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方法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方法初试
作者:何琼瑛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8年第16期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结构化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本文认为,“结构化”教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基于知识关联,引导整体性探究;坚持
梯度原则,进行结构化构建;串联相关知识,体验“结构化”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两个普遍性的问题:一是教学局限于教材中的单元设计,缺乏大局观。教师备课时一般以课时为单位,只重视课时教学的设计,不重视所教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作用。二是大部分教师总是让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却没有使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采用结构化教学,以整体架构、有机渗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所谓“结构化教学”,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了解数学的本体以及相关知识;
第二,以结构化的方式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第三,使学生形成结构式的思维。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为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教师应当让学生掌握知识及方法的结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综合性的视角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一、基于知识关联,引导整体性探究
所谓关联,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某些教师只会在复习时为学生串联知识,此种联系只能称为显性的练习。因为,关联不但涵盖显性的联系,还涵盖隐形的联系。寻找关联,就是把数学知识以显性或隐形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进而把握其关联,厘清其性质。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便组织学生寻找其与已学知识的关联。在探究本课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以画图、转化、通分的方法展开探究。学生绘制图形时,需要对分数的单位、意义有一定的理解;学生进行转化时,则需要寻找分数同小数的关联;学生进行通分时,则需要利用分数的性质。这些过程都彰显了掌握新知和旧知关联性的重要性。另外,在学生意识到一切方法都源于“统一分数单位才可以相加减”的思想以后,再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法相联系,就可以感知出,这些知识的表述方法虽然不同,但实质上却殊途同归,即“统一单位才可以直接相加减”。学生的思想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后,学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显现出较强的迁移能力,从而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二、坚持梯度原则,进行结构化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