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复习材料 个人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
(一)国籍
1、肖邦——波兰
2、拉赫玛尼诺夫——俄罗斯
3、拉威尔——法国
4、罗西尼——意大利
5、瓦格纳——德国
6、格鲁克——德国
7、贝里尼——意大利
8、理查.施特劳斯——德国
9、莫扎特——奥地利
10、斯特拉文斯基——俄罗斯
11、马斯卡尼——意大利
12、斯里克.亚宾——俄罗斯
13、德沃夏克——捷克
14、马勒——德国
15、德彪西——法国
16、勃拉姆斯——德国
17、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罗斯
18、柏辽兹——法国
19、鲍罗丁——俄罗斯
(二)
1、意大利喜歌剧的兴起代表人物是佩戈莱西,代表作是《女仆做夫人》。
2、标题交响乐的确立者是柏辽兹。
3、“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有:鲍罗丁和穆索尔斯基。
4、“乐剧”体裁的确立者是瓦格纳。
5、“交响诗”的确立者是李斯特。
6、法国大歌剧代表性作曲家是梅耶贝尔;被称为钢琴诗人的是肖邦。
7、真实主义歌剧代表作曲家是马斯卡尼;古典主义最后一个作曲家是贝多芬;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是理查.施特劳斯;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是德彪西;捷克民族乐派奠基人是斯美塔那;表现主义音乐代表是勋伯格;20世纪新古典主义代表是斯特拉维斯基;20世纪上半叶匈牙利民族主义作曲家是巴托克;20世纪“偶然音乐”代表是约翰.凯奇。
8、20世纪微分音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捷克作曲家哈巴。
9、20世纪噪音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瓦雷兹。
(三)
1、《茶花女》是由小仲马的作品改编,威尔第创作的。
2、《图兰朵》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采用中国素材创作的。
3、《千人交响乐》是由马勒作曲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响乐。
4、比才的《卡门》标志着法国现实主义歌剧的诞生。
5、引起意大利喜歌剧之争的作曲家是佩戈莱西,他的代表作品是《女仆做夫人》。
6、俄罗斯第一部民族主义歌剧是格林卡的《伊凡.苏萨宁》。
7、意大利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是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
(四)代表作
1、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
2、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
3、奥芬巴赫的轻歌剧——《美丽的海伦》
4、韦伯的歌剧——《魔弹射手》
5、瓦格纳的乐句——《尼伯龙根的指环》
6、格里格的话剧配乐——《彼尔.金特》
7、拉威尔的管弦乐——《包莱罗》
8、德沃夏克的代表作——《自新大陆》
9、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第六“悲怆”交响曲》
10、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
11、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麦克白》
12、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
13、德沃夏克的交响诗——《金纺车》
14、李斯特的交响诗——《塔索》《前奏曲》
15、鲍罗丁的交响组曲——《在中亚西亚的草原》
16、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第一交响曲》
17、柏辽兹的交响曲——《幻想交响曲》
18、肖邦的钢琴作品——《夜曲》
19、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水中倒影》
(五)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1、《天鹅湖》——柴可夫斯基
2、《舍赫拉查德》——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3、《菲德里奥》——贝多芬
4、《诺尔玛》——贝里尼
5、《图画展览会》——穆索尔斯基
6、《芬兰颂》——西贝柳斯
7、《威廉.退尔》——罗西尼
8、《我的祖国》——斯美塔那
9、《水中倒影》——德彪西
10、《阿依达》——威尔第
11、《莎尔美》——理查.施特劳斯
12、《漂泊的荷兰人》——瓦格纳
13、《玫瑰骑士》——理查.施特劳斯
14、《鹅妈妈组曲》——拉威尔
15、《交响诗前奏曲》——李斯特
二、简答
1、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的异同。
答:(1)在作品的题材方面,斯美塔那更突出本土的历史和文化,乡土气息更浓,而德沃夏克则从捷克扩展到整个斯拉夫民主,内容更为广阔。
(2)从体裁范围来说,斯美塔那的创作领域主要是歌剧和交响诗,作品数量不算多;而德沃夏克涉及的领域很宽,作品数量很多,除了有很多部歌剧外,特别突出的是大量器乐曲,其中多乐章的交响曲就有9部,此外还有若干协奏曲、交响诗、管弦乐序曲和舞曲,以及大量室内乐作品等。
(3)在音乐风格上,斯美塔那的捷克民间风味更浓烈,更质朴,而德沃夏克的音乐语汇除了来自捷克民间音乐外,还广泛吸收了斯拉夫和欧美音乐文化的因素,格调显得更高雅和更艺术化。
(4)概括而言,他们呢二人的区别有些类似于俄国“强力集团”与柴可夫斯基的区别,即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只不过一个更粗狂质朴,另一个更高雅文明。
2、柴可夫斯基与“强力集团”之间的区别。
(一)相同点:
(1)强调音乐应该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
(2)音乐应当发挥积极地社会作用;
(3)民族民间音乐是发展专业音乐的源泉和基础;
(4)应当继承和发扬以格林卡为代表的俄国专业音乐的优良传统;
(5)音乐应当具有新阿明的民族特色。
(二)不同点: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于他同时代的“强力集团”作曲家比较,在艺术创作个性和具体实践诸多方面有许多不同,在创作风貌上有明显的区别:
(1)“强力集团”成员的创作分别突出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更注重采用农村民歌素材,同时喜欢吸取异族情调来丰富俄国音乐。
(2)“强力集团”的音乐风格较为淳朴粗犷,而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在题材、
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不局限于表现俄国题材,不拒绝任何体裁和形式,并在各个创作领域都留下了堪称典范的作品。
他在音乐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更多的洗去了俄国城市民间音乐的音调和创造性的借鉴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
他在自己的音乐中力求反映人们普遍的思想感情,并深入挖掘人们内心世界的奥秘。
因此,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子啊精神气质和民族风格上更宽泛一些,格调更为高雅和细腻些,同时也更多愁善感些。
3、马勒交响曲的特点。
马勒的全部创作集中在交响曲和歌曲这两种体裁,并紧密相连。
马勒的创作在写作技法上的特点是:
(1)交响曲的结构有很大变动,不仅乐章的数量有增无减,快慢乐章的顺序另有安排,而且乐章之间的规模有时不成比例;
(2)一些作品的演出编制大为扩充,不仅乐队每个声部的乐器增加了数量,还添加了许多别的乐器,再加上各种声乐演唱手段的引入;
(3)总谱声部异常复杂,贯穿了对位复调和变体复调的线性织体,配器即可产生宏伟的混合音响,又常常突出不同乐器的纯音色;
(4)音乐旋律保持了歌曲的特性,采用自然音调式,朴素单纯,平易近人,通俗而大众化;
(5)和声语言在后期的作品中相当复杂,大量出现不协和和弦,广泛使用包括全音音阶在内的各种音阶,已经显露无调性的征兆,交响曲首尾调性不统一,乐曲终止式不明确等。
(6)具有歌曲化的交响曲《第八交响曲》
4、《卡门》的创作特点。
(1)从题材创作方面来说,把普通人物搬上舞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倾向性;(2)音乐鲜明的刻画出性格相宜的形象;
(3)比才继承意大利,法国格局的优秀传统,以流畅悦耳的歌唱旋律为主导,在此前提下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创新;
(4)在分曲内部注意将情节和动作衔接在一个场景里;
(5)借鉴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手法和丰富的管弦乐技巧。
3、瓦格纳“乐剧”理论。
(1)瓦格纳认为真正伟大的歌剧应以体现永恒精神的神话为主题;
(2)瓦格纳要求他的乐剧像古代希腊戏剧那样是诗词、音乐、表演、舞台等诸种艺术综合的整体艺术品;
(3)他的乐剧风格打破传统歌剧“分曲结构”将音乐戏剧切割分离,采用“无终旋律”织体;
(4)他将韦伯的“主导动机”、柏辽兹的“固定乐思”及李斯特的“主题变形”思路发展到极致;
(5)在和声与调性手法上,一方面和主导动机相结合,对乐剧起到总体的结构作用,另一方面更加突出调性的不清晰及频繁转换。
(6)追求“整体艺术”采用“无终旋律”将人声融入管弦乐的织体中,运用“主导动机”手法,暗示人物、景、情,使音乐与剧情结合。
例如《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三、论述
1、简述19世纪意大利歌剧代表人物
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代表作曲家:
(1)罗西尼,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作曲家,代表作:《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威廉.退尔》则是大歌剧的经典作品,为19世纪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
他在遵循意大利传统歌剧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歌剧改革,缩小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别,把歌剧中独立的分曲形式发展成“场”的结构,并在音乐高潮时创用了“罗西尼渐强”的表现方式。
他复兴了意大利歌剧艺术,使它与德国歌剧、法国歌剧形成抗衡。
(2)唐尼采蒂,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旋律丰富多彩,炫耀声乐技巧,由于过度强调感官上的愉悦而缺乏内涵,但对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拉美莫尔的露西亚》和《爱的甘醇》是他的倾情之作。
(3)贝里尼,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重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强调音乐的表情作用,旋律淳朴自然而富有感染力,《诺尔玛》《清教徒》,特别是《梦游女》,其抒情和细腻的风格令人陶醉。
(4)威尔第,是一位革新者,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使意大利歌剧摆脱了思想和创作方面的危机;音乐上,他在大多数歌剧作品中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同时又着重研究瓦格纳歌剧的特点,并对它分场而不分曲的结构和主导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在保持民族风格与传统习惯的同时,创作出富于戏剧力量、光彩动人的旋律。
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较著名的有:《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唐.卡洛斯》《阿依达》《奥赛罗》。
威尔第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歌剧,他使意大利歌剧传统在欧洲浪漫主义时代,不仅保持着民族本色,而且焕发出勃勃生机。
到19世纪晚期,意大利兴起了真实主义文艺思潮。
真实主义作家们力求真实地描写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并客观地再现生活。
(5)马斯卡尼,创作了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乡村骑士》,这部歌剧吸引了众多观众,开真实主义歌剧的先河,并确立了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风格流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6)列昂卡瓦洛,创作了另一部真实主义歌剧《丑角》,虽然《丑角》的音乐不如《乡村骑士》那么优美,但它却更能获得群众的理解,同时也能更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情景。
(7)普契尼,创作了一批具有真实主义歌剧特征的经典作品,如《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朵》等。
他的歌剧结构简练,力求直接地表达剧本所提示的戏剧感染力,注重旋律与戏剧的贯穿发展,抛开咏叹与宣叙调截然分开的传统,善于用音乐渲染气氛;擅长塑造各种柔弱的、生活苦难的妇女形象,如绣花女咪咪、歌妓巧巧桑、歌女托斯卡、女仆柳儿等;另外他还喜欢把东方异国情调的音乐作为创作素材。
普契尼歌剧改变了意大利歌剧只重人声不中器乐的状况,他在继承威尔第等大师传统的基础上,谱写了20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