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格《洗衣妇》中女性形象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辛格《洗衣妇》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摘要《犹太法典》视妇女为男人的附庸,认为女性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情感。美国犹太作家艾·巴·辛格作品中的犹太女性的悲惨遭遇往往是妇女苦难生活的缩影,但他在其短篇小说《洗衣妇》中塑造的两位独立自尊、有思想、有智慧的母亲形象,却颠覆了他以往作品中描绘的犹太传统女性文化。

关键词:艾·巴·辛格犹太女性传统颠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美国规模空前的艾·巴·辛格百年诞辰纪念活动高度肯定了这位美国犹太作家的声望和影响力,其作品被称为是了解欧洲犹太生活的化石。但国内外学术界对辛格作品的研究却远不及同等地位的欧美其他作家。目前国内辛格小说的翻译作品较少,对其作品中作为角色陪衬的大量女性形象的研究也不够深刻,而辛格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坛的重要地位都值得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和研究。纵观犹太文化历史记载中的女性形象大都单薄暗淡,绝少被赋予崇高、伟大、智慧的品格;她们无权管理家庭事物以及参与社会活动,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但辛格在《洗衣妇》这个短篇小说中却成功塑造了两位性格饱满的反犹太传统女性形象:一位自尊自强的洗衣妇;一位有个性有思想的犹太母亲形象。这两个艺术形象从另一层面上阐明了辛格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一辛格的文学创作特点

艾·巴·辛格继承了欧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吸取了古

希伯来文学的养料,凭借其丰厚的生活经历和记忆中的华沙外省犹太小镇的风土人情,铸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辛格极为关注和同情普通犹太人的苦难生活,如在《洗衣妇》中,他歌颂了人格伟大的洗衣妇和和情操高尚的母亲。辛格曾在采访中透露,他所创作的每个故事都有很重的自传色彩,都试图表达些自己的看法,所描述的事情有一些是他可能亲身体验过的。他从现实生活中物色适合自己故事角色的人物原型进行人物创作,甚至在故事中出现他们的真实姓名。在作品中,辛格常常赋予作品主人公“独特环境中的独特性格”,赞颂犹太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和生存智慧。此外,辛格也专注于描述人类灵魂,思考人类道德信仰领域面临的普遍境遇,正如他所说:“当代严肃的作家必须深切关怀当代人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多的儿童长大成人,不信上帝了,不信善恶报应了,不信灵魂不灭了,甚至不信伦理道德是有用的了。”辛格的创作对当代美国文学有着特殊意义,他使濒临死亡的意第绪语文学恢复了生机,保护了东欧古老的犹太文化,丰富了当代世界的文学宝库。他的作品文笔清新简练,语言幽默生动,创作了很多极富哲理的语言,如:“人一辈子不吃一点苦头是不能的,也不应抱这样的期望”;“负担是上帝安排的”;“生活在爱和宽恕中,而不是冷漠和憎恨中”;“没有悲伤的明天是不存在的”,等等。辛格认为生活中的苦难是绝对的,只有死亡才能摆脱一切苦难。他信仰上帝,相信善恶有报,但并不注重犹太教的种种教规。在《洗衣妇》中,辛格用平淡而细腻的笔触宣扬和捍卫了传统的道德价值,作品

色调虽然灰暗,却流露出对人性乐观品质的肯定,承载着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二辛格笔下的犹太传统女性文化

犹太传统文化女性形象的塑造最早可追溯到希伯来《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据记载,上帝先造出男人亚当,再用男人的肋骨造就了女人夏娃,这种叙事本身就表明了女性天生就附属于男性。犹太传统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也明显呈现出男性主导立场,受过割礼的犹太男性才是宗教身份和种族身份兼具的真正的犹太人,男人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女人生来就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情感:女人不能学习和发表意见,不能走出家庭和拥有财产,终生扮演弱智、低贱的角色。为此,美国犹太学者鲍拉·西曼曾评论道:“除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她们都像未成年人、聋哑人或白痴一样,在犹太法庭上不能做证人。”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犹太文化历史主流话语权肆意丑化和扭曲着妇女形象,制造了女性身份的空白,使女性逐渐丧失了自主言说的地位和空间。尽管犹太社会崇尚教育,却严重排斥女性接受教育,多数犹太人认为女性最适合做家庭主妇,她们生命的价值就体现在生儿育女和操持家务上,“凡教女儿《托拉》的人犹如教她淫秽,宁可把《托拉》烧掉也不能传授给女儿,女人只适合使用纺锤而不宜为学。”犹太文学作品中也极少成功塑造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西蒙·德·波伏娃曾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说:

“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

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

犹太女性成为犹太传统文化的牺牲品也是辛格作品的重要主题

之一。辛格笔下的犹太女性虽个性丰富,却命运多舛,极少得到正面关照,她们或恪守犹太宗教传统,成为男性纵欲的对象;或诱惑男性走入歧途;或遭受宗教压抑自杀身亡,最终沦为犹太传统文化的牺牲品。辛格的小说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犹太宗教和传统文化歧视女性的社会现实,如《卢布林的魔术师》多次借《法典》来表达当时社会对女人的看法和宗教礼仪对妇女的限制:《屠夫》中的女儿们臃肿偷吃、喜怒无常、谩骂嘲笑,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任何精神追求;《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泽弗特尔被丈夫卖给了人贩子,这些女性都深受男人和金钱的支配以及传统文化对她们的压制和扭曲。加拿大评论家戴安娜·克拉克曾总结道:

“尽管辛格也写男人的邪恶和弱点,然而那些女人似乎更坏。作为一群人,她们常常似乎具有蜘蛛和女巫的特点。她们可以被收买,她们没有逻辑和记忆力。按奥托·温宁杰的意思讲,她们主要是性的对象。”

而那些敢于追求知识、追求幸福的女性,最终的命运是只能屈服于整个犹太社区,为社会和民族利益做出自我牺牲,如为求学女扮男装的燕特尔。她们天生的“救赎”力量促使男主人公在危难时刻想起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从中获得反省和悔过的力量,促进了对犹

太男人的精神成长和事业成功。辛格虽然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寄予了深切同情,但为了信仰的复归,彰显男性主人公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叙事策略,他又只能赋予女性丑陋、愚蠢、放荡等品行,他因此也被指责患有“厌女症”。

三《洗衣妇》中反犹太传统女性文化形象的塑造

辛格笔下的女性人物多半具有积极和肯定意义,她们顺从、贞节、单纯、无私、善解人意、身材弱小,来自波兰或犹太人的圣地以色列等尚未开化的地区。塑造这些形象既能使辛格回味童年,又能切身感受庄严的犹太传统,而他在《洗衣妇》中半自传性质地讲述了两位可敬可亲的母亲形象,透露出他以德取人的审美取向。与辛格塑造的其他犹太女性(包括非犹太女性)人物比较,她们又有反传统的一面。她们一改男性附属品形象,成为了作品的主角,没有被丑化扭曲,反而被塑造得高尚丰满,对人生有独特的理解。母亲坚持学习,对悲苦老人的遭遇充满同情,谴责了她那不孝的儿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给予老人关爱和帮助。辛格笔下的犹太女性是少有这些优秀品质的。辛格既没有煽情,也没有细腻的全方位的心理刻画,却将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描写得跌宕起伏,令读者叹为观止。

而那位80高龄的非犹太洗衣妇不愿成为别人的累赘,拒绝到养老院接受施舍,凭借着其他犹太妇女罕见的好身板,走街串巷洗衣度日。这位老洗衣妇活得很有尊严,她把衣物洗得像新的一样,颇受犹太家庭欢迎。她从不逆来顺受,富有的儿子不来看望她也不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