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国企改革思路框架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融f

效率:国企改革清晰和单一的目标

——新形势下国企改革思路框架的几点思考

傅育宁

内容提要:套正与效率是人类社全所追求的两个基本目标,国有企业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

企业.其被赋予的经营目标混合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目标,涵盖了奁正与效率两个方面,从而造成了短期博彝、预算软约束、激励不兼客等种种问题。“三个代表”思想及加入wT_0.使得我国固企的目标清

晰化和单一化成为可能井显得必委。而将效率作为国盘清晰和单一的目标这一改革思路的确立,相信可以为国企改革开拓出许多新路。

关键词:固企改革效丰套正博彝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47(2003)ol—0003—05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以其重要性和复杂性而一直居于中心地位。正如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的那样: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全世界的目光也都在注视着这场改革,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主要指的是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10月25日)曾评论到,(中国)改革国有企业意味着要面对这个国家中几乎所有隐藏的经济和政治问题:银行体系的危险状况,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城市失业与社会保障,等等。面对这样一个许多矛盾错综缠绕其中的问题,我以为目前新的形势可以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新的思路空间。

所谓新的形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写入党章;二是中国加入wTo,逐步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我认为,在这样两个形势背景下,我们可以明确地提出国企改革一个新的思路,就是:改革目前赋予国企众多目标的状况,特别是改变将公正与效率这两个目标同时赋予国企的状况,对国企目标进行清晰和单一化,明确提出国企的目标就是追求效率、创造财富。按照这一思路,将可形成一整套新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方式。当然,我们这里所提出的将效率作为国企清晰和单一的目标,主要是指要卸下国企政策的负担,而并非指为了追求效率可以罔顾其他,惟利是图。追求效率的行为必须受法律框架约束,且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单元应具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这与效率目标并不矛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借鉴、吸收了全人类文明实践的杰出结果为我所用,在总结改革作者筒介:傅青宁,招商局总裁。

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3年来我们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智慧结晶。世界文明进步的实践和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都集中衷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而已,并不代表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虽然市场经济自身也存在许多不足,但相比较而言,市场经济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正是正确总结了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个代表”思想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将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可以说,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我们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表现,打破了思想框框,使我们对许多问题的思考不再局限于首先要问哪个是资本主义、哪个是社会主义。落实“三个代表”,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追求效率,为社会公正打下基础。社会主义追求的崇高目标是社会公正,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家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必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极大创造财富的基础上,最终实现高水平的社会公正。如果认同这样的理解,那么,将效率作为国企清晰和单一的目标就成为可能。

应该指出的是,强调效率,并不意味着社会公正无关宏旨。相反,社会公正是一个社会的最高理念,是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基础,赖有这个基础,社会才能建立良好的秩序,追求不同利益的个人才能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社会力量才能得以整合。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深刻转轨过程中的国家,改革愈深入,整个社会越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公正感。t|:耳“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实现市场效率和维护社会公正应由不同的组织去承担,国企作为牟利的组织追求效率乃其根本的职责。

如果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将效率作为国企清晰和单一化的目标提供了可能性的话,那么加入wTo就使之具有了非常迫切的必要性,加人wTo,本质上意味着我们要参与全球的竞争,遵循全球的竞争规则。特别是面对那些通过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竞争对手,我们就必须要有世界眼光,置于全球内考察、寻求代表先进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最好方式。作为我们国家经济体系中主要微观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如果将公正与效率的目标揉杂在一起,如果在混杂不清的目标下企业扭曲的行为仍不能得到有效厘正的话,在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就难以谈什么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具有与国际竞争对手同样的目标和行为:效率的目标,全力追求效率的行为。

二、回顾与目前的讨论

简要回顾与总结国企改革的历程及评述目前关于国企改革的主要讨论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国企改革新的路向。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最老的话题”,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渐进式道路一致,国企改革走的也是一条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的路。其中有经验、有教训。从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进的规律看,任何经济制度的演进都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国企改革同样也不例外。

首先必须要肯定国有企业对促进我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化迈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是为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去优先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金密集型重工业而形成的,正如林毅夫(《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2期)所指出的那样:建国初期,出于赶超

.:.c泓盛棼%幽,,#瓣辩粼瓣{l醵㈥¥描蟾羲“虢躺鼎瓢《r《“

发达国家的愿望和战略的考虑,政府以扭曲利率、汇率、工资、物价、原材料价格为特色的宏观政策环境来降低工业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成本,从而形成价格剪刀差。为保证经由剪刀差集中到企业的剩余会被投资国家优先发展的项目,企业必须国有化。也正是通过这一安排,使得中国迅速建立起了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缩短了工业化进程。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有经济规模的扩大,国有企业的固有弊端开始逐步体现。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展开。总体而言,国企改革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国企问题认识深化的过程。

一开始,我们认为国企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自主权和缺乏激励,于是从1979年开始了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第一阶段的改革,给企业下放了14项自主权,并实行了利改税等措施。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自身利益与经营努力程度的相关性,但由于放权后相应的约束机制未配套建立,许多新的问题逐步暴露。于是从1984年开始,国企改革进入以建立经营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个阶段,开始推行厂长负责制、承包制、租赁制等。这虽然在短期内明显地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高,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收益不对称等造成的承包指标难以准确厘定、短期行为严重等问题日益明显。

总体来看,直到1992年十四大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目标之前,国企的改革取向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寻求改善办法;改革都是单兵突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相配套的其他改革滞后;而且,改革也仅局限于经营权的调整,并未上升到产权改革和制度创新上。这种简单的政策调整式改革,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道德风险问题和企业非理性扩张问题:在扭曲的价格环境中,一个国有企业的盈利或亏损,并不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而取决于它所面对的产品和投入价格的扭曲程度;在封闭的缺乏竞争的市场中,一个企业该有的盈利水平也没有客观的标准,在国家作为所有者和企业经理人员对企业经营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给企业经理人过多的自主权,反而造成经理人利用手中权力多吃、多拿、多用的风险问题。同时,由于企业利润的多寡对企业经理人的影响并不大,而企业规模越大经理人的权力就越多,在这种效用判断的影响下,经理人必然形成规模偏好,利用自主权在只要不亏损的最小利润的约束下,不顾风险大肆投资,追求规模最大化,最后形成许多窟窿。这类例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这样一些问题,从1992年开始,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又就国企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具体决定。这个决定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将效率作为国企清晰和单一的目标,但已经开始关注解决国企的政策性负担,尽量减弱赋予国企的社会目标、政治目标。

目前,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根本出路的讨论,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是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市场竞争决定论”,他们认为企业效率与产权的归属变化没有必然关系,而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会形成一种平均利润率,可以低成本地传递企业代理人努力程度的信息,成为所有者监督与考核经营者的手段,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绩效改善。也有学者进而研究提出“超产权论”,认为在考虑竞争因素后,企业的治理机制与产权归属在长期的竞争均衡中是可以分离的。而另一种观点是以张维迎为代表的“所有权安排决定论”,认为适当的企业所有权安排是公司提升经营绩效的基础,效率最大化要求企业剩余索取权与

瓤巍;弧、酶纛滋蠡潮谶淌豳敞黼醚黼麟瓣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