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_》导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资本论》的写作目的,马克思在第
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
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
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
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 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殖过程中 执行着不同的职能。购买了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 过程中只发生价值的转移,不会变动它的价值量,因而称之 为不变资本;而购买了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 不仅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等价,还会生产出剩余价值,因而称 之为可变资本。
三、《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基本内容简介
• (一)简要说明《资本论》第二版对原文所做的修改 • (二)阐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 (三)说明《资本论》的方法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论》所运用的方 法是唯物辩证法。
•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已经说明了自己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 。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表现在,他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 种自然历史过程”(P103),在研究经济运动规律时,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 客观事实出发。
代的伟大科学著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实现了政治经
济学领域的伟大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体系,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
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同
时,《资本论》还是一部哲学、逻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
著作,此外,它还包括了马克思在政治、法律、历史、数
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
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平庸的模仿者们……对待黑格尔, 即把他当作一条“死狗”了。因此,我公开承 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 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 特有的表达方式。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 了,但这决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 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 证法是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 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
的主要内容
(一)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内容提要
《资本论》第一卷包括7篇序和跋、七篇二十五 章正文。第一卷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心问 题是剩余价值,论述剩余价值的实质、产生的条件 、生产方法及其转化为资本的原理。本课程选读马 克思的两篇序和跋,正文的第二篇第四章,第三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七篇第二十四章节选 的内容。
•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以劳动价值论 为基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分析剩余价值 的实现;
•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分析剩 余价值的分配。
• 第四卷《剩余价值学说史》,系统分析批判资产 阶级政治经济学说。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出来的一部划时
•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 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
•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四、《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内容提要 和马克思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Baidu Nhomakorabea值增殖过程
1、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价值和预付资本价值相等,这就是价值的形 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 成过程。”在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中,新生产的产品的价值量 和预付的价值量是一样的;而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者不仅 生产了与劳动力的价值相等的价值量,而且还生产了更多的价 值,即剩余价值。于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现在表现 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 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在第二版“跋”中针对有人把马克思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混
为一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
,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
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
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
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
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导读
一、《资本论》概述
马克思从1843年底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一直到1883 年逝世,前后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从事《资本论》的写作和 出版。1867年9月在德国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自1 868年起,马克思就开始处于贫困和疾病之中,但他仍把主 要精力放在对《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加工和修改上。1883 年3月,马克思与世长辞,生前未能看到《资本论》第二、 三、四卷的出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中断了自己正在进 行的研究工作,承担起整理、编辑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 艰巨任务。恩格斯原计划两年内完成此工作,但是实际的难 度比恩格斯想象的要大得多,尤其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三 卷只是一个初稿,需要进行大量的修订、增补和注释工作。 经过恩格斯的辛勤劳动,1885年7月和1894年12月在德国汉 堡分别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恩格斯逝世后, 考茨基受恩格斯的委托于1905—1910年期间将《资本论》的 第四卷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分三册陆续出版。
在劳动力作为商品买卖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产 生了资产阶级社会关于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互相 有利)的虚伪外观。马克思极其深刻地揭露了自由、平等、 所有权和边沁的本质。资本家有购买劳动力的自由,劳动 者却没有不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和资本家是不平等 的,在生产过程中,他们之间是统治和服从、剥削和被剥 削的关系。所有权,劳动者只是对自己的劳动力有所有权, 资本家则对大量货币和各种生产资料有所有权,资本家用 来购买劳动力的货币,也是工人先前的劳动创造出来而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去的。边沁是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174 8—1832),提倡功利主义,把利己主义作为人类道德行为 的准则,认为有益于个人也就有益于社会。在资本主义商 品经济中,表面上,资本家和劳动者互惠互利,事实上, 资本家源源不断地获得利润,而劳动者是不断地作为被资 本家榨取的对象才活下来的。
3、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作为商品出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 劳动力的所有者要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没有任何生 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买卖是在流通领域进行的,这个领域 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描写为自由平等的乐园,但实际上 在这种“自由”、“平等”的背后是不平等的。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来表示: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m′)= ————————— 必要劳动时间
前者是通过物的关系来表现的剩余价值率形式,后者 是通过活劳动形式来表现的剩余价值率。值得指出的是,剩余 价值率只是表示剥削程度,而不表现剥削的绝对量。
第二十章 所谓原始积累
阐述资本积累的历史过程和趋势的原理。主要分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积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 果,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被社会主义所代 替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经济都具有指导作用。
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基本内容简介

马克思在“序言”中主要阐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目的和结构。
• (一) 介绍《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
马克思于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论述了商品、价值和货币理论。这些理论成为《资本 论》第一卷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个基础上,《资本 论》对资本和剩余价值展开论述,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 经济产生、发展和灭亡规律的历史过程。所以,马克思 称《资本论》“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 学批判》的续篇”。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 价值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2 8页)
这里,一定点是指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 价值的时间。资本家只关心两点:一是生产具有交换价 值的使用价值,即生产用来交换的物品,二是使生产出 来的商品价值超出为生产该商品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 劳动力的价值总和。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 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 价值形成过程。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价值增殖过程, 即工人创造价值的过程必须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以外。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 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 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 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 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 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 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 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学、教育、道德、宗教、文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领
域的思想。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它既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一
部研究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伟大著作。尽管《资本论》
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的市场经济理论,但如果抽去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规定性,其中的许多理论对现阶段的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揭示劳动力被剥削的准确程度。马克思指出:“剩余 价值的相对量,即可变资本价值增殖的比率,显然由剩余价值 同可变资本的比率来决定。”因此,可变资本的这种相对的价 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就称为剩余价值率。其公式为:
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m)—— 可变资本(V)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中心是说明资本产生的条件原理。关键是劳动力成 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资本的总公式 G——W——G’ 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说明产业资本和商 业资本的运动,也适合说明生息资本的运动,因而它是资本 的总公式。
2、总公式的矛盾 在总公式G——W——G’ 中,增殖的货币(G’ )大于开始 投入的货币(G),这个矛盾就是交换的结果产生了剩余价 值,这与等价交换的规律是相矛盾的。
•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
• 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 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 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 ,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 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 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 苟延残喘。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 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 (二)阐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马克思在第一版 “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 关系。”
•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 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 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 (三)阐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 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 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 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 (四)简略说明《资本论》的结构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不以流通 过程为媒介的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重点在于说明 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 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说 明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研究资本的总过程,研 究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这是资本的生 产、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说明剩 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第四卷则是 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
(二)马克思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 规律的主要内容
1、剩余价值理论 2、资本积累理论 3、资本流通理论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五、原著解读
“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 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 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 平等、所有权和边沁。”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1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