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史文献》课程作业
吴士勇DG1010008
一、档案的史料价值与利用途径
档案是记载历史事件与历史进程的最原始材料,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尤显得弥足珍贵。明以前的档案,除了简牍、敦煌、吐鲁番文书等还有所保留外,大多数都湮没不存了。明代的档案,经过明末的兵燹,也所存寥寥。只有清代档案,由于学界和政府的重视,在数量和门类方面,都很可观。
档案的史料价值极高,体现如下:1、全面。它的内容涵盖了一朝的全部社会面貌。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代档案为例,几乎包括了有清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民族、外交、教育,以及天文、地理等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珍贵材料。上至皇帝政府,下至民间团体,旁涉海外诸国,可谓一帧帧清代历史生动的真实画卷。2、原始。档案材料几乎都是记载历史事件,重构历史进程的第一手资料。如清档中的“农民运动类”中,除了反映清代秘密结社及起义情况,还提及清军在镇压农民起义是劫获的布告、执照、军令等文物,还有起义领导人被俘后的供单。这些应是研究清代秘密结社运动的最原始材料。3、补阙释疑。在清档没有开禁前,学界对于建州女真的崛起、清朝宫廷大案(如皇太极、顺治皇帝等人的死因,雍正即位之谜等)均无从入手,结果任由民间谣言乱飞。当满文老档及其他清档陆续公布于世时,学界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虽不能完全平息争议(如袁崇焕之死问题),却将此类问题研究推向深入。又如四川巴县档案,不少内容是内阁题本或军机处收录的奏折中所无法见到的,其题材极为丰富,极大地填补了清朝基层政权组织研究中的史料空白。
保存较为丰富的档案主要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明清档案、辽宁省档案馆所藏的清代档案、四川省档案局所藏的巴县档案、山东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藏的曲阜孔府档案、河北的档案部门所存的清代获鹿县档案、四川南部县存放的清代南部县档案、西藏档案部门所藏的寺院文书档案等等。这些档案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清档最为全面、最为完整,辽宁省档案馆所藏档案除满文老档外,还有部分皇室事务的档案。其它档案多为反映某个地区、家族、宗教活动、部门机构等的专门性档案。
二、论述明清任一文集的价值与特点
以钱谦益《初学集》为例。该书是钱谦益在明代所作的诗文总集,后十卷是《太祖实录辨证》五卷,《读杜诗小笺》五卷,可看做是钱氏文史考证之作。
钱谦益一生的大半时间都是在明王朝度过的。他博览群书,才情很高,在文史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但他在政治上却是一直不得意。早年身列东林党,屡遭党祸,晚年借口修撰《明史》,不肯以死殉节,终了不受清王朝的待见,成了贰臣。他的功过是非,暂且不论,他的文坛巨擘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
钱谦益《初学集》中是诗文历来为学界推崇。陈寅恪作《柳如是别传》时对钱诗深赏不
已,屡有和作。今天看来,其价值在于扫荡了前后七子以来的文学复古之风,开创了清初文坛新局面。他的诗文特点是主张本性情、导致意,反对模仿,反对脱离现实的幽眇凄冷的文学倾向,主张铺张排比的大家格局。这些一方面可以视为其连蹇的命运与动荡的时局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阳明心学在明末文人作品中的表现。这里是文学史考察的内容,姑且不论。
下面重点谈谈钱谦益的《太祖实录辨证》。钱氏的考证之学受杨慎、胡应麟、王世贞影响很大,这其中,王世贞尤为引人注目。王世贞是明朝文学复古派的领袖,以史事考证见长。《史乘考误》是其史学考证名著。钱谦益先世与王世贞家有很深的交情,他称王世贞是“吾先世之契家也”1。无论从人品还是从学术上他都对王世贞刻意模仿。
钱谦益明史考证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元末明初历史的考辨上。明初史臣对太祖朱元璋出身草莽,并曾依附于龙凤政权及做皇帝时杀戮功臣的史实,讳莫如深,钱谦益搜集了大量公私史料,经过精审的考核,严密的论证,编成《太祖实录辩证》五卷。其特点如下:
一、综合运用国史、家史、野史等各种材料,互相对堪比证。钱谦益大量征引了明初开国功臣的神道碑文和家传、行状,种类多达20余种,于各家私乘中征引次数最多的是黄金的《开国功臣录》,为16次,郑晓和王世贞的作品,分别达13次、12次之多。另外,还参考了不少秘府档案,如《昭示奸党录》与《庚午诏书》分别被征引了12次、9次之多。
二、以诗证史。钱谦益在《列朝诗集》中便有以诗存史的理念,他的明史考证也鲜明地体现了以诗证史的特色。如关于张士德被擒一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张士德是元末群雄之一张士诚的弟弟。《明太祖实录》记载张士德被擒一事如下:士德以丙申二月据平江,秋七月授陵,中山王设伏擒之。即认为张士德是于丙申(1356)年七月被中山王徐达擒获的。陈基为元末的儒士,曾经受恩于张士德。他于癸卯(1363)年渡江使淮,路过虞山时作了一首咏叹张士德的诗:一望虞山一怅然,楚公曾此将楼船。间关百战捐躯地,慷慨孤忠骂寇年。添海欲衔精卫石,躯狼愿假祖龙鞭,至今父老犹垂泪,花落春城泣杜鹃。钱谦益反复吟诵这首诗,觉得诗中所记张士德在虞山捐躯一事与实录有出入,由此引发了他对张士德被擒时间、地点的怀疑。他列举了大量史料,纠正了《实录》的错误,考证出张士德应该于丁酉(1357)年在常熟的湖桥被擒。
三、实事求是,存疑存异。钱谦益考证严谨,不以疑传疑,不妄下结论。比如对曹国公李文忠的死因,史家记载不一。俞本的《记事录》认为,李文忠生病以后,淮安侯华中侍疾进药,李文忠饮药后死去。王世贞《史乘考误》认为,李文忠招纳了很多门客,招致朱元璋的不满。后来朱元璋找借口尽杀其门客,李文忠很害怕,自缢身亡。钱谦益参阅各家相关记载,对华中进药一事表示怀疑。对于李文忠具体死亡原因,由于没有可靠的史料支持,他只能感叹史家阙如,无可考证,不得而知。2
1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六册,第156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参考段晓亮《钱谦益的明史考证及其影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钱谦益《太祖实录辨证》史学价值很高,体现在对于清代官修《明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明史》的众多传记就是以钱谦益的作品作为蓝本,对于明史的一些疑案也遵从了钱谦益的判断(如建文逊国之事)。
三、试述明清地方志的编修
明代地方志以正德以后的居多。方志的编修一般是根据朝廷或政府颁行的《修志凡例》或《修志事例概要》、《纂修办法》等。由地方官主持,有地位的乡绅或名人学士参加。方志的取材,除官修私撰的史书外,本地区的图籍、纪乘、簿书等文献资料,也是资料的重要来源。其体例比较严谨,内容也比较全面。以万历《杭州府志》为例,包括有沿革、山川沟洫、户口、田赋、征役、镇市、土产、职官、兵防、名宦、人物、学校、选举、风俗、国朝事纪、艺文、遗文、杂志等各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该地区的有关历史资料。还有一类是私人编撰的,以某个地区为主,其体例不如官修的地方志书那么严谨,题材也比较灵活,如杂记、游记等。这类著述大部分是作者或在当地为官,或是实地考察,根据亲身阅历所写,记有山川物产、社会生活、风土民情、掌故传说、逸闻轶事、名胜古迹等内容,都是可资利用的史料(如《徐霞客游记》)。最后一类是商业交通用书,以及关于山川名胜、祠堂、寺庙、江河水利等方面也各有志书。明代地方志的数量,著录于《千倾堂书目》地理类的,包括全国性志书和舆图在内的约有1600余部,见于《明史·艺文志》地理类的有320多部,但没有著录府志以下的州县志书。如果加上九边、江河等方面的志书在内,估计有470多部。
清代的方志也大都属于官修,全国性的《一统志》由朝廷敕修,《通志》、《总志》由省开局,总督、巡抚领衔监修,府州县志各归所在官府纂修。私人修志的风气也很盛行,除乡村志和专志多为私家撰修外,也有独身负担各级地方志编撰的。清代地方志在体例和内容上有所改进和创新。顺治年间,巡抚贾汉复主修河南、陕西两通志,分成三十门,影响很大。乾隆以后,学者更注意编纂方法。嘉庆初,谢启昆编《广西通志》,他比较了历代志书的短长得失,去芜取精,手撰叙例二十三则,颇具特色,为当时修志者所推崇。孙星衍、洪亮吉以及李兆洛等人,也在修志上有所创新。对方志研究最深、成就最大的是章学诚。在编纂体例上,他提出“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相成,阙一不可,合而为一,尤不可也。”1章学诚又作《修志十议》,被认为是修志的典范。清代全国各地,几乎无不修志,而且不断重修续纂,有学者称之有区域性、连续性、广泛性和可靠性等特点。清代地方志数量庞大,约近六千种,十余万卷。2
四、检索《松窗梦语》、《影梅庵忆语》、《履园丛话》的各种版本,包括丛书本、排印本等。
1、《松窗梦语》,八卷,明张瀚撰。张翰字子文,号元洲,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该书是张翰晚年追忆一生见闻经历之作,全书八卷,分为三十三纪,内容比较丰富,既有历官期间的一些措置,又有宦游之地的风物人情,1章学诚:《章氏遗书》卷14《方志立三书议》。
2参考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384-387页,第438-440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