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四第一课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案编号:08—11 使用时间:2012年10月10日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一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编写:张娜审核人:审批人:
【温馨提示】
1、请用20分钟左右完成,深入思考,规范书写。
2、分层完成,A层全部完成并梳理知识结构,B层全部完成,标★题目要求为C层选做。
3、首先依据自学引导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然后完成探究题目,最后记忆
重点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记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4、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附)必须记住的概念: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读材料、合作探究三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激情投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及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的精神。
【预习案——自学引导】
知识导学(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引导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及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3)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个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实践与理论创新。
(5)阶级:资产阶级改良道路的失败。
2、提出★
(1)1905年8月,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提出了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
3、主要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民族革命。
就是以暴力革
命的形式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
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进行社会革命。
就是国家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提示:局限性:①没有彻底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②没有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一、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二、孙中山未建立真正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原因?
名人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孙中山
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
知识导学(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引导
4、评价★★
(1)性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积极作用:①政治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②经济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③政治上: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愿望。
④国际上:顺应了世界潮流,代表了时代的前进方向。
⑤思想上: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①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
②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没有彻底地土地革命纲领。
5、实践:①领导辛亥革命。
②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发展
1、背景
⑴国内: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先后失败。
②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③北洋军阀政府推行专制统治。
⑵国际: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②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建议。
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
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
⑴新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⑵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⑶新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政策。
4、意义(进步性)★
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
⑵是孙中山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5、实践: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新三民主义“新”在哪?
四、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指什么?
【重难点阐释】
一、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1)两者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
(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革命的实
际要求,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革命的真实反映。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相互依托。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具
体方针,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
二、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局限性:在民族主义中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民权主义的矛头指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民生主义是其土地纲领,但
它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也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无法动员广大群众。
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案专题四第一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编号:08—11 【易错易混提示】
1.三民主义要解决的矛盾不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而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民权主义的含义是推翻君主专
制统治的旧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新政权。
因此,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
3.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4.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政治革命);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社会革命)。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探究案
探究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发展及局限性(重点)(共14分)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
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
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1)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主张建立的是什么样的“至完美”国家?(2分)他准备怎样建立?(2分)
国家:
建立方式:
材料二“——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军,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
继续有效。
二、偿还外款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
三.所有外人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告各友邦书》(2)据材料一、二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局限性?(4分)
局限性:
材料三(2009年天津高考)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
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孙中山《三民主义》(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2分)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
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2分)
最初主张:
变化:
历史背景:
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
探究二:新旧三民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重点)(共20分)
项目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背景
内容
实践
评价
联系
【知识网络】——归纳总结、构建体系
【学后反思】——有错必改、反思静悟
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案专题四第一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编号:08—11
训练案(共64分)
【学习建议】
1、完成课后训练案需定时训练,时间不超过25分钟。
2、独立完成,不要讨论交流。
3、规范答题、书写要条理、工整。
4、全部完成后再参考答案反思总结。
【基础训练】——厚积薄发、滴水穿石(每题4分,共16分)
1、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它们分别是指()
A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B 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C 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2、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A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
B 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要求
C 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愿望
D 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 B.没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C.没有提出反封建的土地纲领 D.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4、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突出的区别是()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B.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 C.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拓展训练】——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每题4分,共16分)
5、孙中山在1925年3月留下了致苏联政府的遗书。
他在其中写道:“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上的重大转变是()
A.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 B.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C.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D.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6、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
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列宁的这一看法反映出()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B.孙中山力图防止社会出现贫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7、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孙中山新三民义中民生主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B.其最重要之原则二,一日“平均地权”,一日“土地国有”
C.“农民之缺乏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8、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
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名人名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孙中山
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
【综合训练】——高考链接、纸上练兵(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
9、(2008年广东)《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的主要目的()
(注:图上文字: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汉人皇帝。
图下文字:中国民族开国之始祖)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10、(2009年江苏)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因为()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基本一致
C、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11、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将为期不远”,中国应该防患
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12、(2007年高考·天津卷)“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
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
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抑制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13、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根本区别在于()
A.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 B.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问题
C.对待工农革命的态度问题 D.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前途问题
14、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为贫富不均;,,
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已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
他。
,,兄弟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依材料分析,不符合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观点的是()A.土地国有政策 B.收买地主土地 C.夺取地主土地 D.国家核定地价15、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清政府统治
16、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主要“新”在()
A.完善了民族主义 B.提出了国民一律平等的要求
C.提出了平均地权的要求 D.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有错必改】——查缺补漏、反思提高
高二历史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导学案参考答案
专题四第一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参考答案
预习案
问题引导一: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局限性:①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具有排满思想,狭隘的民族观。
问题引导二:孙中山未建立真正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原因?
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不敢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问题引导三:新三民主义“新”在哪?
⑴新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⑵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⑶新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政策。
问题引导四: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指什么?
第一次: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第二次:毛泽东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邓小平领导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际地位提高。
探究案
探究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发展及局限性(重点)
(1)“至完美”的国家:指资产阶级共和国。
(2分)
建立方式:通过武装革命推翻满洲贵族专制统治。
(2分)
(2)局限性:①在民族问题上,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不敢彻底反帝;(2分)
②在民生问题上,只模糊提到反对富人专制,未提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2分)(3)最初主张:平均地权。
(2分)
变化:增加“节制资本”。
(2分)
历史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
(2分)
探究二:新旧三民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背景背景:社会状况(半殖半封)、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思想转变(由改良转向用
暴力手段反清)背景: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转变
提出时间: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
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核
心)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
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凡反帝之个人和团体享有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
其田”
实践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评价积极: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
动的发展进步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大政策(解决了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推动了大革命的高涨
局限性: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联系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都把民族、民权和民生紧密结合,都以民权主义为核心,都以挽救民族危机为目标。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不同点:(1)民族主义:旧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清朝统治;新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并提出要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2)民权主义:旧民权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
新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阶
级联合专政。
(3)民生主义:旧民生主义笼统地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民生主义确定了“耕
者有其田”的政策,还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使民生主义与扶助农工紧密结合,反封建
的革命性进一步加强。
训练案
【基础训练】(每题4分,共16分)1、A 2、A 3、D 4、A
【拓展训练】(每题4分,共16分)
5、 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5年”“致苏联政府的遗书”“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判断,“重大转变”应当指的是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6、 D【解析】题干中的“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表明了辛亥革命的国际意义,即
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7、C
8、C【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第一次国共合作政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联
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和所学史实应该是指孙中山晚年的转变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对外
联俄、对内跟中共合作,共同完成中国近代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重任,故应选C。
【综合训练】(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
9、B 10、B
11、C【解析】民族主义,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排除A、B 项。
孙中山认识到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导致劳资矛盾尖锐,而中国
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的主张,以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12、D【解析】ABC是两者相同处。
孙中山平均地权即核定地价、赎买地主土地的方案在中国
行不通。
而中共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切实可行,所以成功。
13、D【解析】ABC三项,国共两党当年有共同点,也有差别。
双方最根本的区别在于D项即民主革命后,资产阶级的国民党的目标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而共产党则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
14、C【解析】孙中山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方案,也就是先核定地价、后赎买地主土地的
方案,故C项错误
15、C【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满清贵族统治,达到民族平等。
故C正确。
A 项的“复明”,B项的“兴汉”与同盟会宗旨不符。
D项是革命目标而非民族主义实质。
16、A【解析】A项完善了民族主义即明确了反帝目标。
B项提出了国民一律平等的要求,此
非“主要”。
C项提出了平均地权的要求,旧三民主义已有。
D项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孙中山不赞成对地主进行没收土地和武装斗争。
因此革命纲领不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