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翡翠的质量评价及我国玉文化的历史及开发变化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翡翠的质量评价及我国玉文化的历史及发展传承
姓名
班级
一翡翠的质量评价
由于翡翠的颜色、透明度、质地等变化最多、最复杂,至今还没
有制定出科学的质量等级划分标准。但是根据目前所学的知识,我认为翡翠的质量评价与其他多数宝石相似,可根据翡翠的颜色、净度、和工艺等方面总结出评价翡翠的标准。
1.颜色
在绿色翡翠的颜色评价中有“正”“阳”“浓”“和”四个要素。
正:是指绿色纯正,不含杂色。若掺杂有其它色调则称为“或“邪色”如黄色、蓝色、褐色;但纯正绿色的翡翠可以说是凤毛鳞角,于是,人们将那些混有少量杂色调的翡翠仍然称为正色。常见的正色有:翠绿色:纯正的绿色到稍微带蓝色调的绿色,包括传统上说的帝王绿、艳绿等。黄绿色:稍带黄色调的绿色,当绿色浓度高时这种绿色非常明快和悦目,包括传统上说的鹦哥毛绿、黄阳绿、葱心绿、秧苗绿等。
阳:指绿色鲜艳、明亮。绿色越鲜艳越好,颜色发暗的翡翠档次较低。
浓:指绿色饱满、浓重。绿色要浓艳,即要有足够的饱和度。如果颜色过深,会降低透明度,产生滞重感;如果颜色过浅,虽明快但不够亮丽。
和:指绿色的均匀度。翡翠的绿色大多成丝状、片状、点状分布。绿色均匀的翡翠非常少见,颜色均匀的艳绿色翡翠价格高昂。其实这四个要素同样适用于其他颜色的翡翠颜色评价中。
2.净度:包括透明度,质地及瑕疵
透明度:翡翠为多晶集合体,组成翡翠的颗粒粗细不同,晶形及结合方式不同,可以让光通过的能力也就不尽相同。由于翡翠多为半透明至不透明,透光性佳的翡翠极少,若翡翠所透过的光越多,它的透明度就越高,呈晶莹通放的感觉,行内人称此现象为“水头”足,或“种好”。反之当翡翠透光的能力差,则会被评为“水头”差或“种差”。高档的翡翠一定是种好的,但色好的翡翠不一定能成为高档翡翠。在我对翡翠的认识里,也有“买种不买色”想法。与其他宝石一样,越透明的翡翠价值越高。对翡翠的透明度的科学分级有几种,如欧阳秋眉依据观察字迹的清晰程度将翡翠透明度分为6级:
质地:翡翠的结构是指其晶体的粗细、形状及结合的方式;在行业上称之为“地”、“底”或“质”。翡翠成品的结构的好坏对其美观及耐久性有很大的影响,故质地是评价翡翠的重要一环。事实上,结构与透光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质地越幼细,肉眼很难见到颗粒,它的透光性越高,必然非常紧密,益发晶莹透明。质地越粗,肉眼见到颗粒,其透光性越差,价值自然越低。
瑕疵(内含物及裂纹):翡翠一般含有一些杂质矿物,其颜色、形状对整体产生不谐调的视察效果,常为一些斑点状的黑色、黄褐色的矿物颗粒、呈丝絮状、云雾状的白色的石花夹杂在整体一色的翡翠原料或成品上,这些内含物的存在将会影响翡翠的价值,内含物对高价,尤其是极高价的翡翠影响大,而对低价的翡翠影响较小。裂绺、裂纹对翡翠成品有负面的影响,行话有云:“一裂折半。”其实何止成半价,尤其对高价货的影响更大。如对光身成品,尤其是手镯的影响最大。工艺:翡翠的成品大致分为光身(无雕)及有雕来划分,当中光身(无雕)的包括蛋面、马形、马形及手镯等。已雕的成品亦会按已雕面积的多寡而分单从原料评估。
二我国玉文化的发展及传承
在中国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史贯穿了玉文化,它也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玉器中,良渚玉器及后来的战国玉器以其不可思议的精湛技艺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同时也为研究中华文明历史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佐证。在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历史中,当推战国、汉、清三个历史时代为鼎盛期,其工艺水准为一个时代的颠峰,究其原因首先是玉器及文化融于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礼教及生活之中,从当朝的统治者到黎民百姓,对玉器有着一种崇拜,将玉器所具有的玉德融于社会的道德之中;其二是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物质丰富、文化发达。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中,对现代玉文化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清代,它不但是中国
玉文化的一个辉煌时期,而且是为后人留下大量艺术珍品的时期。这一时期宫廷玉作及皇家贵族完整的玉文化理念也对后人有着极深刻的影响。但清朝玉文化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从顺治建立政权到康熙时代止(1644—1722),此阶段为清朝刚刚建立政权时期,根基未稳,而经济也处于恢复期,加之崇尚节俭,所以像玉器这样的奢侈品基本上在宫廷玉作中是没有的,据故宫博物院藏品统计,万余件玉器藏品中,未发现顺治到康熙年号的作品。雍正经乾隆至嘉庆(1723—1820)为清中期,经康熙这位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君主的统治,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加之乾隆酷爱中国文化,所以中国玉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乾隆24年之后至嘉庆初年,在约40年的时间里,出现中国琢玉史上新的高潮时期,遗存了众多丰富多彩的珍贵玉器,展现出琢玉史上的辉煌成就。道光至宣统(1821—1911)年,属清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退国力不振,列强入侵,玉文化日渐衰落,而玉雕技艺也日渐西落。清代的玉文化鼎盛时期在乾隆盛世的后期。著名玉器专家杨伯
达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界将乾隆盛世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前期宫廷玉器发展缓慢,主要琢治了一些仿古玉和时作玉,乾隆二十五年后,玉器制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回部每年两次向朝廷进贡玉料四千斤,玉料增多,促进了宫廷的玉业发展,同时城市经济繁荣,富有的商人、庶民都在购买各式玉器,扩大了玉器的供应量,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所以促使乾隆提出了一整套治玉理念:端正俗样、崇尚师古,提倡画意、推广痕玉。所谓"俗样"即玉肆在玉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顾玉质玉性,制作了大量的样式庸俗、做工粗糙的大路货,同时"华嚣"之风盛行,一些纹饰浅浮轻巧,有失庄重大度的玉器涌现,被乾隆称之为"玉厄"。"崇尚师古"是乾隆为了扭转"俗样"的局面,同时也为表明其慕古意识而提出的,并且大批制作了仿古彝玉器,以推动玉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此思想指导下,乾隆后期大量仿商周到秦汉青铜器的玉器,客观上带动了玉文化的发展。同时他还提倡"古尚简约"的艺术准则。"提倡画意"也是提升玉文化的一个重要措施,玉不但一种珍稀物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其表现内容及手法与图画相似,故乾隆提倡画意,在制玉石山水时,将中国山水画精髓融入其中,写实写意相结合,如同画家追求笔墨情趣一般,如"关山行旅"、"大禹治水"都是以绘画为蓝本,雕制而成,并且充满了诗情画意,此种思想的推广,极大地带动了玉文化的提升,为后来玉雕山水制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广痕玉",痕玉即痕都斯坦玉的简称,即是印度莫卧
儿王朝的作品,痕玉有着鲜明的阿拉伯风格,其造型、图案都充满着异国情调;在做工上"莹薄如纸,纹饰细如毛发,器表圆混光滑,抚处不留手。"由于乾隆对痕玉的赞美及喜爱,仿痕玉的风潮波及扬州、江宁、北京等地,一时间仿制痕玉之风盛起,民间玉肆称痕都斯坦玉器为"蕃作",称"仿痕玉"为"仿蕃作",流传至今不衰,所以说"蕃作"的纹饰的工艺特征的十八世纪以来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