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电极尖端放电等离子体NOx还原特性试验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3 期 余 刚 ,等 :单电极尖端放电等离子体 NO x 还原特性试验研究
323
图 1 输入电功率与 NO 脱除率之间的关系
脉冲电晕等离子体 NO x 脱除技术由于其相对 于传统技术所具有的设备简单 、操作简便 、投资少 、 耗能低等突出优点 ,已经成为国际上脱硝技术的研 究前沿 ,并且被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脱硝技术[1 ,2] . 但是 ,如何在此基础上更加有效地降低能耗和提高 对 NO x 的脱除效率 、得到更加便于处理和利用的产
低温等离子体的有效方法 ,但是如果利用该结构中
的多个曲率半径很小的电极放电来研究低温等离子
体脱硝特性 ,由于多电极之间互相干涉 、电极之间空
间配置的复杂性 ,势必导致研究过程的复杂. 因此 ,
为了摒弃次要矛盾 ,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 ,采用单电
极尖 端 放 电 来 研 究 N2 —NO 系 统 低 温 等 离 子 体 NO x 还原的特性 ,也即电场物理特性及电极几何特 性对单电极尖端放电等离子体 NO x 还原的影响规 律 ,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必需的先决条件. 单电极尖 端放电等离子体 NO x 还原的规律对多电极放电还 原有指导性的意义.
324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38 卷
Hz 交流电 ;高频高压变压器 ( HB708 型) 功率为 50 W 、输 出 最 高 电 压 为 15 kV 、输 出 电 压 频 率 为 30 kHz ,且 输 出 电 压 为 脉 冲 电 压 ; 气 体 分 析 仪 ( 德 国 SA E19 型) 可以测量 NO x 、SO2 等多种气体浓度.
在本研究中 ,用电极极间电压 V m 来表征电场 物理特性 ,尖端距离 lg 用来表征电极几何特性 ,采 用单电极尖端放电装置来进行试验.
1 试 验
1. 1 单电极尖端放电简介 所谓单电极尖端放电是相对于多电极尖端放电
而言的. 多电极尖端放电电极结构如图 2 所示 ,单电 极尖端放电电极结构如图 3 所示.
本试验的试验装置示意图如图 4 所示. 调压器 ( TD GC - 2 型) 输入端电压为 220 V 、50 Hz 交流电 ,输出端电压变化范围为 0 ~240 V 、50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图 4 试验装置示意图
1. 3 试验 试验中采用调节 NO 和 N2 的流量来进行混合
配气以改变所需的 NO 初始浓度 ;调节调压器的旋 钮以改变电极间所需的电压 ;通过固定一端针状电 极 ,改变另一端针状电极的位置来调节电极尖端之 间的距离. 然后 ,测出在以上各种浓度 、电压 、距离条 件下的脱硝率.
图 2 多电极尖端放电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 3 单电极尖端放电电极结构示意图
可见 ,在单电极结构中 ,只有一对尖端电极 ,气 流方向与放电方向平行 ,而在多电极结构中 ,有许多 尖端电极与一块平板电极相对 ,且气流方向与放电 方向垂直. 显然 ,由于在多电极结构中 ,放电区域大 , 而且气流能够充分进入放电区域 ,因此此结构有比 单电极结构高得多的脱硝率.
第 38 卷 第 3 期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2004 年 3 月 J OU RNAL O F XI′AN J IAO TON G UN IV ERSI T Y
Vol. 38 №3 Mar. 2004
单电极尖端放电等离子体 NOx 还原特性试验研究
余 刚1 , 余 奇2 , 叶 丹1 , 顾 1 , 徐益谦1
图中 ,7 个工况的运行参数 (φ代表气体的体积
分数 ,其余气体是 N2) 如下.
A :φNO = 125 ×10 - 6 ,φCO = 0 ,φO2 = 0 ; B :φNO = 210 ×10 - 6 ,φCO = 0 ,φO2 = 0 ; C :φNO = 170 ×10 - 6 ,φCO = 0 ,φO2 = 0 ; D :φNO = 322 ×10 - 6 ,φCO = 0 ,φO2 = 12 %; E :φNO = 240 ×10 - 6 ,φCO = 0 ,φO2 = 7 %; F :φNO = 96 ×10 - 6 ,φCO = 50 ×10 - 6 ,φO2 = 0 ; G:φNO = 94 ×10 - 6 ,φCO = 58 ×10 - 6 ,φO2 = 0. 另外 ,作者在文献[8 ]中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 1 脱硝率随尖端距离的变化 将针状电极的 lg 由 2 mm 调到 16 mm ,得到脱
硝率随 lg 的变化曲线如图 5 所示. 可以看出 ,脱硝 率随 lg 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 这种变化规 律是与单电极放电的效果相关联的 ,体现了放电外 轮廓直径 < 与电场强度 Eg 的矛盾关系.
(1. 东南大学洁净煤发电与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10096 , 南京 ;2. 武汉科技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 , 430074 , 武汉)
摘要 : 利用新型低能耗 N2 —NO 系统单电极尖端放电等离子体 NO x 还原试验系统 ,得到了对实际多电极放 电等离子体 NO x 脱除有指导意义的还原特性. 在建立 N2 —NO 系统单电极尖端放电等离子体 NO 还原试验 系统的基础上 ,以电极极间电压表征电场物理特性 ,尖端距离表征电极几何特性 ,得到了电场物理特性及电 极几何特性对活性 N 原子产生及脱硝率的影响规律. 试验结果表明 ,脱硝率随尖端距离的增大而先增后减 , 随极间电压和气体停留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尖端距离是决定电极之间的电场强度和气流停留时间的关键几 何变量. 利用活性 N 原子的产生条件解释了放电外轮廓直径及电场强度随尖端距离变化的消长规律. 关键词 : 等离子体 ;单电极尖端放电 ;极间电压 ;尖端距离 中图分类号 : X5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253 - 987X(2004) 03 - 0322 - 05
等移动 NO x 源的处理成为可能. 因此 ,对该技术的 脱硝特性应该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当在电极两端加上较高但未达到气体击穿的电
压时 ,如果电极表面附近的电场 (局部电场) 很强 ,则
电极附近的气体介质会被局部击穿而产生电晕放电
Baidu Nhomakorabea
现象. 当电极的曲率半径很小时 ,由于其附近的场强
特别高 ,很容易发生电晕放电. 介质阻挡放电是产生
采用单电极来研究电极几何特性对尖端放电脱 除 NO 影响规律的原因在于 :能够排除其他针尖放 电对单个针尖放电的干涉作用 ,从而能更加精细地 研究和掌握尖端放电等离子体脱除 NO 的基本特 性 ;由于单电极结构相对于多电极结构来说比较简 单 ,并且易于调节某些变量 ,因此为系统地研究这些 基本规律提供了可能. 1. 2 试验装置
图 5 脱硝率随尖端距离的变化
在试验中 ,可以观测到在 lg = 2 mm 时 , 间隙间 放电尖端通道的外轮廓直径非常小. 随着 lg 的加 大 , < 也随之增大 ,放电的强烈程度和脱硝率也随之 增强. 从反应式
e + N2 →e + N + N
(4)
来看 ,这就致使在电场中获得能量的电子在将能量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 x Reduction with Single2Electrode Tip Discharge Plasma
Y u Gang1 , Y u Qi2 , Ye Dan1 , Gu Fan1 , X u Y iqian1
分析及量子化学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 证明 N2 —NO 系统低温等离子体脱硝的还原机理如下
e + N2 →N′2 + e
(1)
e + N′2 →2N + e
(2)
N + NO →N2 + O
(3)
由上可见 ,活性 N 原子是 NO 等离子体还原的
基础. 该技术并不需要几十万伏的超高电压来直接
离解 N —O 键 ,并且产物是无害的气体 N2 ,从而使 等离子体脱硝的能耗降低及将该技术用于汽车尾气
物 、使系统更加长期可靠运行等 ,则是使低温等离子 体脱硝技术向实际应用转化所亟待解决的几大技术 难题[3~6 ] .
作者在文献[ 7 ]中通过试验得到了图 1 所示的 NO 脱除率与输入电功率之间的关系 ,以及各种气 体组分对脱硝率的影响曲线.
收稿日期 : 2003 - 07 - 15. 作者简介 : 余 刚 (1971~) ,男 ,博士后 ,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 基金项目 : 国家重 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 G1999022209) .
Abstract : As a new type of NO removal system , NO reduction in N2 —NO plasma one is applied to solve t he difficulties in t he t raditional met hods , such as higher energy2consumption , larger equip ment size and more ex2 pensive cost , etc. Using t he experimental NO removal system wit h single2elect rode tip discharge st ruct ure , t he NO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2 —NO system were revealed to guide t 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amount of active N atom and NO removal rate bot h increase at t he beginning of t he increasing distance between two tips and t hen drop while t he distance exceeds to a certain value , t he NO removal rate increases while t he voltage be2 tween two elect rodes or t he resident time of gas flow increases. The distance is a key geomet rical variable which can determine t he elect ric field intensity between two elect rodes and gas flow resident time . Keywords : pl as m a ; si ngle2elect rode ti p discharge ; volt age bet w een t w o elect rodes ; dist ance bet w een t w o ti ps
(1. Education Ministry Key Laboratory on Clean Coal Power Generation and Combustion Technology ,Sout heast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6 , China ; 2. Depart 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 Wu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 Ch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