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疼痛与压痛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体疼痛与压痛点
疼痛是机体的警告信号及反应系统。近几十年来,有关于疼痛的研究进展迅速,现在将主要成果简诉如下。
(1)关于疼痛有无独立的感受体,这一争论还在继续,但现已明确有两大类损害受体存在。
(2)就其中枢结构而言,估计也有与末梢部分所具有的性质相同的两类系统存在。从而更有力地支持以前提出的双重疼痛学说。
(3)随着末梢、脑内刺激产生的镇痛作用和各种内因类鸦片及其受体的发现,已证明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痛觉抑制系统
(4)与感受损害有关的主要类鸦片肽,有内啡肽、脑啡肽等。其产生的前驱物质及产生细胞均各不相同。
(5)现已证明,痛觉神经末梢有神经肽分泌,其与神经性炎症的发生有关。痛觉系统与炎症及免疫系统有关。
第一节痛觉传递学说简介
一.末梢痛觉受体
现已确认,能传达损害性刺激的感受器大致有分两类;一类是高或值机械感受器,只感受足以引起损害的刺激,另一类对非损害性刺激也有反应,如多脉冲编码装置感受器。
(一)高或值机械感受器
细小有髓纤维传导皮肤受到刺激等能导致组织破坏的刺激,一般情况下,对其他刺激不起反应。反复热刺激可引起反应。其范围为1~8c㎡的圆形或椭圆形,有3~20个感受点。
(二)多脉冲编码装置感受器
皮肤主要由无髓神经,深部组织由有髓神经传导兴奋。这一感受器对机械的、化学的以及热刺激均有反应。它分布广泛,不仅分布在皮肤,还在骨骼肌、内脏各器官接受各种刺激。另外,其特点是接受刺激相同,但反应却不一样。在损害部位有多种与炎症有关的化学物质生成。多脉冲编码装置感受器的感受性与缓激肽的浓度有关,而前列腺素E2、5-HT、组胺等均可显著加强这一反应,而阿司匹林可以明显抑制缓激肽反应。临床上常见疼痛主要是由多脉冲编码装置感受器传导的
二.痛觉的中枢结构
(一)脊髓结构
Rexed将脊髓灰白质分10层,一层边缘细胞中可见到只含高或值机械感受器感受输入神经元,接受A纤维传入信息,并有分支至五层,受机械刺激影响。二层胶样物质,接受皮肤多脉冲编码装置感受器,一级向心性C纤维。此处还有类鸦片物质,它有中间传导并修饰(改变)末梢神经的兴奋传入信息。
(二)脊髓内损害受体纤维终端与神经肽
后根神经节内小细胞群,后角背侧有P物质及抑生长素。(1)当皮肤及组织有损害刺激时后角内P物质释放,末梢神经传至后根强刺激。它增加感受刺激神经元活动,降低痛觉反应或值。(2)当皮肤及组织受到热刺激时,脊髓背侧部神经纤维有生长抑素释放。
(三)脊髓的上行传导路径
可分两大类,一为浅感觉传导路径,另一为深感觉传导路径。浅感觉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其传入纤维由后根外侧部进入脊髓,更换神经原后,发出纤维在中央管前交叉到对侧,分别经脊-丘脑侧束(痛、温觉)和脊-丘脑前束(轻触觉)上行到丘脑。深感觉传导肌肉本体感和深部压觉,其传入纤维由后根内侧部(粗纤维)进入脊
髓后,其上行分支在同侧后索上行,到延髓下部薄束核和楔束核,更换神经原后在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内侧丘系到达丘脑。
至于疼痛的传导通路,又分为快痛(A纤维,兴奋或值较低),和慢痛(C纤维,兴奋或值较高)两种。其一是传导快痛的通路---新脊丘束。在脊丘束中占30%,经后角交叉到对侧后上行到丘脑后腹核,而后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引起有定位体征的痛觉。其二是位于新脊丘内侧的旧脊丘束,是由C-纤维传达慢痛的通路,上行到丘脑髓板内核群,而后投射到大脑边缘叶和第二体表感觉区,在引起疼痛的同时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另外还有旁正中上行系统,由C纤维传入,上行到脑干网状结构,而后到丘脑。它与慢痛和情绪也有关。大脑边缘系统和感觉第1区、第2区有联系。前者是机体受到疼痛刺激后精神、情绪调节的重要部位。
三.疼痛感受器输入信号与机体反应
机体受到损害刺激时,通过痛觉受体传入的信号,可引起全身整体的功能变化,如躲避的肌肉屈曲反射,呼吸循环加快,局部缓激肽只有几纳克(ng)即可引起多脉冲编码装置感受单位放电,引起疼痛。如动脉内注入缓激肽,即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压上升。皮肤破损部位红肿等是由于传入末梢神经轴索反应,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多脉冲编码装置感受器兴奋,从其末梢分泌出P物质。P物质可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加强白细胞吞噬等作用,还有使T淋巴细胞DNA蛋白质合成促进等作用。
四.与疼痛传递有关的介质
(一)P物质
疼痛的第一级传入末梢递质,是一种11肽。在脊髓后角一、二层罗氏胶质区含量很高。当刺激后根时,后角的P物质增多,结扎或切断后根则可使之减少。中枢神经系统许多结构也含P物质。它分布情况和脑啡肽很相似,两者在脑内可能有拮抗作用。另
外,肌肉活动时也克产生P物质。正常情况下由血液循环移除,当循环受阻,相对缺血时,P物质积到一定程度也可致痛。
(二)脑啡肽
是一种5肽,又称吗啡样因子,从脑组织中可提取激活吗啡受体的内源物质,在脊髓、三叉脊束核的胶质区有密集的脑啡肽能神经原,它与感觉传入末梢形成实触联系,抑制疼痛信息的传递,产生镇痛效应。它在弥散性痛和慢性痛以及疼痛反应的情绪中枢分布较多。
(三)炎症介质
在组织、细胞损伤或炎症时,可释放多种化学特质,对炎症发展、致痛起重要作用,统称炎性介质。
1.K*与H*
当组织损伤或炎症时,细胞释放出K*与H*。K*浓度达10~15MEq/L时,有致痛作用。局部循环障碍或缺血时,常因H*浓度升高(Ph5.3以下)而致痛。
2.组胺(H特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血小板受到机械、放射、化学损伤使之释放。当其浓度超过10-5g/ml以上时,即可致痛。浓度较低时(10-7g~10-5g/ml)而引起痒感。
3.5-羟色胺(5-HT)
存在于血小板,肥大细胞、肠道嗜银细胞内,当受到炎症刺激时,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崩解时释放5-HT,其致痛浓度为10-7/ml,也是外周致痛物质。在中枢5-HT 起抑制作用。
4.溶酶体酶
中性粒细胞内含有中性蛋白酶,烧伤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中,溶酶体活性增加,破坏组织使血管通透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