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气的表现
医者:手下沉紧/如鱼吞勾饵/徐和 患者:酸/麻/胀/重(热/凉) 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
影响得气的因素
医生 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 患者 体质 病情 环境 温度 噪音
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提插法 捻转法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 捻转法 捻动(180-360) 角度/频率/时间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循法
方法 经脉循行路线揉按 作用 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
弹柄法
方法 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守气
刮柄法
方法 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作 用 催气 守气
掌握得气及其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 等操作方法。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五、行针与得气
六、针刺补泻 七、留针与出针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九、针刺注意事项
一、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
针尖:松针状 钩 钝 针身: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根:牢固 锈蚀 松动 针柄:圈柄、花柄 (盘龙针)平柄、管柄 针尾:角度 艾灸
摇柄法
方法 直立而摇边摇边退 卧针而摇不进不退 作用 泄气,细细捻搓数 次,然后放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 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催气、行气
作用
震颤法
方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作用 催气 守气
针刺得气
得气的定义 经气感应 针感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五、行针与得气
广义 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 狭义 进针后为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和为 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而采取的操 作方法(运针)
行针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 行针辅助手法
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施行上 提插法 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3-5分) 幅度/层次/频率/时间
基本手法
刺法灸法
刺灸法定义与作用
基本原理 操作技术 应用方法
刺灸法源流与发展
针具的发展 刺法、灸法的发展 《内经》九刺、十二刺、五刺。补泻手法。
针法的发展
针法(毫针、三棱针、皮肤针) 灸法、拔罐法 电针、穴位注射、穴位磁疗、埋线、腕踝针 耳针、头针
第一节 毫针法
教学要求
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 操作,并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 。
七、留针与出针
留针
方法 静留与动留 时间 寒证、痹证、痛证、痉挛性疾病
出针
防止出血与疼痛--慢
《针灸聚英》 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 太急伤气。……出针不可猛出, 必须作三、四次,徐徐转而出之 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也。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 面 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注意:
暴露与松弛 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 医生适当的位置
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2.医生手指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 4.治疗室内消毒
四、进针法
刺手: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 押手: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三.针刺前的准备
1.针具选择 2.体位 3.消毒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 部分(前侧面)腧穴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 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 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 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 背部的腧穴
单式补泻手法
基本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浅深、用力、幅度、频率、时间
捻转补泻 角度、用力、频率、时间
其他补泻手法
疾徐补泻法 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 开阖补泻法 揉按针孔 摇大针孔 迎随补泻法 区分广义与狭义
迎而夺之 随而济之
呼吸补泻法 呼进吸退 吸进呼退 平补平泻法 均匀提插 捻转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要点 分部 实施复合补法
规格
长短规格
寸
毫米mm
1 25
1.5 40
2 50
2.5 65
3 75
4 100
5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毫米mm
26
0.45
27
0.42
28
0.38
29
0.34
30
0.32
31
0.30
32
0.28
收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二、针刺练习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精神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 3.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长(细)针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手法熟练、 指感(针下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腧穴的进针
管针进针法
以针管替代押 手进针的方法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针刺的角度
直刺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平刺 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
针刺的方向
依腧穴所在部位
依经脉循行
依穴位与病位
针刺的深度
部位 个体差异 经络 病情 时令 年龄、体质、胖瘦等 阴经与阳经 刺经与络 虚实表里寒热/急慢 春夏浅 秋冬深
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2.双手进针法: 提捏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指切法 3.管针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 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 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 至所要求的深度。
指切进针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 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天:提插/捻转补法 1 人:提插/捻转补法 2 地:提插/捻转补法 3
透天凉—要点 分部 实施复合泻法
天:提插/捻转泻法3 人:提插/捻转泻法2 地:提插/捻转泻法1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
功能状态 双向调节作用 腧穴特性 关元 命门 气海-------补
十宣 人中 委中------泻
施术手法 针刺时间 子午流注法
挟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 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 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 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
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 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