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侏儒症、呆小症及甲亢的病因-备战2018年高考生物之生活中的生物系列 含解析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0 侏儒症、呆小症及甲亢的病因
侏儒症:凡身高低于同一种族、同一年龄、同一性别的小儿的标准身高的30%以上,或成年人身高在120厘米以下者,称为侏儒症或矮小体型。
小儿侏儒症的常见病因:
1.骨胳系统疾病如软骨营养不良和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2.染色体异常如先天性愚型(21一三体),猫叫综合征(5一短臂缺失)和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症。
3.先天性酶的代谢缺陷如粘多糖病和肝糖原累积症。
4.内分泌障碍如垂体性侏儒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克汀病)。
5.肾脏疾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和范可尼综合征等。
6.家族性矮小症和原发性侏儒症,体质性生长发有延缓或青春期延迟。
7.长期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呆小症俗称别名:克汀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疾病概述:呆小症又称“克汀病”。
是一种先天甲状腺发育不全或功能低下造成幼儿发育障碍的代谢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过程明显受到阻滞,特别是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
病因:病因迄今未明。
可能与甲状腺肿、碘缺乏或家族遗传有关。
症状:呆小症又名克汀病或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多发于严重甲状腺肿流行地区。
病人自小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有的可有耳聋等症状。
诊断:X线检查:很早发现骨骼发育迟缓。
患儿1岁时可能没有一块腕骨,3~4岁仅见1~2块腕骨,5~6岁时掌指骨骺尚未出现,成年时也未完成联合的骨骺。
牙齿的发育同样迟缓。
实验室检查:血清蛋白结合碘很低,常在0.16μmol/L以下。
24 h甲状腺131碘吸收率很低,有时仅为零。
根据患儿发育异常、矮小,智力低下,骨骼X线特征,血清蛋白结合碘低下及甲状腺131碘吸收率低等诊断不难。
应与先天愚型如Down综合征、承雷症等鉴别,后者均无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临床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病因包括多种,其中Graves病占80~85%。
常见症状有疲乏无力、怕热多汗、皮肤潮湿、多食善饥、体重显著下降、多言好动、紧张焦虑、焦躁易怒、失眠不安、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手和眼睑震颤、心悸气短、心动过速等。
近年来研究发现Graves病的发病主要与自身免疫有关,其他病变引起的甲亢在发病上各有特点或仍有不清之处。
现分述如下:
1.免疫因素 1956年 Adams等发现长效甲状腺刺激素(LATS)作用与TSH作用相近,它是一种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IgG),是一种针对甲状腺的自身抗体,可与甲状腺亚细胞成分结合,兴奋甲状腺滤泡上皮分泌甲状腺激素而引起甲亢。
甲亢患者中60%~90%LATS增多。
1.1 在体液免疫方面:已知有多种抗甲状腺细胞成分的抗体,如针对TSH受体的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ISI),或TSH受体抗体(TRAb),它能与TSH受体或其相关组织结合,进一步激活cAMP,加强甲状腺功能,这种抗体可通过胎盘组织,引起新生儿甲亢,或甲亢治疗后不彻底,抗体持续阳性,导致甲亢复发。
1.2 细胞免疫方面:证实这些抗体系由于B淋巴细胞产生。
甲亢患者血中有针对甲状腺抗原的致敏T 淋巴细胞存在,甲亢时淋巴细胞在植物血凝素(PHA)的激活作用下可产生LATS,PHA兴奋T淋巴细胞后再刺激B淋巴细胞,从而产生能兴奋甲状腺作用的免疫球蛋白,如TSI等,而引发甲亢。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都是由于抑制性T淋巴细胞(Ts)功能缺陷引起免疫调节障碍所致,因此,免疫反应是涉及T与B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
2.遗传因素临床上发现家族性Graves病不少见,同卵双胎先后患Graves病的可达30%~60%,异卵仅为3%~9%。
家族史调查除患甲亢外,还可患其他种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低等,或家族亲属中TSI 阳性,这说明Graves病有家族遗传倾向。
这种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为多基因遗传。
考点1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通过激素的调节
(1)激素调节的发现:
在20世纪之前。
“激素”这一概念还没有被提出,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
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人”斯他林和贝利斯抓住了成功的机遇,发现了促胰液素。
这一重大发
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调节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由内
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然而不同的激素的不但来源和作用不同,其化学组成成分也不相同。
例如,胰岛素是一种含有51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而性激素主要是类固醇。
下面看一下人体内主要的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吧~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2)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
放大的结果
②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
靶细胞和特定激素结合的方式示例
1.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分析题中的四个实验,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能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故A正确;①与③的区别是去除神经,只能说明胰液的分泌可能受除神经之外的化学物质的调节,不能排除神经调节,故B错误;从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故C正确;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还要再做实验进行探究,故D正确。
2.胰液分泌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如图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正常情况下,咀嚼食物引起胰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
B.食物进入胃内后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只有神经调节起作用
C.激素B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D.激素A和激素B是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到达胰腺的
【参考答案】B
分级调节基本类型(虚线为反馈调节)模型解读:
解读: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下面以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为例分析)
(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直接调节,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实现。
(2)下丘脑可以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实现对甲状腺的间接调节。
(3)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活动受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少;反之,则多。
考点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2.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图解(1)产热
①途径: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②器官: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
(2)散热
途径:①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②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3)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3.水盐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图解
(1)调节方式及主要激素: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参与的主要激素为抗利尿激素。
(2)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
(1)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持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反射活动发生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单向的
B.体温调节中,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C.垂体能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
D.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中,只有抗利尿激素参与水盐平衡的维持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2.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3.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考点:生命活动的调节。
2.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
B.神经调节的结果是使效应器做出反应,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C.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
D.所有生物都同时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A正确,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局限,B错误,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C错误,单细胞生物不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错误。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一般依据反应速度的快慢和参与的机体结构或物质。
1.依据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快速地为神经调节,反应较慢的为激素调节。
2.依据参与的机体结构或物质:只有神经元参与则为神经调节,只有有内分泌腺或激素参与则为激素调节。
总结下知识点吧~
1.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
2.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促进产热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低温环境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高温环境下,只有神经调节。
3.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神经一体液调节。
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而在炎热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只有神经调节。
5.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是由皮肤完成的。
6.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是神经一体液调节的过程
(1)神经调节途径
①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传出神经→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②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传出神经→主动饮水
(2)体液调节途径: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
7.下丘脑在水盐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1)感受刺激:渗透压感受器。
(2)分泌功能: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
(3)神经中枢:调节水盐平衡。
(4)传导兴奋: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
8.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如CO2和H+等,具有调节细胞呼吸强度的作用。
9.激素、CO2、H+等化学物质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形式。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具有反应迅速、作用部位准确但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的特点。
10.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调节,参与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由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11.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
考点3 免疫调节——免疫异常
免疫异常
(1)自身免疫病: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含义: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
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失调疾病(连线)
1.MMP9酶在引发自身免疫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创造了MMP9酶的“人工版本”金属锌—组氨酸复合物,他们将复合物注入小鼠,结果小鼠体内产生了与MMP9酶相应的抗体。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所致
B.“人工版本”MMP9酶可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
C.所有免疫细胞均能识别“人工版本”MMP9酶
D.MMP9酶的抗体可用来治疗自身免疫病
【参考答案】C
2.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因微血管暂时扩张、渗透性增加、血清渗入组织内引起,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下列关于荨麻疹叙述不正确的是
A.荨麻疹是过敏反应,可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
B.找出过敏原和远离过敏原,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
C.小明的父亲有荨麻疹病史,小明也有较大的可能性患上该病
D.过敏反应是免疫强度过低,可用抗过敏药物治疗该病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由题意可知,荨麻疹是过敏反应,可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A正确;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遇到过敏原产生的,所以找出过敏原和远离过敏原,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B正确;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若小明的父亲有荨麻疹病史,则小明也有较大的可能性患上该病,C 正确;过敏反应是免疫强度过高引起的,D错误。
4.过敏反应的发病机理,如下图所示。
5.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的比较
1.下列关于人体内激素作用机理的阐述,正确的是
A.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参与靶细胞的新陈代谢,发挥催化作用
B.激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C.激素可进入到靶细胞中,参与细胞的组成
D.当激素作用于某一靶细胞后,再通过体液运送作用于其他靶细胞
【答案】B
【解析】激素只是传递信息,激素作用后被灭活,不参与靶细胞的新陈代谢,A错误;激素起调节作用,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B正确;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只是通过调节使靶细胞、靶器官原有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C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D 错误。
2.一只成年狗仍保持幼年的体态且反应迟钝、行动呆笨,无求偶行为,是因为缺少
A.雄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促性腺激素
【答案】B
3.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食物太咸导致激素D分泌并作用于靶器官肾小管和集合管
B.手无意触碰针尖而立刻缩手的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
C.血糖平衡调节仅通过A→B→C→D→E调节完成,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D.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甲状腺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水盐平衡调节过程是A→B→C→D→E,食物太咸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抗利尿激素(图中的激素D)释放量增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A项正确;手无意触碰针尖而立刻缩手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其调节过程为A→B→E,B项正确;血糖平衡通过A→B→C→D→E及A→C→D→E调节完成,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项错误;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其中参与体液调节的激素有: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即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甲状腺,D项正确。
考点: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以“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正确解答此题,除了需要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更主要的是能结合各选项的问题情境,从题图中准确挖掘出相应的调节路径及其所属的调节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4.下列关于激素间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能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B.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
C.血糖浓度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D.人感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拮抗作用
【答案】C
5.免疫治疗是应用免疫制剂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使机体对疾病产生恰当的免疫应答,从而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如注射疫苗、抗体以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增强剂以控制机体的免疫状态等。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抑制剂能使T细胞增殖受阻,不利于器官移植
B.利用免疫增强剂可增强体液免疫对癌变细胞的清除
C.吞噬细胞对抗原处理后可以将抗原传递给T淋巴细胞
D.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由T细胞引起的,免疫抑制剂能使T细胞增殖受阻,因此利于器官移植,A 错误;利用免疫增强剂可增强细胞免疫对癌变细胞的清除,B错误;吞噬细胞对抗原处理后可以呈递抗原信息给其他淋巴细胞(T细胞),C正确;接种疫苗后,被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后记忆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将其清除,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6.图1、图2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互相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对寒冷刺激做出的反应只与图1有关
B.细胞a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细胞b,并参与细胞代谢
C.信号从细胞c传递到细胞d的速度比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更慢
D.如果细胞a是垂体细胞,细胞b可以表示甲状腺细胞
【答案】D
7.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①调节速度快②调节速度慢③作用的时间短
④作用的时间比较长⑤作用的范围广泛⑥作用的部位准确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③⑥D.①④⑤
【答案】C
【解析】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速度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由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到内环境,经体液运输,到器官起作用,故所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
8.某同学参加校运动会时,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参加剧烈运动的人,体内会产生大量的乳酸,致使血浆pH显著下降
B.应该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C.由于能量大量消耗需要进食较多蛋白质类食品
D.当人体内环境pH失衡时,会出现酶促反应加快,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B
【解析】人体剧烈运动后,体内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由于人体有缓冲物质,所以血浆pH无太大变化,所以A错误;糖的消耗可通过肝糖原分解提供,C错误;人体内环境pH失衡时,酶活性减弱,D错误;
由于出汗会丢失盐分,应该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B正确。
9.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准确
B.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可以相互影响
C.运动员跳水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人体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激素—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D
10.如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图中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方式①是人体内的内分泌腺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方式②是下丘脑—垂体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传递速度慢,存在反馈调节。
方式③是神经调节,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
方式①②是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是神经调节,出啊到途径好似反射弧,
传递迅速,A正确;方式③的信息传递,要经过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突出间隙的液体是体液,B错误;体温调节包括神经体液调节,包括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C正确;方式①②属于激素调节,传递的途径是体液,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调节的方式是反馈调节,D正确。
11.麻疹病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B
12.临床上发现,原本生育能力正常的青年男子因外伤导致输精管和附睾断裂,少量精子进入血液,外伤治愈后,发现精液中精子数量正常,但均不能存活,其原因最可能与下列哪种免疫现象的机理相同A.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产生强烈免疫反应
B.接受移植器官治疗的患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剂
C.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具有针对自身成分的抗体
D.注射天花疫苗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产生强烈免疫反应属于过敏反应,A错误;受移植器官治疗的患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剂是因有免疫排斥反应,B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具有针对自身成分的抗体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注射天花疫苗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13.免疫调节在维持机体稳态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现象属于正常免疫的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移植的器官被细胞免疫排斥
D.过敏原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