持液态同时在出血时能迅速形成凝块以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凝血功能检测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可以帮助医生对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本文将对凝血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Ⅶ、Ⅴ、Ⅹ和凝血酶原这些依赖维生素K的因子的活性。PT延长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Ⅶ和凝血因子Ⅴ等的活性。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存在一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疾病。 3.凝血酶时间(TT):TT用来评估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TT延长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4.纤维蛋白原定量(FIB):FIB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会被凝血酶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可能提示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可以作为血栓形成的标志物。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暗示存在血栓,而低水平则排除了血栓的可能性。 1.出血疾病的诊断: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一些与出血相关的疾病,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一些血栓相关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会导致凝血功能的改变。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血栓,并指导相应的治疗。 3.手术和治疗前的评估:在拟进行一些手术或特定治疗前,特别是涉及出血风险的手术,如心脑血管手术、外科手术等,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以便医生做出风险评估和相应的处理。 4.监测抗凝药物治疗: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抗凝药物的疗效,如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以确保其在治疗安全范围内。 5.评估疾病预后:凝血功能检测可以作为评估一些疾病预后的指标,如肝病、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可以反映疾病的病情变化和预后情况。 总结起来,凝血功能检测对于诊断和评估与凝血系统功能相关的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医生可以判断出血、血栓等疾病的风险,指导治疗方案,评估疗效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 b)定量法:48%~64%; 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TT)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是人体在出血时迅速止血的机制,它包括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和凝血因子介导的病理过程。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能够反映出人体止血机 制的各个层面与环节的功能状态,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具有 重要的临床意义。下面将就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的解读作一详细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是 评价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通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 和纤维蛋白原的功能。INR是根据PT结果和特定的校正系数计算而得, 它主要用于评估抗凝治疗的疗效。正常情况下,PT为10-14秒,INR为 0.8-1.2、如果PT和INR的结果增加,就可能表示有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 异常。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价内源性凝血途径的 指标,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功能。正常情况下,APTT 为25-36秒。如果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不全。 3.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价凝血系统凝血酶生成的指标。正常 情况下,TT为14-21秒。如果TT延长,可能意味着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 性降低。 4.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最重要的凝血蛋白,它 在出血时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正常情况下,FIB的浓度为2-4g/L。如果FIB浓度降低,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5.凝血酶原活动(FⅡ):凝血酶原是凝血因子Ⅱ的前体,它在凝血 级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FⅡ的活性为70-120%。如果FⅡ 活性降低,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6.抗凝血酶Ⅲ(AT):AT是一种抑制凝血酶活性的血浆物质,它能 抑制血栓的形成。正常情况下,AT的活性为80-120%。如果AT活性降低,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7.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维持血液凝固和修复血管损伤的主 要细胞成分。正常情况下,PLT的计数范围为150-400×10^9/L。如果 PLT计数减少,可能表示血小板功能异常或凝血系统发生了失调。 总结起来,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的解读是对血液凝固机制的评估和分析。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缺乏、功能异常、血端粘附、止血血小板功能、抗凝因子异常等凝血功能障碍,进而确定适 当的治疗方案,避免出现严重的出血或血栓并发症。对于一些凝血障碍性 疾病(如血友病、DIC)的患者,定期检测和监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是非 常重要的。

凝血五项检查结果解读

凝血五项检查结果解读 里求斯>凝血项检查有助于快速鉴别临床上的凝血功能异常,同时也可以发现潜在的凝血功能病变。血五项检查是诊断凝血功能异常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它可以有效地发现凝血功能异常,以便及早发现,改善和治疗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五项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一氧化氮双加氧酶测定(NADase)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血小板计数是检查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以鉴别血小板减少症。正常情况下,人的血小板计数为150-400×109/L。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则表明血小板减少,可能表现为出血倾向。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是衡量血液中凝血因子Ⅷ(FVIII)的浓度。正常情况下,PT的正常值在9~12秒之间,偏低或偏高均可视为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可以检测凝血因子Ⅸ(FIX)、十(FX)、十一(FXI)和XII(FXII)的浓度,从而反映凝血功能的状态。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通常在28~40秒之间,如果偏低或偏高,则可能表明凝血功能异常。 一氧化氮双加氧酶测定(NADase)可以检测纤溶酶原(vWF)的浓度,从而反映纤溶酶装配缺陷和血小板减少症。正常情况下,NADase 正常范围是9~14 u/ml,若偏高或偏低,可能表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是衡量血液中凝血因子Ⅳ(FV)和凝血因子Ⅸ(FIX)的浓度,从而反映凝血功能的状态。正常情况下,aPTT的正常值为25~35秒,偏低或偏高均可视为凝血功能异常。 因此,正确的解释凝血五项检查结果是医生诊断临床凝血异常的重要依据。若发现其中任何一项结果异常,则表明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应进一步进行检查以确定病因。 在不同的疾病中,凝血功能异常的特征有所不同,包括血小板减少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凝血因子缺乏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等。 例如,在血小板减少症中,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凝血 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正常,而一氧化氮双加氧酶测定和凝血因子缺乏检测则可能有相应的异常。 此外,在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情况下,血小板计数通常正常,也可能不正常,但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凝血活酶时间(APTT)、一氧化氮双加氧酶测定(NADase)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可能均正常或略有延长。 凝血功能异常是多种病因引起的,可能与遗传有关,也可能与某些疾病或药物的摄入有关。因此,正确解释凝血检查结果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人史、家族史和药物治疗史等因素,以便有效评估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原因,同时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根据临床表现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因此,凝血五项检查结果解释对医生诊断凝血功能异常具有重要

凝血功能五项检测的临床解读

凝血功能五项检测的临床解读 来源:温州美众 1凝血酶原时间(PT)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PT是血栓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表1)。 PTA<40%提示肝细胞有大片坏死,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如肝衰早期30%<PTA<40%;中期20%< PTA< 30%;晚期PTA<20%。 延长见于: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 血液呈高凝状态时(如DIC早期、心梗)、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形成)等。 2凝血酶时间(TT)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

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纤维蛋白原是所有凝血因子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是一种急性期反应因子。 增高见于: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 减低见于: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5.D-二聚体(D-Dimer)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在继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不升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解读临床检查项目之——凝血五项

解读临床检查项目之——凝血五项 凝血五项属于检验科临床检查项目之一,归属于血栓性疾病检查。 检查目的: 凝血五项为手术前必查项目、血栓前检查项目及监控临床口服抗凝药物患者。患者住院做手术前,医生总会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5项检查,凝血五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凝血途径 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丢失。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医师必须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术中可能会大出血以至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 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1、正常参考值:11-13秒。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临床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 Ⅴ 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 Ⅴ Ⅶ 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 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1、正常参考值:1.0±0.1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1、正常参考值:31-43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

血凝五项临床意义

血凝五项临床意义 血凝五项是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和凝血酶时间(CT),是用于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关键检测项目。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简称 PT,常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 PT 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正常情况下,PT 在 11-13 秒之间。某些情况下,PT 可以延长,例如: •静脉血栓栓塞疾病 •维生素 K 缺乏症 •肝病 •抗凝药物治疗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 是血浆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正常人的 APTT 在 25-35 秒之间。如果 APTT 延长,则说明患者可能存在的凝血相关疾病,例如:•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 •抗凝药物治疗 •自身免疫性血栓性疾病 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反映了人体内凝血系统是否处于高活跃状态。正常人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在 2.0-4.0g/L 之间。当纤维蛋白原浓度过高时,通常提示血液凝血系统处于高活跃状态,例如: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心肌梗死 •舞蹈病等 凝血酶原时间(TT) 凝血酶原时间是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正常情况下,凝血酶原时间应该在 14-16 秒之间。如果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存在以下凝血功能异常情况: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凝血因子缺乏 •抗凝药物治疗 凝血酶时间(CT) 凝血酶时间是指凝血知觉和凝血功能的最终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凝血酶时间 不会过长,一般在 11-15 秒之间。如果凝血酶时间过长,则可能存在以下情况:•凝血因子缺乏 •血小板减少症 •分泌出血性疾病或血管解剖异常 血凝五项是用于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关键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和凝血 酶时间(CT)。对于各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血凝五项的检测和分析是必要的。通过血凝五项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明确凝血功能异常类型,从而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关键指导。

临床凝血五项报告分析解读

XXXX医院 凝血五项报告分析解读 1. 凝血酶原时间(PT)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4.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5. 纤维蛋白原(FIB) 1.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 PT 试剂(含促凝血酶原激酶和Ca2+),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正常值为12 ~ 14s,超过正常对照 3s 以上有临床意义。 PT 用于监测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水平,主要用于抗凝药物的监测,以及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的检测,如DIC、肝脏疾病和维生素K 缺乏。 PT 测定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理想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APTT) 是指37 ℃ 条件下,以白陶土激活凝血因子Ⅻ,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第三因子,在 Ca2+参与下,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延长超过 10 s 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用于检测因为缺乏凝血因子Ⅷ、Ⅸ、Ⅺ,和内源性凝血途径受到抑制(包括狼疮抗凝物和治疗性抗凝药),所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同时也可以检测凝血因子Ⅻ 的缺乏。

APTT 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3. 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是由患者的PT 值与正常对照PT 值之比和所用试剂的国际敏感度指数计算得出。正常值为 0.9 ~ 1.1 s。 INR 主要用于监测抗凝药物效果的指标,如华法林,或者评估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患者的凝血功能,如肝硬化等。但目前INR 被广泛用于临床评估凝血功能,因此其结果对预测出血风险的价值不大。 4. 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 time,TT) 不同实验室和试剂仪器所测得的 TT 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大多数情况下为 14 ~ 19 s。不同于 PT 和 APTT ,TT 不用于止血异常的初始筛查。 可直接反映患者血浆内肝素和类肝素抗凝物质水平,是预测患者病情预后的敏感指标。 5.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FIB 即凝血因子 I,是血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由肝脏实质细胞合成后释放入血清中,具有增强细胞间的桥联力和减少细胞表面负荷作用。 FIB 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呈负相关,受损程度越重,FIB 值越低,但在轻型肝损伤时偶有增高,是凝血功能障碍较敏感指标。 此外,FIB 还可以用于评估DIC 与遗传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性疾病。

凝血五项检测指标

凝血五项检测指标 凝血五项检测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凝血功能是否正常。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可以全面了解人体的凝血状态。下面将对这五项指标进行详细介绍。 1. 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原时间(PT)是用来评估外源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的指标。PT主要是检测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凝血酶原会在凝血过程中被活化,形成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实现血液的凝结。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提示凝血功能异常。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内源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APTT检测的是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过程中需要的时间。与PT类似,APTT也是通过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来判断凝血功能。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常见于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等。 3. 纤维蛋白原(FIB)水平

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它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纤维蛋白原能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起到止血的作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可以评估体内凝血功能的状态。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可能是由于机体炎症反应、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引起的,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降低则可能与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等有关。 4. 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时间(TT)是用来评估血浆中凝血酶的形成和活性的指标。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酶,它能够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TT检测的是凝血酶形成的时间,正常情况下,TT 应在一定范围内。TT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酶形成和活性降低引起的,提示凝血功能异常。 5.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PLT)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正常情况下,血小板数量在一定范围内,能够维持血液的正常凝固功能。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是由于骨髓功能异常、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过高则容易引发血栓形成。 通过凝血五项检测指标,可以全面了解人体的凝血状态,及时发现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计数(PLT),它们是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重要指标。下面将 详细介绍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1. 凝血功能异常的检测:凝血功能异常在肿瘤患者中十分常见,其发生可能是因为 癌细胞释放凝血活性物质,导致凝血系统的异常激活。PT和APTT是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可以检测出凝血系统的异常活化,如凝血酶原缺乏或凝血酶活性增加等。通过检测PT和APTT,可以及早发现凝血功能异常,进一步指导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监测疗效。 2. 血栓形成和止血功能的评估:肿瘤患者存在血栓形成和止血功能异常的风险,血 栓可能发生在深静脉或肺血栓栓塞等部位。FIB可以反映凝血系统的胶原纤维形成情况, 其水平增高常见于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异常。D-D是纤维蛋白溶解产物的代表, 其水平升高则提示溶栓系统的异常激活。通过监测FIB和D-D水平,可以评估肿瘤患者的 血栓形成和止血功能状态,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 肿瘤患者预后和治疗疗效的评估:血小板是凝血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对于止血功 能的正常发挥起着关键作用。肿瘤患者往往因为肿瘤侵犯骨髓或化疗导致血小板减少,进 而出现出血倾向。通过监测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肿瘤患者的止血功能状态,及时采取必 要的治疗措施。血小板计数还可以作为肿瘤患者预后和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低血小板计 数往往与不良预后和化疗药物的耐受性下降有关。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凝血功能的监测, 可以及早发现和评估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形成和止血功能状态,进一步指导肿 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监测疗效。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并广泛应用血凝五项指标, 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血凝五项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及D-二聚体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是研究参与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常用的临床检验试验。主要用于诊断疑心有凝血系统病变的患者。血凝四项在国内外早已广泛应用于口服抗凝药医治的监控,手术,导管插入术,透析和重症监护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筛查某些与凝血有关疾病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PT的测定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理想和常用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同时,也可作为口服抗凝剂医治的监控。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少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VitK缺少、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等,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二、活化局部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是测定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可检测除Ⅶ因子外的其他血浆凝血因子,特别是用于因子Ⅷ、Ⅸ、Ⅺ、Ⅻ和前激肽释放酶的测定。同时,APTT测定可用于肝素医治监控。 APTT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Ⅱ、Ⅴ、Ⅷ、Ⅸ、Ⅺ、Ⅻ减低,纤维蛋白原缺少症,纤溶活力增强,抗凝物质存在〔如血内肝素含量增加及口服抗凝剂〕是监控肝素医治的重要指标。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如心肌堵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病综合症。 三、凝血酶时间〔TT〕 该实验检查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能力的过筛试验。 TT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肝素类物质存在。SLE、肝病、肾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球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Fbg〕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急性心机梗死、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也见于各类急性时相反响,如急性细菌性感染,急性传染病,大的手术或创伤之后,恶性肿瘤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化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肝脏是机体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Ⅰ、Ⅱ、Ⅴ、Ⅶ、Ⅸ、Ⅹ因子均在肝细胞内合成,这些因子的半寿期较短,当肝脏有疾患时,这些因子可单独或联合检测血凝四项〔PT、APTT、TT、Fbg〕,对推断肝细胞损坏或预后有重要意义。 五、D-二聚体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布满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医治监测指标。 〔1〕布满性血管内凝血(DIC)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

一张神奇的图,看懂也就明白了凝血五项代表的意义

一张神奇的图,看懂也就明白了凝血五项代表的意义 凝血五项的结果,与其他检验报告的解读是一个道理,我们不可能单纯只去分析某一项为何异常,而是要综合分析。 凝血五项 PT(凝血酶原时间)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FBG(纤维蛋白原) TT(凝血酶时间) D-二聚体 非常关键的示意图: 一、PT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原因是患者刚开始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存在轻度的维生素K 缺乏。 缺乏造成涉及的VII减少,PT时间延长, 因VII半衰期短,所以最先表现为PT时间延长,其他四项正常,

通常情况下PT延长不会超过34s(凝血酶原时间参考值:11~17 s)。 二、APTT单纯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分为两类情况: 第一种存在出血 最可能的原因是先天性缺乏 包括VIII、IX、XI因子缺乏(也就是先天性血友病)。 也有可能存在VIII因子抑制物(也就是获得性血友病) 第二种不存在出血 原因是存在的狼疮抗凝物(抗磷脂抗体),抑制凝血因子活性 当然还有一下罕见 (包括因子XII、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缺乏),可忽略。 三、FBG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原因:一些炎症、创伤和妊娠 四、PT和APTT升高,其余三项正常 原因:维生素K缺乏 包括:长期使用抗生素肠道菌群混乱,维生素K吸收不好,一些老鼠药中毒(如溴敌隆)、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五、PT、APTT和TT升高,FBG偏低,DD正常或稍升高 原因 1、肝病(如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各种凝血因子合成不足。 2、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非常罕见) 六、PT、APTT和TT明显升高,FBG偏低,DD明显升高 原因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常见于产科意外、脓毒血症、恶性肿瘤等患者中。 上面讲的要么是PT延长,要么APTT延长,要么FBG偏低 那么出现PT、APTT缩短,FBG偏高情况 原因:凝血因子活性增加、加了促凝药物、凝血因子增多、抗凝因子排泄过多。

凝血5项看不懂?满满的干货请收好!

凝血5项看不懂? 满满的干货请收好! 在多种疾病诊治过程当中可发现,凝血常规5项多与患者止凝血有关。因此,大多数止凝血疾病,均可常规凝血5项的检测,给予一定的提示。那么,凝血5 项包含哪些,如何检测,以及异常的解读,若理解到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以及患者。 1.凝血5项有哪些? 凝血5项包含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指数(INR)、凝血酶 时间测定(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通 过凝血5项检查,可对人体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有明确评判,同时,凝血5项功能 检查在临床治疗当中,多运用于存在异常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疾病诊断环节当中。例如,患者在出现皮肤粘膜大片瘀斑时,需接受凝血5项检查,评判患者皮肤瘀 斑是否与自身凝血功能障碍有关。同时,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在术前也需接受凝 血5项检查。通过凝血5项,可对于患者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有所了解,若凝血功 能出现异常,易导致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以及术后,出现出血不止等诸多问题。对此,需对患者进行凝血功能纠正,从而实施手术治疗,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1.凝血5项的检测 2.1 凝血酶原时间(PT) PT指待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浸出液和钙离子,使凝血酶 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能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而使血浆凝固,记录血浆

凝固所需时间。我科PT指标的正常范围为9~14s,若与正常范围相对比,延长超过3s以上具有临床意义。 2.2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指在37℃下以激活剂激活凝血因子ⅩⅡ和ⅩⅠ,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钙离子共同参与下,观察乏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我科APTT指标的正常范围为20~40s,该指标与正常范围相对比,延长超过10s以上具有临床意义。 2.3 国际标准化指数(INR) INR指标是将研究样本PT值与正常PT值相对比,所得出的研究数据。正常范围为0.9~1.1s。 2.4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TT指在待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血液凝固的时间为凝血酶时间。我科TT指标正常范围为14~21s,但与PT及APTT指标相对比,TT指标常不会用于止凝血异常患者的初筛筛查。该指标的实验目的是尽可能检测出血浆中的异常干扰因素,比如肝素类抗凝物质、达比加群等,与其他凝血因子的缺乏与否完全不相关。 2.5 纤维蛋白原(FIB) FIB是指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可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出现凝固的时间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呈负相关,应用标准品可制备标准曲线,通过测定血浆中加入凝血酶后凝固的时间可推算出纤维蛋白原的量。我科FIB指标正常范围为2.0~4.0g/L。 FIB减少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脏疾病、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DIC、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及早产儿、某些产科意外、恶性肿瘤等。

一文读懂凝血五项

一文读懂凝血五项 来源:医学新资讯 导语 凝血结果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日常工作和考试中,很多检验人看到凝血五项(PT、APTT、TT、FBG和DD)结果,往往是一脸懵逼。 同时,很多非专科的临床医生,拿到异常的凝血报告后,也是盲人摸象一般,不会正确分析,贻误了患者的诊治。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教科书上对凝血的讲解方式不当有关。 翻开这部分内容,往往都是从“瀑布学说”开始的,之后是通篇的A因子如何激活B因子,B因子又如何激活C因子的。 这种文字看上几行,大多数初学者都合上书,直接去找周公解读化验单了。 实际上,对一般的检验人和临床医生来说,系统的掌握这些凝血理论,并不是必需的。我们完全可以在不怎么了解凝血理论的情况下,看懂一般的凝血报告。 这就好比,我们虽然不懂电脑的工作原理,但平日里依旧可以顺畅的使用它。

此外,书本中对凝血五项都是分开来讲,比如PT高,列出了一堆可能的原因;APTT升高时,又是一堆临床意义。 但实际上,凝血五项的结果,与其他检验报告的解读是一个道理,我们不可能单纯只去分析某一项为何异常,而是要综合分析。 比如,当我们拿到乙肝三系统的报告,看到核心抗体阳性时。并不会单单去分析这一项为何阳性,而是要结合另外四项的结果,进行整体解读。 乙肝三系统结果中,存在“大三阳”、“小三阳”等固定的模式。而凝血五项的结果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固定套路。 因此,只要我们熟悉了常见的凝血结果模式,那解读起来也就易如反掌了。 先来看一张很关键的示意图: “你这不还是回到讲凝血因子了吗?”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了。别急,这张图只是为了展示凝血五项中,每种检测所涉及的凝血因子或过程。你也完全不需要记住这个图。而只需在遇到异常结果时,回过头再来看这幅图。

凝血五项 要求

凝血五项 一、什么是凝血五项 1. 凝血五项的定义 凝血五项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式,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它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来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 2. 凝血五项的意义 凝血五项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异常的风险。它在临床诊断、手术前后的评估以及药物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凝血五项的指标解读 1. 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凝血外源性途径和共同途径的指标之一。 •P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如肝功能受损、维生素K缺乏或服用抗凝药物等。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是评估凝血内源性途径和共同途径的指标之一。 •APTT延长可能表明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等。 3. 凝血酶时间(TT) •TT用于评估凝血终末途径的功能状态。 •拖延的TT可能表明凝血功能异常,如低纤维蛋白血症等。

4. 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生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 •FIB水平的升高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或炎症反应。 5.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指标之一。 •PLT计数降低可能表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容易导致出血。 三、凝血五项的临床意义 1. 凝血五项的应用范围 凝血五项广泛应用于各个临床科室,例如外科、急诊科、妇产科等。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具有出血倾向,对于术前评估和药物治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凝血五项在手术前的评估中的应用 在手术前,通过检测凝血五项,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判断手术是否安全进行。对于患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特殊处理。 3. 凝血五项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凝血五项在监测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纤维蛋白溶解药物等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监测指标的变化,可以调整药物治疗的剂量,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四、常见凝血五项异常及处理方法 1. 凝血酶原时间(PT)异常 •如果PT延长,可能与肝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或抗凝药物使用等有关。 应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给予维生素K补充、调整药物剂量等。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异常 •APTT的延长可能与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碍有关。应进一步评估凝血功能,明确病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输注凝血因子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