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科 卒心痛(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心痛(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2.西医诊断: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不稳定性心绞痛有以下临床表现:①静息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在休息时,并且持续时间通常在2O分钟以上;②初发心绞痛: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发作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Ⅲ级以上;③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病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心绞痛分级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Ⅲ级)。

变异性心绞痛也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种,通常是自发性。其特点是一过性ST段抬高,多数自行缓解,不演变为心肌梗死,但少数可演变成心肌梗死。

根据病史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典型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新发或一过性ST 段压低≥0.lmV,或T波倒置≥0.2mV)以及心肌损伤标记物(cTnT、cTnI或CK-MB)测定,可以作出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气虚血瘀证:胸闷心痛,活动则加重,乏力气短,神疲自汗,舌淡而紫,苔薄,脉沉细、结代;兼阴虚者可见心悸烦热,口干,手足心热,盗汗,耳鸣腰酸,舌质淡或红,苔少乏津,脉细数或促。

2.心血瘀阻证:胸部刺痛,痛引肩背,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细涩或结

代。

3.痰瘀内阻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痰多,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舌质暗,舌苔浊腻,脉弦滑。

4.瘀热互结证:胸部缩窄样疼痛,胸闷,心悸,或伴口干苦,便结,舌暗红或有紫气,苔薄黄,脉弦数。

5.胸阳不振,寒凝血瘀证:胸痛、胸闷较剧,遇寒加重,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暗,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

二、治疗方案

(一)应急治疗

1.含服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3~4粒。

2.取膻中透鸠尾、内关透外关、三阴交、间使、神门、足三里、阴陵泉诸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强刺激,其间可强化手法1~2次。

3.取心俞、膈俞,厥阴俞,内关、间使、三阴交、心前区阿是穴,以拇指或手掌掐按,每次10分钟。

(二)辨证选择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黄芪、白术、桃仁、红花、水蛭、血竭等;或选用生黄芪、丹参、丹皮、金银花等。兼阴虚者用黄芪、麦冬、石斛、蒲黄、五灵脂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参芍片等;兼阴虚者用益心舒胶囊、心元胶囊等。

静脉制剂:黄芪注射液,兼阴虚者用生脉注射液。

2.心血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红花、桃仁、枳壳、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等。

中成药: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等。

静脉制剂:丹参粉针、川芎嗪注射液等。

3.痰瘀内阻证

治法:理气化痰、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半夏、薤白、瓜蒌、陈皮、竹茹、枳实、桃仁、红花、川芎等。

中成药:丹蒌片、神香苏合丸等。

4.瘀热互结证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丹参、红花、蒲黄、丹皮、虎杖、何首乌等。

中成药:银丹心泰滴丸等。

5.胸阳不振,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阳宣痹、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人参、薤白、瓜蒌、桂枝、细辛、川芎、红花、土鳖虫、檀香、降香、苏合香等。

中成药:参桂胶囊、活心丹、冠心苏合香丸等。

静脉制剂:参附注射液等。

(三)针灸及其他疗法

1.体针

心俞、厥阴俞为主穴,配穴为内关、膻中、通里、间使、足三里等。心血瘀阻加膈俞、阴郗;痰瘀痹阻加膻中、丰隆;心阴虚加三阴交、神门、太溪;心阳虚加关元、气海。

2.灸法

适用于心阳不振,寒凝心脉者。可选关元、气海、心俞、厥阴俞。

3.耳针

主穴为心、皮质下、神门、交感。配穴选用内分泌、肾、胃。埋针或埋王不留行籽。发作时按压刺激以缓解疼痛。

4.穴位注射

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取双侧内关穴。

5.平衡针针刺胸痛穴

胸痛穴定位: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

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快速进针、出针,3秒内完成。方向:斜刺,进针约1.5-2寸。针感:局部酸麻胀。主治胸痹心痛、心悸者。

6.腹针

选用薄氏腹针,隔日一次,留针20分钟,连续3次。处方:君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臣穴:水分,商曲(左),中刺;佐穴:气旁(左),气穴(双),中刺。加减:肾虚者,加气旁(双)、关元下。火热偏盛、血压高者,加水道(双)。痰湿偏盛及心悸易惊、心脾两虚者,加大横(双)。

7.外治法

以黄芪、苏合香、冰片、丹参等制成贴膏,贴敷于心俞、膻中、气海、足三里等穴位。

8.推拿按摩

以拇指或手掌按揉心俞、膈俞、厥阴俞、内关、间使、三阴交、心前区阿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