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研究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研究
摘要:我们必须把关心留守儿童当作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来加以建设,让留守儿童心灵不再“留守”。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3315(2011)1-176-001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不同,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据统计,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自卑心理严重。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妇联、共青团中央统计,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3.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是多
么的寂寞,多么的伤心。”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6.价值观念扭曲。父母由于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负疚感,抚养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存在补偿心理,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使子女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的陋习。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监护的“盲区”
1.1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1.2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监管的约占留守儿童的4.7%。主要
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13年龄较大的孩子上寄宿学校,属于自我管理的类型,约占
2.3%。这些孩子年龄在14岁左右,多为初中学生。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
1.4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单亲监护型,占49.5%。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
2.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极容易导致他们行为的失范,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问题呈现两个“大多数”,即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
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缺乏自觉性,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参与偷盗,迷恋上网,有的甚至早恋。
2.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令人担忧。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少留守儿童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更有的留守儿童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违纪行为。这些留守儿童长大后对社会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四、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尽快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留守儿童的心理建档工作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的统一协调下,配备专门的人力、物力资源,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培训,使心理健康档案真正成为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工具和有力武器。
2.积极推行“管教”分离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区域,集中建立一批留守儿童的托管中心或管理机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学校施教,机构监护,各施其职,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3.大力拓展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渠道
集中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电话、传媒等多个媒介,大力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平台和交流渠道,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由实物和金钱的帮助转化为项目化、信息化的帮扶。
总之,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显性问题,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关心留守儿童当作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来加以建设。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建设未来的主力军,农业生产未来的接班人,农民生活希望的寄托者,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全民努力,让留守儿童心灵不再“留守”,让祖国的明天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