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潮人的信仰——韩愈与韩文公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潮人的信仰——韩愈与韩文公祠
内容摘要: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这是赵朴初老先生对韩愈在刺潮八月贡献的评价。韩愈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而被贬潮州,虽然他有着“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忧伤和对前途的担忧。但他到潮州就像按资升迁至潮州刺史职位的官员一样,临事勤勉谨慎,不摆朝廷大员的架子,为潮州人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后潮州人民为了纪念韩愈的功劳,把潮州城东面的江改名为韩江,并将笔架山改为韩山,还在金山麓夫子庙旁建“韩吏部祠”,后迁至韩江东岸的韩山,也就是后来的韩文公祠。也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韩愈在潮州的所作所为,赢得了潮州的江山都姓韩。
关键词:
韩愈、潮州、韩文公祠、南谪、韩山、韩江
一、韩愈刺潮:
唐朝是一个崇尚佛道的时代,特别是崇佛,特别是唐宪宗时期,愈演愈烈。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当时的宪宗皇帝听说陕西凤翔有佛祖留下的佛骨舍利子,便派使者去凤翔迎取佛骨。一时之间,朝廷上下,乃至民间掀起了一场信佛的狂潮。
这一信佛的狂潮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苦难,也造成财富的极大浪费。当时的刑部侍郎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韩愈的这一上书触怒了宪宗
皇帝,引得皇帝龙颜大怒。震怒之下的皇帝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幸得宰相裴度等人的极力求情,才免得一死。后将韩愈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
当韩愈到达潮州之后,“下车伊始,即理州事,与官吏百姓相见,面询百姓疾苦。”他并没有为自己被贬的遭遇而自暴自弃,而是面对现实,到一方为一方百姓做贡献。
黄埔湜《神道碑》中这样写道:“大官谪为州县,薄不治务。先生临之,若以资升,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鲜鱼稻蟹,不暴民物,掠卖之口,计庸免之,未见计直,辄与钱赎,及还著敕令”。韩愈到潮州之后,就好像按资升迁至潮州刺史职位的官员一样,临事勤勉谨慎,不摆朝廷大员的架子。
在潮州期间,他勤于王事,忠于职守,不敢以州小地而忽之,不敢以体弱多痛而怠之。他深入了解民众疾苦,去害除弊,关注农桑,安定百姓生活。在潮州任上的韩愈,用心治民兴学,又籍以工抵债释放奴婢,帮助潮州人除去鳄鱼为害。兴修水利,排涝灌溉。
其刺潮时间不足8 个月,但对潮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赢得世代潮人的景仰,以至“江山易姓于韩”,在潮州历史上具有无人可以比拟的重要地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兴办教育,传播文化知识。正如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写道:“始潮之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由是潮之士笃于文行,延及其民,至于今,号称易治”。正因为韩愈的到来,有人这样说:“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以示韩愈对潮州文化的影响!
二、韩文公祠:
一千多年来,潮州一直比较重视文化教育事业,这与当年韩愈兴办乡学、重
视人才是有关系的。韩愈治潮只8个月,政绩卓然。潮州人民怀念他,在他死后千百年来,这里的山水景物,渐渐被改姓为韩。韩祠所在的山,原名东山,因韩愈曾登临此山,现改称韩山;祠前的江流,原名恶溪,因韩愈曾治理过此江,故改名韩江。祠内有一橡树,据说为韩愈亲手植种,故称为韩木。潮州人民以此来表达对韩愈的崇高敬意与缅怀。
故而潮州人民在韩江东岸的笔架山(或东山),又因韩愈而改为韩山,以示对这位为潮州做出突出贡献的韩文公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潮) 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也”。潮人对韩愈的尊崇,随着历史的推移,到了宋代,作为唐人的“老爷”韩愈最终被神化为神。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当时的潮州通判陈尧佐立韩文公祠乃“以风示潮人”,以表达潮州人对韩愈的景仰!
至和元年( 1054) ,知州郑申重建韩祠,元祐五年( 1090) ,刺史王涤建“昌黎伯韩文公庙”,苏轼为之撰写《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碑文言: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充分反映了潮人对韩愈的无限崇拜,这是出自潮人对韩愈一种长远以来深厚的情感、景仰与缅怀的心理,他们借此颂扬韩愈的精神和道德感化力,“整体性地折射出潮人的观念世界与心灵世界”,也符合潮州当地人神合一、先贤崇拜的传统宗教信仰取向。
《海阳县志》载:韩文公调宋咸平中通判陈尧佐始建于金山麓,元佑五年(1090年)知州王涤认为庙在刺史公堂后,民以出入为艰,所以将其迁至城南七里,改称“昌黎伯庙“,并请苏轼做记,苏轼欣然命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直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时任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愈”爱溪东山水之胜,公退之暇,时一游憩,亭下之木,所亲植也。”故“不
忍虚其胜,蔽茀甘棠”。故而将城南七里夫子庙旁的韩文公祠迁往今址,也就是韩江东岸。韩文公祠经过历代重修,基本保存原貌。自此800年无迁其址。
韩文公祠背依青山,面临韩江,环境雅致清幽。一排排历久经年的旧式房屋依笔架山麓那缓缓的坡面,鳞次栉比缀嵌在山脚下,由青石板铺成的狭窄故道,穿过仍存留着旧日风貌的老街,远远望去,一尊洁白高大的石牌坊,伫立在青山环抱中,牌坊上书写着胡耀邦写的“韩文公祠”四个鎏金大字。在斜阳映照下,闪着熠熠的光彩。韩文公祠安坐在韩山的半山腰,简朴中透着厚重,雅致中伴着雄浑,拾阶而上,用青石板铺成的51级台阶,把韩文公被贬潮州时的岁数联系在一起。
韩文公祠面宽18.7米,前墙以水磨青石砖砌成。祠门上有石匾古隶书“韩文公之祠”。祠内环壁嵌有明清以来碑刻40面,厅堂对牌匾,今年重修,由刘海粟重书“百世师”,林若重书的“三启南云”,许涤新重书“尊贤有祠”,饶宗颐重书的“泰山北斗”,周培源书“百代文宗”、王力书“名以文传”,陈大羽书“今古同仰”。并保留民国二十四年潮安县长刘侯武所书的“吾潮导师”等。整个韩文公祠古朴少饰,肃穆端庄。
韩文公祠对于潮州人民来说,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表达潮州人民对韩愈这位为潮州做出突出的贡献的人物的敬意和缅怀之情,它还代表着潮州千年文化和一种精神上的象征!
韩愈刺潮仅8 个月,所作所为非常有限,他的施政固然不能对当时民生的改善产生立竿见影的成效,表面上看来与他备受潮人歌颂不存有合理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在驱鳄求雨、关心生产、推行礼治、以儒学兴化上所表现的勤政爱民、关心民瘼的吏道和入世精神,备受潮人感动,并对潮州文教事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