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

黄联英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根据通识教育课程特点,应注意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要注意与专业教育的联结性;切实关注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建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

关键词:通识教育;内涵;课程;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3-0231-02

收稿日期:2011-06-24

作者简介:黄联英(1988-),女,广西桂林人,2010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于19世纪起源于美国,自其诞生之初起学者对它所代表的涵义就有分歧和异议。有的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完全的人的教育,追求的是人的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人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要求人在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等各个方面都等到和谐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职业教育的部分,也就是指不直接与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相关的那部分教育,在这种观点中,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1]从通识教育的“通”我们就可以看出其涉及的范围应该是丰富的、宽广的、全面的、多维度的。它应该包含:语言与历史文化、艺术与人文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日常技能与应用、身体素质与锻炼等各个领域。当然,这些领域知识的学习,并不是要给学生们灌输各类杂散零碎的知识,那样的知识我们可以到图书馆去翻阅百科全书获取。各个领域知识学习过程强调的是这些学科知识的获取过程,人类进行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日后遇到新知识的时候要知道从何处入手掌握,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懂得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才是通识教育中“通”的要义。这些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自身与自然、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环境、自身与社会理性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完成社会人的全身意义的转化。二、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1、普适性通识教育所教授的知识应该适合全体学生学习,不须学生预先修习系统性的专业知识为前提。通识教育教授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知识,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处到什么样的社会地位,通过通识教育所获取的知识都不应该成为无用的信息,它教予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乃至一种态度。通识教育课程是高校内不分专业的基础性知识平台,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职业岗位,不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作准备,其关注的是大学生基础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非专业”和“非职业”的。因此,通识教育的课程具有普适性。[2]2、多样性

人类自产生至今,各种学科及生产生活经验门类繁多,人类的发展是一种多方位的发展。知识技能的发展也是多方位的发展,所以个人的发展也应该符合这样的发展规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多样性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包含人类文明发展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与各类知识接触,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自身及人类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自身的社会化。二是通识教育的实现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外,通识教育课程也可

以多多采用讨论、志愿活动、社会服务、学生兴趣小组讨论,学生社团等形式开展,这些非正式的渠道让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也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加直观的理解,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三是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层次的多样性,除了全校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外,还可以根据不同院系的专业特征开发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通识教育课程的出发点,不可将此类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混淆。[3]3、综合性

通识教育就是要培养人具有尽可能多的全面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非某一专业所独占的,而是一种综合的知识体系,因此通识教育的课程要体现多个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教授给学生综合知识,开阔学生的胸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成为有综合眼光的人。各个学科的知识是人各种能力

的组成要素,每种要素都是不可缺少的,各要素的搭配使学

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使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提升学生从知识的整合性视角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地促进发展。4、通识性

“通识”中的“通”并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通识”的“通”是贯通的“通”。[4]它反对通识教育的课程事J i a o X u e S h i J i a n Y a n J i

u

TheoryResearch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