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可持续产品设计源起、内涵与设计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可持续产品设计源起、内涵与设计原则作者:苏小芳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7期
摘要:2016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10年计划(2005年~2014年)实行过后的第二年,在设计界乃至各行各业,“可持续”都已成为国际共识。
可持续产品设计领域虽不再是设计活动及学术研究的处女地,但关其概念和内涵至今却有也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定义。
因此,探讨和梳理其源起、内涵和设计原则的,对可持续产品设计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产品设计;可持续发展观;“3R”原则
1 可持续产品设计源起
1.1 可持续思想的萌芽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议题的探讨始于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发现与关注,而全世界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热议则始于《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的面世。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向世人警示了滥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从科学界到设计界、社会公益团体都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而关注的领域也很快从污染治理延伸到资源有效利用甚至世界和平等方面,其中最活跃的社会力量当属成立于1971年9月的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GREENPEACE)”。
在20世纪后期,激进的绿色运动不仅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得到官方的重视和认同。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个概念,但有关其定义,迄今为止最权威、认可度最高的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公布的人类第一个国际性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做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这也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始于环境问题却不止于环境问题。
正如联合国2005年世界首脑会议成果文件所指出的那样,可持续发展观站在宏观的角度,涵盖了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方面的内容。
在此后的世界环境运动中,“可持续发展”被许多重要的环境保护文献所引用,如《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等,这些文献进一步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主张,包括对教育、贫困、健康、人口和妇女权利等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建议。
1.2 产品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萌芽
如同《寂静的春天》对于现代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与社会运动的重要性一样,出版于1971年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在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作者Victor Papanek①在该著作中指出:工业设计是一种“犯罪活动”,除非设计师坚守唯一的信条,即改善他笔下“真实的世界”(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有慢性病患者,伤残人士和贫民)中人类的生活条件。
虽然在《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中,Victor Papanek并未提及“可持续设计”的概念,但它指出了设计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中包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也包括免费分享设计成果、服务于社会生活中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商业。
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远远超越了对设计本身的讨论(如功能、形式等等),而是站在整个社会的需求与发展的高度上,探讨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即工业设计究竟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笔者认为,其观点可说是当时的激进绿色运动在设计界延伸的最强音,也标志着设计界环境危机意识的觉醒,但显然不止于此,而与之后被广为熟知的“可持续发展观”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如促进社会公平、服务于人们真正的需求而不仅仅服务于商业。
因此,将《为真实世界而设计》看作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领域萌芽的标志或许更为恰当。
1.3 “可持续产品设计”概念的提出
距离《为真实世界而设计》首次出版(1971年)二十来年之后,“可持续产品设计”的概才被正式提出。
1994年1月,联合国规划署可持续产品开发研究中心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正式成立。
第二年11月1日,国际会议“面向可持续产品设计”的在英国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了“可持续产品设计”的概念。
[1]
目前尚没有公认的、明确的定义,许多专著与文献呈现出的观点是:把绿色设计(Green Design)、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面向环境的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产品生命周期设计(Product Life Cycle Design)等通通归于可持续设计的概念。
且不论是否真的如此,笔者认为,可持续设计的根本思想应与“可持续发展观”一脉相承,是可持续发展观在设计领域的延伸。
2 “可持续产品设计”的内涵
假如参照目前公认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定义来界定可持续设计,笔者认为可持续设计应当具备以下三个属性: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
其中,环境可持续性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在可持续产品设计发展的最初阶段,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往往是被刻意忽略。
而发展至今,可持续产品设计的内涵已越来越丰富,与当初已有很大不同。
同时,业界和学术界对于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关注越来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产品的环境可持续性,也从产品本身的物质层面逐渐扩大到非物质层面,如最初关注的往往是所用材料是否环保、使用过程是否有污染、能否直接带来环境效益(如节能、净化、少排污等等),转而关注产品的非物质层面的环境效益,如教育意义。
某种程度上,这样的产品在社会中扮演着环保类公益广告的角色,在用户的生活中长期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上看,也具备了环境可持续性,虽然它本身或许不能直接带来环境效益。
另一方面,近年来对于文化可持续性的关注逐渐增多,涌现了许多地域传统文化或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设计与研究,这正是可持续产品设计在社会可持续性这一维度上的逐渐丰满与完善。
不难看出,可持续产品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过程,内涵上越来越趋近可持续发展观。
3 可持续产品设计的原则
可持续产品设计的“3R原则”,指的是Reduce(减量化)、Reuse(再使用)和Recycle (再循环)。
3.1 “3R”设计原则的来源
如今可持续设计的“3R原则”,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使用)和Recycle(再循环)早已渗透到各个设计领域,包括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建筑设计等。
实际上,“3R”来源于循环经济的实际操作原则。
循环经济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90年代进入中国。
[2]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基本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利用(Recycle)”。
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思想的体现。
[3]
3.2 “3R”设计原则的内涵
一些学者认为,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有先后顺序之分的。
减量化(Reduce)是第一原则,属于源头控制;再使用(Reuse)是第二原则,属于过程控制;再循环利用(Recycle)是第三原则,属于终端控制。
[3]
笔者倾向于认为,在产品设计活动中,3R原则的定义与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一脉相承,但不分先后和主次的。
另外,笔者认为可持续产品设计中,减量化(Reduce)既是源头控制,也属于过程控制。
因为减量化原则,除了指产品本身的生产和制作应尽量减少材料的耗费外,也指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少产生废弃物。
4 结语
可持续产品设计的起源与世界范围内科学界和经济领域的环境危机意识的觉醒紧密相连;其内涵与可持续发展观一脉相承且日渐丰富,关注点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其设计原则源自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但具体涵义有所不同。
注释:①20世纪70年代,Victor Papanek受到学生们的追捧,但却被官方学术权威拒之门外,甚至在表明自己的立场之后,他就被美国工业设计协会IDSA除名了。
后来,他成为世界各地的大学会议中最抢手的主讲人之一,而且还是设计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萍,韩春明.工业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包装工程,2002(03):135-136.
[2] 陆学,陈兴鹏.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5):204-207.
[3] 韩庆利,王军.循环经济3R原则优先顺序的理论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6(0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