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学好太极拳

怎样才能学好太极拳
怎样才能学好太极拳

相合。重视腰和臂的旋转要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以臂为轴牵引两手。如在做拳中的“双扑虎”,左右式时先做左式,双手左、右划圈转化,掌心向外眼看双手转腰旋臂,接手下按左“龙盘柱”步右脚进步起身上滑步如老虎摆动,脚向前跨双手掌下按向前推出。眼看双手架式下蹬步,重心在后腿,右式与左式相同,手脚配合一致,转腰摆臂双划手要同时。像老虎扑食,左右转身扑势协调。意领身随,气势相合,才能得到完善的体现。

(6)练太级拳要内外双修。

练太级拳的同时,要配合练“站桩功”及“静功”(打坐)练内功、修心、练气。初学练拳时先要自然呼吸,技术熟练提高后,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呼吸与动作配合。吸气进丹田(小腹)呼气出手推掌。使动作与气力得到更好的发挥,这种呼吸做“拳势呼吸”。当动作转实时应该有意识地呼气“气沉丹田”以气助力。当动作转虚时,有意识吸气,以利动作转换是顺乎自然。太极拳是“拳势呼吸”和“自然呼吸”二者并用。气养心,动养身。内外双修。

太极拳的宗旨就是是人达到:神舒、体静、清虚自然的境界,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我的这些体会能对太极拳爱好者有所启发、仅供参考。

我练太极拳的体会

薛蔚昌(李雅轩弟子)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一种。就太极拳来讲,又分诸多门派,著名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各式太极拳虽各具特征,但其锻炼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着重谈谈我在练习杨式太极拳中的一些体会:

1.太极拳的要领,是学太极拳的人必须遵循的方法。不按太极拳的要领锻炼,不去体会、感悟太极拳的要领,尽管架子比划像太极拳,但是,那只能说像,并不是规范的太极拳,也收不到太极拳的效应和好处。

杨式太极一代宗师杨澄甫提出了十条要领,其弟子李雅轩老师细化为十六条。由于太极拳是内家拳,因此,其要领基本上是“内在”的,不容易看清和掌握。有的人练了几十年,依然空无所有,打不上一点意思。动作起来,虚实不清,竖肩抬肘,摇摇晃晃。尽管天天打,经常练,依然老样子。这是什么原因?难!未得其窍!据笔者体会,是要从某一个要领开始,下功夫着意单项突破。只要突破一个,其余就容易逐个地突破了。因为,各个要领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协调动作、相得益彰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具有同性,有相通之处。

2.练太极拳的人,一般都晓得四肢要用腰部带动,可是,总难做到。究其原因,是对太极拳的力道不懂。太极是圆象,转动着的“圆”,是不着力的,力一挨着就被旋转开了。因此,主张以腰脊为,动作走螺旋。手伸出去时,要腰部先动,腰带肩,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手指,而不是手部先动;脚伸出去时,也要腰部先动,腰带胯,胯带膝,膝带脚腕,脚腕带脚掌达于脚趾,也不是脚部先动。这样,用的力比日常生活中轻得多、小得多。而太极拳研究的就在于用最小的力来制服最大的力。所以,学习太极拳,首先就是要求改变用力的习惯,放弃硬力、僵力。李雅轩老师指出:硬劲不如僵柔动;僵柔劲不如松软劲;松软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这就具体地指出了一条由硬到软、由重到轻、最后到达虚无境界的途径,是逐渐丢掉大力、硬力、到学会使用最小的软力的过程。而太极拳主张的这种力道与日常生活中用力的习惯是不同的。日常习惯不易改掉,这正是学习太极的难点。也许正由于此,使得当前的太极拳锻炼流于空架子、形式化。从形式上看,在清晨的公园、体育场等场所,出现的集众的太极拳活动,阵容可观,颇具规模;可惜,多是比划个架子。无需讳言,单就架子说,连领队的教练在内,在行的像样的都很少见到。长此下去,祖国的这份极

为宝贵的遗产,可能失传,这是堪忧的;虽说如此,但有志者只要按照腰部带动四肢的方法以及太极其他相关要领,依照程序坚持自身的锻炼,有决心有恒心,也是能够逐渐掌握的。如果能得到良师指导,就会避免走弯路,取得更快进步。待到明显地觉得一举一手投足都是腰在带动,而且带动得极为自然顺遂,这时,你就在练习太极拳的道路上班向前跨出了关键的一步。随之,也就会感悟到太极提示的“命意源头在腰隙”的道理。再随之,腰在带动四肢运转的同时,在“提顶”、“吊档”以及其他要领协同发挥作用下,腰更加灵活;因而,四肢更加灵

活;尤其,手和足更加灵活。

3.“虚灵顶劲”,是太极拳要领中排次居首的一个。对此人们易于忽略;其实,“虚灵顶劲”在整个要领中是个“纲”,“纲举日张”。因其动作细微复杂,操作难度较大,往往不易掌握,才更应知道它的重要性,从而加强锻炼,

寻找切入点,去感悟,去把握。

首先,太极所练在“神”。没有“虚灵顶劲”,精神就不能提起来;精神提不起来,意便不能专一,全身皆不得体。其次,“顶劲”与“沉气”使百会穴与会阴穴反向对拉拔长,这样,上下之势得以相称,腰脊的松沉直竖得以形成,就可有效地保持身体的平衡,沉稳。第三,“顶劲”和“沉气”,是上下对称的,因而,是相提并论的。随着“顶劲”上拔的同时,配合以“吸气”,可使力拉上移,从而减轻了下肢的压力和负重,有助于转体的圆活、动作的轻灵、步履的稳健。第四,不会“虚灵顶劲”,就不会配合呼吸。因为,太极拳的呼吸运动,是通过“气沉丹田”和“虚灵顶劲”进行的。这个在“腹式呼吸”中详述,

这里从略。

4.“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又一个要领。

“意”,即意念、思想。就是说在练太极拳时,要用意念或思想而不是力。怎样用思想呢?李雅轩老师讲得既形象又透澈。他说:“思想要像一盏灯满照全室一样地照满全身,使内外上下等规则通通融人拳架中”。太极拳的用“意”在身内,不在身外,不能想到一手一式的用法;倘若想到用法,就违反了太极拳“听劲”的原则,就将内家拳变为外家拳,就将暗劲变为明劲了”(大意)。这里,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太极拳的用“意”,即是用思想练拳,同练拳过程中排除杂念收住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用思想统领全身,使每一个拳式都按要领规范地进行;后者,是练拳时收住思想不走神。前者,思想是统帅,处于驾驭地位;后者,思想是从属,处于被驾驭地位。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用“意”(同时包括对其他要领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时,你就会觉得肢体内外上下,都是在“意念”指导下协调地动作的,每个架式的衔接更变、起承转合、自然形成,毫不费力;先前那种刻意放松,也变得自然,且有沉劲;还会感到意之所至,气亦至焉。这时,通体舒爽,稳沉轻快,精力焕发,其妙无穷。此时此际,你就会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并做出这样的结论:“打太极拳,竟然是一种享受。”

5 练习拳架时,肢体要放“松”。这个,凡是学太极拳的人,都是耳熟能道的。其实,在整个要领没有掌握之前,无论主观上怎样刻意去放“松”,总是牵强做作的,是极不自然的,不会符合太极拳“松”的要求。只有很好地去体会要领,规范锻炼,默识揣摩,潜心感悟,天长口久,功到自然成。一旦基本上掌握了各个要领,进而达到一定程度、这时的“松”,才能“松”得整,“松”

得匀,“松”的自然,“松”的潇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