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教育性教学对今日教学改革的启示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正 确发挥的示范作用。 第三、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还应该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教有利于 而不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育。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赫尔巴特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学当作实施 德育的唯一途径,视知识的增长和品德的提高是无条件的同 步运动,他没有认识到德育和智育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他 毫无根据地以教学来取代复杂的教育过程,而且没有考虑到 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情绪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这不能不说具 有机械化的倾向。
(三)教 学 观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 传授知识,培养性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儿童 心灵的过程。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 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 的基本途径。用他的话说就是“通过教学来进行教 育。”因此,为了达到这种教育目的,他提出了一 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教育性教学原则。
2、教育目的的道德基础(五种道德观念)
内心自由的观念:指一个人的理性、意志和 行动应协调一致,意志和行动应受制于自己 内心的理性判断,不应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干 扰。 完善的观念:即用多方面的意志力和坚强 的毅力协调内心自由观念的矛盾。
仁慈的观念:也称绝对善良的观念,要求 一个人的意志与别人的意志相互协调,能 为别人谋利益,不可与别人发生恶意的冲 突。 正义的观念:也称守法的观念或法权的 观念,这种观念要求人们停止冲突,反 省自己,用社会公认的法规准则以及人 们共同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第二节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学习目标
教育目的论
教育过程论
11教本3班
陈妃酉
一、教育目的 • 1、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 1)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 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就是“学生将来作为 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2)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 基本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
• 道德判断需转变为“同勇气与智慧相协调的热情 (道德热情),才能把“道德化为性格”。 • 道德决定是指用“道德的眼睛”对事物、环境进 行观察和理解,并依此行动。 道德自制是指自我的认识。
3、训育的实施方法
• • • • • • (1)维持的训育 (2)起决定作用的训育 (3)调节的训育 (4)抑制的训育 (5)道德的训育 (6)提醒的训育
2、管理方法:
(1)惩罚的威胁 (2)监督 (3)命Baidu Nhomakorabea和禁止 (4)惩罚 (5)做功课或进行活动 (6)权威和爱
(二)、训育 1、什么是训育: 训育是指依照特定的道德标准,对学生的 精神或性格进行教诲的教育形式。 •训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道德性格
2、训育的四个阶段
• 道德判断是道德的基础,因而必然是道德教育的 起点。
教育性教学原则
•1、教育性教学的基本内涵及理解
• “教育性教学”一词首先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 他认为,人的观念、 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的。作为 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
教育性教学即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育不能离开教学。
2、如何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呢? • 第一,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 致。 • 第二,教学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 • 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
3、教育性教学对今日教学改革的启示 第一、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得到培养学 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效果;还要有意识地渗透着学生的思想 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得到 教学的德育效果。
• 公平的观念:又称报偿的观念或报应的观念,这 种观念树立起来后,人们才会认识到错误的行为 必然得到惩罚,而善良的行为也必须得到褒奖, 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这种因果报应观念指 导下人们才会公平待己,也公平待人。
上述观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实质上是对人的 世界观价值观的总的期望。
二、教育过程论
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最 高目的,是其思想的核心,对于如何实现 这一目的,赫尔巴特提出并论述了教育过 程的思想。他提出了管理、教学和训育的 思想。
(一)、管 理
1、管理观
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 件。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 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 赫尔巴特之所以重视管理,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儿童有一种 “不驯服的烈性”,它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既会扰乱教育者的教 育、教学计划,也会“把儿童的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之中”因而, 必须自幼加以管理,使之在儿童时期就能够克服他的烈性,“造 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 管理儿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