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务福利为例的知识管理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治理与创新
—以公务福利为例
蔡祈贤
摘要
在人类文明进展过程中,知识始终是一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独领风骚,俨然代表一种财宝与竞争力,是促进经济进展的要紧动力。为迎应知识爆增、全球化与信息革命的冲击,知识需要妥适的治理,经由良善的治理策略,使各种有用的知识能有系统的选取、储存、分享,而其终极目的,则在便利的运用与创新。因此,知识治理与创新是新世纪组织最重要的竞争源泉。住福会于93年5月成立知识社群,在团队的合作努力下,已建构完成公务福利知识治理系统,内含1743个知识对象,形成一个丰富且便捷运用的知识平台。同时再经由持续的建置更新与鼓舞同仁点阅应用,一年来已创新多项福利措施,计有低率的优惠贷款、多元的协助服务、优利的住宅辅购、生动的文康活动、活力的休闲旅游等。
对提升公务同仁的福利服务与增益福祉,助益甚大,此系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之原则,使公教职员享受更多、更精巧福利的有效作为。
壹、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knowledge)系指人类透过认知或考虑过程,而获得一切有用的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千百年来,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知识亦不停的积存。挽近以来由于科学的发明制造、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的增长更为快速。依照学者的研究,当前人类总知识,每二至三年即增加一倍;每天有6千至7千篇科学论文发表,平均每日出版13,000本书。
治理大师P.F.Drucker于1993年出版「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主张在资本主义之后的知识社会,资本不再是主导经济进展的力量,知识的运用与制造,才是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经济合作暨进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于1996年出版「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系列报告,明确将「知识经
济」(knowledge economy)界定为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并列的新经济时代。世界经济的进展,已由劳力密集、资本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知识俨然是一种财宝、一种竞争力,是促进经济进展的要紧驱力。
知识风起云涌,又独领风骚,但其衰退的周期也相随缩短,因此,必须时时汰换,所拥有的资产方不致形成包袱;兼以面对全球化、激烈竞争及信息革命的冲击,知识如何有效治理经营,已成为新经济社会之主轴。本文首先概述知识的属性与类不;其次探讨知识治理的新思维;复次讲明公务福利知识治理建构的过程与体系;更进一步申述运用知识治理创新福利之作为。
贰、知识的特质与类不
从人类文化的史实来考察,早在古希腊时期,知识就专门受重视,哲人Socrates即力主知识能够促进道德;Plato在其「理想国」(The Republic)一书符应,智德为万德之首,拥有知识的哲学家即为统治阶层;中世纪的经验主义者Francis
Bacon,也认为知识确实是力量;后现代社会学家M.Foucault 更强调,知识制造力量,没有知识即无力量。这些箴言或主张,在在皆讲明知识的重要阻碍力。
一、知识之特性
Thomas Stewart在其所著「智慧资本」(The Intellectual Capital)一书中揭示,知识具有可不能削减,生产过剩、前后不均、无法预测等特质;Sveiby(1997)认为知识有四个特性:(一)知识是隐性的(tacit);(二)知识是行动取向的(action-oriented);(三)知识是经由法则支持的(Supported by rules);(四)知识是持续改变的。另有学者主张其具有价值性、阶层性、共享性、衍生性(陈淑华,民92)。综整而言,可析述其特性如下(王颂平,民95):(一)可不能削减
知识具有经济学中公共财之共享性(nonrival)特质,亦即知识并不因人使用后而消耗,而是能够让人接着反复的享用。例如书本的知识,能够无止境的传授给任何人,而可不能有丝毫
的减损。
(二)知识过剩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创新知识,而且知识制造的速度,还会因为知识的不断累积而提升,新知识也因此愈来愈多。因此现在人们面临到的问题,不是知识短缺,而是知识过剩,故选择、批判知识的能力也愈来愈重要。
(三)头重脚轻
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具有「高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之特性。成本集中在产品开发过程的前端。换言之,知识密集型产业,设计研发费用远远高于制造复制费用。
(四)无法预测
知识的进展呈现非线性之趋势,新旧知识之间往往无法找出相关联结,因此知识的汰换特不快速,而以后进展也愈不可预测。
(五)知识是易变的资产
由于组织只能保存知识,无法制造知识,而个人的隐性知识
(如个人经验、人脉等),又无法全部转化为组织知识。因此,若部门职员离职,即带走他所有的知识。
二、知识的类不
从1960年代开始,学者即进行知识分类的研究,由于所采纳的分类标准不一,致有不同的类型。
(一)依知识的层次分
人类知识从无到有,从低而高,从少至多的过程,大致可分为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能(intelligence)等四个层次。所谓的「资料」,确实是原始的数据或数值,是纷乱、大量、客观的呈现,如生育率、升学率。「信息」则是将数据视为一种题材,有打算、有方法、有目的的加以整理,藉以传达某一些特性的讯息。「知识」即是藉由分析资料来掌握先机的能力;同时也是开创价值所需的直接材料。而「智能」是以知识为基础,运用个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来制造价值之泉源(刘京伟译,民89)。其彼此之关系可显示如图一。
智慧………透過行動、應用來創
知識………………開創價值的直接
資`訊………………………有目的地整理
資料………………………………定量顯
图一知识层级
资料来源:刘京伟译(民89)。知识治理的第一本书。台北市:商周。
(二)依知识的属性分
Polanyi(1967)在「内隐的层面」(The Tacit Dimension)
一书中,将知识分为内隐与外显两种。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属于个人的,与特不情境有关,同时难以形式化与沟通,是一种「无法用文字或句子表达的主观的且实质的知识。」(Nonaka et al. 1995)例如经验、智慧、know-how、group skill属之。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则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