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三峡》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诗文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这篇课文属山水小品,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课文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资源,如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等等,因此,我把“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及通过想像对美的再创造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以“导”为激发兴趣的前提,以“读”为激发兴趣的手段,以“美”为激发兴趣的因素。通过阅读,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的文章中去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诱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案例片段】
(片段一)精心导入,诱发兴趣。
(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欣赏“三峡风光”动画)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一篇,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散文家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反思1)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话很有道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一堂好的课必须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需要。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形成具体可感形象有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运用播放三峡风光片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初步感受三峡四季景致的摇曳多姿。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强烈地诱发出了学生走入文本的动力。
(片段二)注重朗读,培养兴趣。
师: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长江三峡。……大家是想听课文录音还是想听老师朗读?
生:听老师读。
(反思2)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在此环节中,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听课文范读的形式,这也非常有利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师:(激情朗读之后)哪位同学对老师的朗读作一点评?
生1: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节奏停顿都很明显。
生2:老师在读课文时,语速不快,显得悠闲自在,非常陶醉。
生3:……
师:那么哪位同学先来试读一遍?(学生踊跃举手)这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
师:(学生读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突然发现唯有一位女同学没有鼓掌)请问你为什么不为他鼓掌?
女同学1:我认为他读得并不怎么样,感情不够丰富,语调也缺少变化,甚至个别字音也不够标准。
师:那么你有没有信心读得比他更好呢?
女同学1:有!
(当这位女同学自信地读好之后,全班响起了更为热烈的掌声,这其中也包括我)
(反思3)本环节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辨文言文的句读和重音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放声自读,体验朗读的乐趣,然后再一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同学个别朗读……在经过多次的接触文本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能力,更重要地是让学生真正地感知课文,为后面的语言品味垫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时也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学习文言作品的愉悦感。
(片段三)品味美文,激增兴趣
师:通过刚才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三峡是奇特美丽的。那么,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三峡美在哪里?请同学们齐声朗诵课文,再次走进三峡,去领略的它的无限风光。并用“三峡真美,美在_________ ,你看(听):___________”的句式把自己找到的美点与大家分享。
生1:①三峡真美,美在山高且连绵不断,你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生2:②三峡真美,美在夏水猛急,(板书)你看:“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生3:③三峡真美,美在春冬之山水,(清幽秀丽)清荣峻茂,(板书)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生4:④三峡真美,美在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板书)你看:(这主要是写什么季节的水和树?有什么画面?怎么读?)
生5:⑤三峡真美,美在猿声凄婉,(板书)你听: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反思4)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因此,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求齐声朗诵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
中所包含的情感,进一步走近文本,去与作者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半开放型的题目:“用‘三峡真美,美就美在_________’说一句话”,使课堂上出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现象,学生在这美景和美文中徜徉甚感意犹未尽。
(片段四)审美创造,扩展兴趣
师:读《三峡》,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三峡》,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因此,请你根据作者的介绍,再结合个人的体验,展开想像的翅膀,选择文中的某一季节向同学们作一创造性的描绘。
(反思5)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尤其是文言文语言的特殊性,使其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再一次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和探索,多角度地观察,更新途径重新审视,藉此来提出创新的观点。结果通过学生的抽查,我发现许多学生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然后通过讲评,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让学生产生了一种创造美、享受美、收获美的成就感。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无不体现着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教学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当然,本课教学也留下很多遗憾。比如在文言文中如何进一步营造教学互动空间(如:作者与师生之间的互动)等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