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级选修课
云南大学2011至2012学年下学期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期末考试(开卷)试卷A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任课教师:王志芬
题号一
得分
题目:
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论文
字数不低于2000字。

论文要求
论文分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个部分,A4纸双面打印。

具体要求如下:
一、论文标题
1、论文标题应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同时要具有学术性
2、论文标题的格式:“黑体三号”字,居中。

3、论文标题中出现错别字,错一字扣一分。

二、摘要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

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二百字为宜。

摘要一般不分段。

三、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四、论文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

正文的具体要求:
1、正文至少分三个部分,即文章中要有小标题,没有小标题扣5分。

小标题格式为“黑体四号”;
2、正文的格式:宋体小四,单倍行距
3、正文的内容:要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

4、正文中错别字,出现一处扣一分,最多不超过5分。

五、参考文献
1、论文要求有参考文献,没有参考文献不得分
2、参考文献数量至少要2个及以上。

3、参考文献格式:
例:著作、期刊、网络资料
[1]作者名,著作名,出版社出版年月
[2]作者名,文章名,刊物名,刊物年数期数
[3]作者名,文章名,网址
六、选题范围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课程中讲到的或没讲到的内容都可以。

浅析中国宗教文化与地域文化一、摘要: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独特的地域特点,历史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一定时期,甚至对国家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探究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不同的宗教文化所对应的不同的地域化特征,也应该成为我们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所需要探究的重要命题。

二、关键词:四大宗教、地理环境、经济
中国宗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征作用的基本概述以及中国主要宗教的地域化特征。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独特的地域特点,历史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一定时期,甚至对国家政治统治、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而探究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不同的宗教文化所对应的不同的地域化特征,也应该成为我们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所需要探究的重要命题。

总体来说,我国的宗教文化基本呈现出如下的特征:
(一)具有多样性特征。

由于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宗教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因而产生了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多样化特征。

(二)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征。

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

目前中国社会的四大宗教,除道教为本土宗教外,其他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从国外传入而后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信仰。

由此可见,在中国各个地域的宗教文化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征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各个地域的宗教呈现出个性鲜明的地域化特征。

中国地区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由于地形特征、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不同,因而使得根植与不同地域发展的宗教呈现出不同的地域化特征。

下面,笔者将从我国
社会目前的四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进行地域化特征的分析,从四大宗教在我国产生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宗教文化与地域文化的重要关联,进而对中国不同地域的宗教文化进行简要的概括。

本文将从四大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逐一分析中国宗教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1)、道教
道教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道家和神仙家,其组织刍型也可追溯到战国秦汉间的方仙道和黄老道。

道教正式建立教团组织,则以张道陵天师在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年)创立正一盟威道为标志。

故道教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汉时期,道教在我国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道陵,道教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

一般认为,道教发源地是四川青城山。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

为什么四川青城山能够成为道教的发源地呢?笔者认为,这和青城山深幽涵碧,适合修道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在道教日后的发展过程之中,作为其发源地——“天府之国”四川较佳的人文地理环境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信徒资源,因而可以使道教经久不衰,影响广泛。

因此,中国四大宗教之中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能够在四川发源发展,是与其“天府之国”的较好的人文地理环境背景休戚相关的。

(2)、佛教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代,汉传佛教无疑是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

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

四大名山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细细看来,四大名山所在地:山西、浙江、四川、安徽都是自古至今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虽然山西、安徽在近现代有所衰败,但是总的来说,四个地区经济一直相对发达。

发达的经济无疑为佛教的传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而四大名山的曲径通幽则为佛教的休养生息提供了极佳的自然环境。

因此,发达的经济以及极佳的自然环境成为了四大名山得以兴盛的重要原因。

(3)、基督教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可以上溯到一千多年前,随着基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基督教思想也被带到中国。

但是因为当时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较大差异,以及基督教的一神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抵触,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比较缓慢。

19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政府调整了宗教政策,包括基督教(包括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才重新开始正常的崇拜活动。

自此基督教信徒数目增长显著,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基督教信众的数量甚至超过了佛教信众。

现在,在中国大陆各省中,基督教信徒在人口中比重较高的是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河北、上海、江苏以及云南等地。

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南京是在1949年以前西方传教士超过100人的少数中国城市之一,也是今天中国基督教的全国性中心之一。

从基督教的传播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的传播发展带有一定的外国政治经济色彩,但是总的来说,依然是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作为依托,得到相对广泛的发展。

(4)、伊斯兰教
早在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便传入中国。

经过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13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到现在,中国大约有2000多万穆斯林。

主要聚居于西北的新疆、宁夏,甘肃、青海,以及陕西、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山西、安徽、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在台湾、港澳地区亦有穆斯林分布,以大分散小集中为特征。

凡穆斯林聚居区,均建有规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社区网络。

历史上,由于伊斯兰教传入各民族地区的时间、途径以及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又分为内地伊斯兰教(汉语系)和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突厥语系)两大系。

目前中国的伊斯兰教,教派众多、分布较广,但是较为集中的分布于西北地区的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几个地区。

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派系的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分布。

从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他的教徒分布没有呈现出较为统一的特点,因而在地域文化上并没有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地域化特点,更多的是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模式。

至此,本篇文章对于中国四大宗教的介绍与分析已经结束。

从刚刚对于四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的介绍与分析,我们可大致得出如下结论:
(1)、宗教的传播与发展中心更多地是依托于经济较为发达、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

因为发达的经济为宗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则为宗教的休养生息提供了极佳的自然环境。

在这一点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极好的例子。

(2)、中国宗教的宗教文化受到一定的地域性政治的影响。

其实,正常来说,任何宗教的发展传播都会受到一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制约。

但是,在距离政治中心较近的地区,宗教更加容易被政治所影响,例如在本文中基督教之于南京。

由于民国时期中国与国外联系日益紧密,这位源自国外的基督教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土壤环境,作为民国首都,南京则因此迅速成为基督教传播发展的中心之一。

正是因为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因此才使得更贴近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基督教得到重视,因而得以良好的发展。

(3)、中国宗教的传播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上文对中国四大宗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中东部地区,尤其是安徽、浙江、江苏等几个省份,宗教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传播。

而这几个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开拓,有利于宗教的传播与发展的这一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杨曾文,中国佛教基础知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07—01
[2吕大吉,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03---01 [3] 孙蕊作,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文化丛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09---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