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考语文复习新添古诗登幽州台歌教学案

【关键字】教学

登幽州台歌

基本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背诵默写,读懂诗歌的内容。

2. 品读关键诗句,体会诗人因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而孤寂悲伤的情怀。

提升目标: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品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诗句,体会诗人因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而孤寂悲伤的情怀。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品读鉴赏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补充资料:

1.关于“歌”: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3.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而后随武攸(yōu)

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奋然拔剑走出乡原。)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武攸(yōu)宜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一、默一默

登幽州台歌

(作者)

2、读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吐字清楚,读音准确,并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目的:完成基本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读懂诗歌的内容。

预设:重点解释“古人”“来者”(古人:圣明的君王;来者:求才得明君)

三、想一想

再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品析。

设计目的:完成基本目标2及提升目标,品读关键诗句,体会诗人因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而孤寂悲伤的情怀。

预设:学生应该能从“独”“怆然”“涕下”感受到诗人的寂寞,孤独、悲伤的情感。

追问:(学生能初步感知到诗人的孤独、悲伤,但不明原因,可以让学生猜测原因。)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为什么感到孤独、悲伤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这时告诉学生补充资料2、3。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四、练一练

阅读《登幽州台歌》,完成题目。(6分)

1.根据诗意说说诗中的“古人、来者”指代什么人?(2分)

2.“悠悠”一词写出了“”天地”的什么特点,烘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1.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2分)

2.无穷无尽(或长远、苍茫辽阔,2分),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怀才不遇、悲凉伤感的情感(2分)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