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及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借鉴
摘要: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作为一种现今教育理论研究界的热点思潮,以其自身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现代性、本土化、民族化、提倡创新精神的思维特征和独特的教育主张,影响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对当今教育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教育改革
一、“现代主义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概述
(一)概念阐述
所谓“现代”,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上讲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实际上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现代性”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①资主本义的“现代化”给人民带来无数的苦难。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它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现代性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对立面,使自由走向了压迫和统治。所以,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们要求用新的价值和政治学去克服现代话语和实践的缺陷,呼唤新的范畴、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随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思潮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产生和发展历程
后现代主义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法兰克福学派着名代表人物阿尔都赛于,1965年出版了《保卫马克思》,1967年德里达发表《言语与现》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1979年利奥塔发表了《后现代主义状况一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哈贝马斯与利奥塔就“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论战,促进了后现代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了后现代主义思想阵营的分化。1966年德里达、罗兰,巴尔特访美,很快在美国刮起了以解构主义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旋风,以至于美国后来居上,取代法国而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大本营。一种是以福柯、德里达、拉康、利奥塔等为代表的激进的或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它们的理论来源尽管有所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各异;但却他们有着共同的理
①
周伟明.后现代主义哲学述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20-21
论前提、理论倾向、基本观点、思想实质。这就是它们从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前提出发,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主张向统一性开战、取缔“深度模式”;宣扬所谓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最终陷入了以推崇主观性、内在性和相对性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一种是以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及格里芬等为代表的”温和的或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流行于英语国家,他们对现代文化也是采取基本否定态度,不过它的否定不是激进性的彻底摧毁、全盘根除,而是强调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实现对现代性的超越,建立新的世界观,以适应西方现代社会的需要。
把两种风格的“后现代主义”统合起来考察,就可看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一是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二是不确定性、内在性;三是对科学理性的质疑;四是告别整体性、同一性。这些特征彼此间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些基本特征也充分表明“后现代主义”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最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他们批判现代主义的基础论、工具理性、科学主义和中心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不再假定有一个绝对支点可以用来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它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而事实上,元叙事本身也需要证明。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同时,后现代主义反思现代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物质富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实践、人类的生存空间以及人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的确定性进行批判。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正是在对现代主义批判和质疑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挑战和扬弃。
2.反对中心主义,提升非理性主义。工业文明以来,在人类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后现代主义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把人与自然分开是人类实践一切错误的根源;要超越现代,就必须消解主客二分,打破人类中心权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后现代主义反对“自我中心论”,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提升非理性主义,即强调一种直觉、一种自由,一种个体的选择。从根本上摒弃理性、排除权威。认为人的存在是开放的,主张构建非理性的主体。批判理性主义所推崇的适用于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强调人应该由存在的冷静观察者、分析者变为存在的参
与者、关心者。
3.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视角,就是受主体立场和理论观点所影响的特定的视点,是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现象、过程及其关系的特定的切入点。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观察者本人的立场观点、兴趣态度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拒绝现代理论所预设的社会一致性的观念,强调世界自身的多样性、多元性,从而对世界的认识也应该是多视角、多元的。
4.后现代主义用语言范式取代了现代主义的意识范式,认为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和生物交融形式的语言主体,主张一种开放的、公平的对话。它认为对话的目的是推翻居于中心地位的认识主体,倡导不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若要让对话中的真理真正显露出来,对话就不应该受主谈者主观想法所影响,需要“博学的无知”,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胸。后现代主义主张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去超越现代理论的统一性、确定性;认为客观世界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和不确定状态。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理论
(一)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应该着重于追求‘发展’的理念,在个人发展方面,着重于追求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①后现代主义者对于现代的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认为现代培养“完人”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严重地扭曲了人的差异性的特征。他们认为,世界就是由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组成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以无序为主导的,正是这些差异性才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只有在差异中,承认差异,才是与世界和人类的天性相符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由一种宏大的设计决定的,如政府的政策或者一种流行的教育观。诚然,教育仍可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但是也不要强求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定是不现实的,教育的目标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特质和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认可多元文化的社会公民等,认为教育目标应求得一种内部平和,并且能够把家庭中的平和、安定以及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和平相处扩充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从而避免一种相互利益的冲突状态,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②
(二)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是在对现代的教育方式的反思中构建的一种新的课程观,宗旨是为
①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发展.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2
②韩立福.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J].教育管理(理论前沿),2007(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