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试验是一种专门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6)
药理学试验是一种专门技术+
邓文龙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610041)
l药理试验是药理学研究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工作
1.1药理学是--f-j应用学科.也是--f3基础学科,其特点之一是实验科学。
讲求实证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是药物对机体(含机体内存在的微生物等)的作用及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药理学的基础学科是生理学、病理学、生化学、微生物学等以及经典的和当今的所有生命基础科学;但另一方面,药理学又是临床用药的指南。
从这个意义上讲,药理学既是应用学科,又是基础学科,特别是从其对临床的价值而言,药理学是药物在临床应用时能否”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尽可能防止药害,从而大幅度提高药物临床疗效的指南。
如所周知,药理学所由形成的基础数据与资料,主要来源于实验和临床研究,因而,试验数据的真实、可靠与代表性是保证药理学相关内容的科学性及其对l临床用药指导价值的前提,一旦这些基础数据出了问题,其危害可想而知。
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认为药理试验结果的客观、真实可靠与代表性是药理学学科的科学性与实用价值的基础。
作为中药的药理学研究,除了在某些方面有其特殊性外,上述基本科学原则是一样的。
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不仅要有助于对中药临床疗效原理的阐释,更重要的是要从给临床用药以参考发展到”指导”,从这一点出发,讲求实证,积累可信、可重现的基础数据并藉以发现规律、发展理论则是当前中药药理研究的最为重要的任务。
1.2药理学研究结果的科学性、规律性与可重现性如前所述,药理学试验结果是形成药理学学科的基石,因而这些结果必须是客观实在的真实反映,而决不能是非客观实在的反映或客观实在的歪曲反映。
这里所指的”歪曲反映”,其实包括了主观的故意与非主观的”过失”。
前者不在本文讨论的内容,本文只拟对后者作一分析。
出现后一种情况的原因,显然,一是时代与历史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科技条件的限制,但这种情况,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地会得到否定,或得到修正、完善与发展。
从另一角度而言,没有足以支撑药理学研究所必要的科技平台,包括技术与设备,也是常有可能得到反映”非客观实在”的结果的。
问题是往往并非历史或条件,而在研究者本身,特别是研究者本身的”非故意”,即人们对客观存在(现象)与客观规律的非故意的”不全面”、”不当”甚或”歪曲”的认识,这就是应当十分注意的了。
而恰恰是这一情况往往为研究者自身所不易察觉而难于被发现,而且,由于研究者的真诚,当这种结果作为一种数据或知识被人们所信任与引用时其危害就更大。
其中一部分只有在其被反复应用而总是得不到预想结果时才可能被否认;其中还有一部分由于其共存于一个复杂体系中而难于被清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512604)晰辨识时则往往导致”谬种流传”;当然,其中也有少部分一开始就会被人”一眼看穿”。
当我们在回顾中外历史,包括医学发展史时,不是有太多的不妥、错误甚至荒谬的东西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长期在被流传、应用,直到某一天才被社会所发现和扬弃,而还有一些不妥甚至错误的东西一直至今还在某些领域、某些人群中被传颂和应用吗?当今无数非科学甚至荒谬的医药产品不也正是利用社会对医药知识的欠缺,编造一些似科学非科学的谎言长期、大量骗人钱财且屡屡得手吗?在这里本文所要说的只是想说明如果从好的角度看,研究者、试验者、传颂者、应用者都可能犯着同一种傻而痴迷不悟,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相信”科学试验”,人们以为冠之以”科学试验”之名的东西就一定是对客观实在、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此可见,药理学试验的结果,一旦公诸于世,如论文发表、成果鉴定时,就势必会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尽可能使研究结果真实、可靠,要再次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真实,不是指是否去做了的真实,不是指的”过程”的真实,而是指的其结果的客观真实,即科学、准确、可重复。
”过程”的不真实是另一种问题,本文所指的真实是指研究结果是对客观实在的真实、正确的反映。
2药理学试验的基本要求
药理学研究是生物学试验的一种,由于生命科学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大科学本身的特点,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可靠,要求进行这类研究时必须遵循其基本原则,以及大量的具体的研究规则。
这一基本原则就是,随机、对照、重复;而作为临床研究,则还须加入”双盲”与”多中心”。
随机,为避免取样(分组)时的系统/分布误差,所以要随机,在这里请注意”随机”与”随意”的差别,随机是遵循随机原则,即数学原理;而随意则是”随心所欲”,尽管研究者本身是想尽可能分配均匀、避免误差,看起来也有点”随机”的意思,但其实本质不同,它是基于心理活动。
如在给小鼠分组时,先抓10只作对照,次抓10只为试验药物小剂量,……,最后剩10只为阳性对照组。
相似的是临床研究中先收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后收的病人作治疗组,等等。
中药药理研究的复杂性恐怕只有在这“白箱”与”黑箱”中颠三倒四地生活而又想睁大眼睛看清世界,经历长期磨炼后的人才会有切肤之感,要想透过这烟薰雾绕而朦胧观花,其实很难。
要追求所得结果的可重现性没有高超的技艺与不花很大气力是难于让自己放心的。
对照,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言,药理学研究中的对照包括阴性对照、模型对照、阳性药对照等,对照的设立是以研究目的为所考虑的,对照设立的妥当与否将大为影响取得结果的可
孛药药理与临床2007;23(6)79
信与价值。
恰当的对照不是”人蠢亦云”,跟祷别人用,只有基予丰塞懿耱理学基獭翔识裙对戮突丑戆魏深刻了熟才密霹能选好”对照”。
在中药药理研究中,一般而亩,阳性对照的设立主要是对试验系统的验证;倘若为着别的目的,如作用强弱的比较,则成精选对照药物并以系列剂量进行平行研究,即不是在菜一裁豢下院较磊燕粼量一效廒鎏线的毙较。
重复,生物学试验中重复是十分重要的事,特别是熬体动物试验,没有重复试验其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是难以令人鼓惑的,瓣秀整体的生物学试验绪栗受太多麓因素影璃。
一般要求自少簧有2、3次煎复,特别怒关键性数据结果的取樗必须进行多次煎复试验。
认真做研究的人都知道麓复的重要。
|生,此可麓就是往往是严索鲢傣者最不敖心的是其结果鹣可重笈性,丽读者,特剐是没有率富研究经掰和经验的人剡最容易榴信试验结果的一个原因。
也是基于此,非药理学专业人员在蓊待药理学研究络果时总是以信为先,并往往毫不犹豫地作为”真理”焉魏黻弓l蕉,且往往燕脱离了该蓊淫研究结采所壶取褥魏条律的扩展、放大型引用。
药理学研究结果的主要使用者是临床医师,药理研究人员永远要记住的怒你的结果将给临床医师以知}识著瘦尽爱避免蘸廉医瘘对续暴憋误读。
除了上述基本原则外,生物学试验要求的第二层次是每个研究必须要有科学、严格、可行的SOP,SOP悬研究结果科学和可重复性熬保证,但SOP又是摆对豹,特别燎一些探索性的硪究。
如果浏览近年公开发表的论文,不难看到背离上述原则的研究不少,如至今不少论文把随意当作随机,不少论文对照设立不当,瑟有不少论文湿然是一次试验骜结暴,茏萁是研究生的论文。
要求课题必须有创新,研究难度必须大,但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经费内又要获得”阳性的结果”甚至有”突破”,这静疲试教育鳇簧求有时无努子”遥牯牛下JF,或受难瞬的话。
佩是我们仍然簧呼吁,请鼯师换位思考一下,假若您来做,行吗?研究生培养中最首要的恐怕应是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晶德,郄所谓”树入”,不瑟本末倒置,更不要有意无意的本末反谶l
3药理学试验是一种专门技术,进行药理学试验研究的人赉需要进行”岗位培调”
首先衢要说一点的是上述”撼本要求”秃一不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人的素质、才干、知识经验正是上述纂本要求能舔真正良荮遵循鹣关键。
i
可能谁都不否认药理学试验是一种专门技术,它不仅需要有牢实、宽广、深厚的药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进行药联学试验豹专门技拳,这些技本除了丈囊命辩学麓~般技寒终,每一个具体的实验都需要学习与掌握以及改良与创新,其中包括动物本身、药物本身及所欲进行研究项目的技术操作等。
如前所述,药理学的基础是垒理、病理、擞化、微生物、……,专鼗煞识的需要极箕广泛,丽作为对药物入体后袄‘体反应的观察,又涉及粗自肉眼细至电镜,涉及物理、化学、机械、电子……,迸涉及鳃剖与手术。
可以认为,药理学研究是生物学研究中涉及面最广泛、最深入、最缅徽鹣学释,药建学磁究技米粥囊括了上述学科中的所宥技术,而最为要命的熄这些实验技术中有许多是非仪器全凭人感觉的技术。
举例而富,最简单最常用的扭体法镇痛试验,在具体方法上究景醋酸浓度应当为何,0.6%行吗?是生淫盐承溶液绒是蒸缓水溶液?是渡射后立刻观察还是要数分钟过后才_歼始?观察臀次发生控体的时间(潜伏期)、规定时间内的扭体次数以及单位时间扭体频率的变化镣各指标间的凝关性及各自的意义又如何?在观察上,如何判断一次扭体?燕粒子一赔就算,还是完藏了整个援体动作(甏按长身体、j眭波下贴、扭歪、褥恢复正常状态)才算,对于那些肚子下贴后未究全恢复正常状懑又再次下拉时是算1次或2次,等等,如果不熟您、没骞缨致劳霉操佟的SOP、不进行复复训练、不具有”经验”,行吗?又如,小动物的切除卵巢、切除肾上腺等的手术好做,去垂体呢?再如,结扎血管看起来容易,而线栓法阻塞中脑动脉呢?十分盟确的是,必须要求礤究者应当良好掌握实验技术方能保证研究的正常送行与结采斡客观可靠。
在这重要褥强调的是相对于科学问题而言,此处所述是属予技术问题,衙技术是从学习而来,专门技术则要求认真学习、反复练习、直至攀搓,不掌握技本就燹然程凌是不簿麴,寿魏秀霉、舜矮、”舞”火箭。
近时以来,由于多种原因,进行药理研究特别是中药蓊理研究的人突然如雨后脊笋,不只是遍地”破土”,而且”长”得缀快,太有各掰各韭都寒抓老鼠鼓药遴的棒子,这零来元可浮薄,甚至还证明了药理学科的生命力等吸萼l力,怒大为值得欢迎的;而药理学研究技术火多非”高难”技术,只要进行认真的学习、训练也是不难掌握的。
但我们不难发现若平研究论文熬至发表了麴离缓瓣学术论文一看藏躲邋存在静阕越甚多,有豹撼至背离了药理研究的溅本原则和埘能,恐怕问题就出在实骏者的手是有点”生”,即未能掌握该实验技术而得剡的由技术偏燕造成魏偶然结果。
与憩褶戳懿是不少对药理专监韭务懿谬价在一些菲药理专业人士脱121而出时有时真是令人哭笑不樽,或褒之过度,或抑之太盛。
作为知识广博理应赞扬与提倡,作为转药理专照人士能够站在药理专业外,提出爨”不识庐山冀瑟目,只缘身程此由中”的药理专业入员本身思维定势掰带来的种种问题也本来是十分值得欢迎和认真思考的,但不时看到一些说教与行为乃至法规却真有些令人惶恐,驳之伤人,从乏潦堪,特裂是酃些在类缎“刿人生死”的爵褛。
脱离了药莲学研究的客观规律与当前我豳现实状况,仅根据理论而不考虑实际可能而追求“无限完美”恐怕反而无助于事业的发展。
另外,作为当今一秘睾主会理象在巍然辩学赛态的反映,对一些药理试验结果进行炒作本不必大惊小怪,僵不糯不担心的.怒那些未能遵循生物学试验基本原理、朱能掌握药理学研究基本技术而做出的研究论文砖成果是否客观真实与可信,是否经得起验证,褥一显作势入类照识宝瘁豹论文与戚祭瑷文字形式千百年流传并被后人”遵循”与”继承”时,我们如何对得起予孙后代。
永遮要记住的怒药理学是-71治病救人的学问。
予此,我们不得不呼吁:药理学试验是-t'-J专门技术,是专门技术靛需要学霹、练习方能被掌握,是专门技术就应对其从业人员及箕工作制定岗位标准与技术标准,现在各行各业都要求”培训上岗”,包括不少蔼单劳动岗位,如”家敬”、屠宰……,裁好像农药理研究巾我们可以对动物进行膝部搡作不能鬻此两就允许去给入徽开颅手术一样,药理学研究同样需要”持证上岗”。
潦实是没有哪一个药理研究专业部门不对包括自憋在内的实验者进行严格譬||练惹方避褥歪式实验。
僵褒实是不论是”稼熏“研究,还怒”功效”试验,或是机理研究,未经严格训练就在翡理实验室”冲锋陷阵”者不在少数,甚擞还有将实验动物机构只是将名字一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6)
改而为动物实验机构就迳直进行药理研究的例子。
另外,药理学本身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内涵与特点,药理学科与临床学科紧密相联,掌握药理学知识对于临床与对于药学研究都是大有俾益的,但却显然不能互相代替,在此我们也十分乐于建议我们非药理学科特别是临床学科、药学学科以至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甚至文字学科的专家教授们在还没有研读过药理学之前,在应用与评价药理学科的内容时应当谨慎。
因为药理学,特别是”中药药理学”还有许多问题乃至重要问题未能很好解决,许多研究的结果展示的只是一种现象而非规律,动物试验的结果并不一定在临床即能重现,药理研究结果都是在其所设条件下进行的,脱离了条件对药理研究结果的引申与扩展可以走向谬误,当今大多中药药理研究结果给临床提供的只是一种参考而非”依据”,等等。
特别是,见刊的论文往往是“报喜不报忧”,发表的内容有时难以代表整个研究的全貌,我们曾反复提倡“阴性”结果论文的发表,但投稿者寥寥。
说实在,“阴性”结果的确定比“阳性”结果的获得不知要难多少。
可见,中药药理研究的难度很大,要使这种研究进入一种白为的状态,路还很长,还没有掌握到中药药理学的知识与技术时还是首先试着下水为好。
4技术、技巧、艺术
我们愿意对此题再行讨论,不是因为此前意犹未尽¨J,而是似乎出言过轻,以致投之无响。
如所周知,相对于科学而言,技术是指将自然科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以达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为预期目的的手段、方法。
显然作为一种技术往往有其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也即技术本身也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技术更多的可能还是一种经验,而现代意义的技术与一种经验相比,二者显然有着很大的差别,是两种层次的东西。
其次,技术是用以改造自然的,技术作为一个客体必须由人来加以实施;再者,同一技术,由于应用的人对其掌握的程度和人本身的素质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改造自然”的效果,即因人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人的学习、训练及掌握的程度对同一客观技术的应用与发挥显然有不同乃至很大的影响;而人在应用该技术以”改造自然”的时候,即其在”施加影响”与”观察反应”的时候,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在大脑支配下以人手为主,眼耳鼻舌身全部感觉、运动器官和思维活动相结合的精妙配合的过程,这就叫做”复杂劳动”。
还要强调的是上述活动是由在具有特定知识背景、精神准备与特定目的的个体所进行,因此,许多重要发现都来自于上述实验过程中行为、感知与思考所升华出来的灵感。
因此,与其它类似的人手操作性工作一样,药理实验有时常具有高度的个体性,也即同一个实验不同的人进行有时可以得到很大差异的结果。
这本是任何一种复杂劳动的共同现象与特点,”纸上谈兵”的故事从某一方面说明了这一情况,因此,为了真正和良好地应用技术去认识与改造自然,我们必须首先要认真学习,要反复训练,要充分掌握,要能达到”合格”的水平方能去正式地”doit”!
药理学试验需要技巧,”熟能生巧”,”技术”与”技巧”之差就在”巧”字,在熟练一种技术的基础上,能抓住技术的关键,能避免影响技术良好发挥的因素,特别是在掌握该技术的基础上加以优化、提高,从而在新的水平上应用该技术,以”多快好省”地实施技术,在对不同条件、情况下或异常情况出现时为达实验目的的灵活应对的这种状态,就叫”巧”。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熟”就一定能”巧”,只有”倾情投入”、刻苦专研,只有”有心”、”专心”,方才能达到”巧”的境地,”巧”之相对于”掌握”,已含有创新与进步的含义了。
在药理学试验中,随时可见大量的不甚完善的技术问题,这可能是因为许多药理学研究技术,特别是应用频率不高的技术,从其产生创制就多少有些”先天不足”。
而用得少,后人的改进就少,某种意义上讲其”后天”也不足,这样的技术要真正”掌握”,没有训练、改进与提高是显然不可能的。
如象当今的中药药理研究,目前其实所应用的大多是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方法,那种真正有”中”字气息而又经得起推敲的成功的研究方法并不太多,有些”新创”的冠以各种”证”名的模型虽大多有”创意”但却缺乏严谨、实在的工作,甚至不知道一个药理学研究模型的建立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所必须进行的系列工作。
对于这种先天严重不足的”技术”,如其内核是合理的则必须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修正与优化,而这种改进,就是一种进步,也是一个生”巧”的过程。
一个真正的、有丰富阅历与经验的药理学工作者都知道,在药理研究中好一个”巧”字了得!一个具有丰富经验与技巧的操作人员在药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恐怕是药理研究部门的共同体验。
而在临床实践中,医师的只一个”巧”字,不知要给患者带来多大的益处。
在这里我们还十分乐于引述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踌,砉然向然,奏刀骆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卸,导大瘢,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瓤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谍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日:”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在这里,庄子用不到400字将一位庖丁杀牛从技术到技巧再升华到艺术的境地,这里所述不仅是技术的精湛,而且是大道无形,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相似的例子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可见的。
体育比赛、竞技比赛、杂技,以至各种纪录的创造……。
技术与艺术原本有许多相似,都是人类的一种专业活动,虽然前者讲的是认识与改造自然,后者则展现自然与人类知识技能的魅力。
艺术之别于技术就在其给人以一种震憾力,一种浸透情感与精湛技术给人的震憾,一种可以领悟但难以言传的东西。
应当说,药理试验是一种技术,药理试验需要技巧,药理试验也可以上升到一种艺术的境地,就象许多医学大师那种几乎出神入画的高超诊疗技艺一样。
从技术到艺术虽然很难。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但显然我们应当坚持努力,应当孜孜以求,希望能自少从技术进入到技巧的领地,在这里绝对需要的是经验与精诚,不然何以能”神遇”。
这似乎也是东方科技与智慧的一种境界吧。
当然,作为-Tl科学的艺术,除了实验本身要求我们在进行每一次药理研究时,应将我们身体的情感、注意力,将我们每一个细胞、每一根神经、将整个身心都投人融合到试验中去。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6)81
我们要求药理实验者首先起码应当是一名合格的技术操作人员,我们提倡他们成为所从事专业试验的解牛庖丁,我们更希望他们掌握更多的医药学研究的科学艺术。
参考文献
1邓文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纪念《中药药理与临床》创刊二十周年.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21(5):1~3
造模因素对TNBS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
李茹柳1,迟莉1,郭文峰1,王桂香1,王静1,陈蔚文L2
(1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州510405,2上海市高校中医内科学E一研究院,上海201203)
摘要目的:探讨造模因素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方法:①sD大鼠以4种造模方案观察动物体重和TNBS剂量对大鼠死亡率和结肠病变的影响,即大鼠180—2009,TNBS100mg/kg;大鼠210—2509,TNBS90mg/kg;大鼠240~2809,TNBS85mg/kg;大鼠200—2209,TNBS50mg/kg。
实验周期均为15d。
(室)Wistar大鼠观察实验周期对结肠病变的影响:大鼠210—2609,TNBS90mg/kg,实验周期为10、20、30d。
结果:SD大鼠4个方案的死亡率、结肠肉眼观察平均分值分别为90.O%,5.9;70.0%,5.1;18.2%,4.3;25.O%,4.0。
(墓)Wistar大鼠实验周期10d:死亡率18.8%,结肠肉眼观察平均分值5.2,组织病理学平均分值7.8;实验周期20d分别为12.5%、4.3、6.5;实验周期30d分别为18.8%、3.5、5.6。
结论:动物的种属、体重、TNBS剂量、实验周期等都是模型的影响因素。
推荐造模方案SD大鼠体重220—2409,TNBS剂量50—60mg/kg;Wistar大鼠体重220—2409,TNBS剂量80一90mg/kg;死J亡率控制在20%以内比较合适。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影响因素
2,4,6一三硝基苯磺酸(2,4,6一trinitrobenzensutfonicacid,TNBS)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常用的UC动物模型,其病理特点是结肠组织呈一种慢性炎症变化,病程较长,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相似,比较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防治药物的筛选和研究,但目前关于造模因素对该模型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
本文以动物一般状态、体重变化、死亡率、结肠病变肉眼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为指标,观察大鼠种属、体重、TNBS剂量、实验周期等因素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为建立适合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SD大鼠,SPF级,雌雄兼有;Wistar大鼠,SPF级,雌雄各半;均购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试剂TNBS:美国Sigma公司出品,批号014K5007,分子量293.2,试剂浓度50昏/L。
1.3造模及检查参照文献…方法,TNBS与无水乙醇以1:1比例混匀,按大鼠禁食后体重计算需注入的混合药液体积,具体剂量依据不同造模方案而定。
正常组大鼠不造模正常饲养;造模组大鼠禁食不禁水24h,乙醚麻醉,以灌胃针头从大鼠肛门轻柔插入结肠约7cm后注入造模药液,大鼠提尾倒置30s让药液充分停留结肠内。
造模后大鼠正常饲养,每日观察大鼠一般状态、死亡情况、称体重并记录。
实验结束时处死存活大鼠,取出结肠洗净,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作B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学检查。
1.3.1结肠病变肉眼评分标准0分:结肠无损伤;1分:结肠轻度充血水肿;2分:结肠明显水肿,肠粘膜粗糙呈颗粒状;3分:结肠粘膜溃疡形成,溃疡最长径≤lcm;4分:结肠粘膜溃疡形成,溃疡最长径介于1—2cm之间;5分:结肠粘膜溃疡形成,溃疡最长径>,2cm;6分:结肠全段的肠壁坏死或动物死亡p。
1.3.2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标准①上皮细胞:0分:正常形态;1分:有杯状细胞丢失;2分:杯状细胞大面积丢失;3分:隐窝细胞丢失;4分:隐窝细胞大面积丢失。
②炎细胞浸润:0分:没有浸润;1分:浸润在隐窝基底层;2分:浸润到达粘膜肌层;3分:浸润深人到粘膜肌层,伴随粘膜增厚和明显水肿;4分:浸润到达粘膜下层。
每只大鼠总评分为”上皮细胞”评分+”炎细胞浸润”评分¨J。
2结果
2.1动物体重、TNBS剂量对模型的影响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设立4个造模方案,主要以死亡率和结肠病变肉眼评分为观察指标。
造模当天为实验1d,实验周期均为15d。
造模方案一10只大鼠体重180~2009,以TNBS剂量100mg/kg造模。
结果在实验周期内死亡9只大鼠,解剖见结肠广泛坏死呈黑褐色,有的出现肠穿孔。
实验结束时处死的1只大鼠有明显的溃疡病灶。
肉眼评分:5分1只,6分9只,平均分值5.9。
本组大鼠造模后死亡率高达90%,病变程度过重,考虑是由于大鼠体重较轻和造模剂量偏高。
造模方案二10只大鼠体重210—2509,以TNBS剂量90mg/kg造模。
结果在实验周期内死亡7只大鼠,实验结束时处死的3只大鼠其中1只可见明显的溃疡病灶,另外2只结肠见明显水肿,粘膜粗糙呈颗粒状。
肉眼评分:2分2只,5分1只,6分7只,平均分值5.1。
本组大鼠与”造模方案一”比较,虽然死亡率(70%)有所降低,但仍然过高。
造模方案三11只大鼠体重240—2809,以TNBS剂量85mg/kg造模。
结果在实验周期内死亡2只大鼠,实验结束时处死的9只大鼠有8只出现溃疡病灶,1只以肠粘膜水肿为主。
肉眼评分:2分1只,3分2只,4分3只,5分3只,6分2只,平均分值4.3。
本组动物死亡率降至18.2%,并使大多数动物产生溃疡病灶。
但本组大鼠实验时体重较重,实验前饲养周期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