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课件第11章 交变应力zym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应力集中因数只与构件外形有关。 有效应力集中因数不但与构件外形有关还与材料有关。
( 1 )d k ( 1 )k
(11.5)
二、构件尺寸的影响: 1、影响趋势: •构件的持久极限随尺寸的增 大而降低。 2、修正因数:

( 1 )d
1
(11.6)


( 1 )d
k
1
1 n
• n 构件在弯曲单独作用时的工作安全系数 • n 构件在扭转单独作用时的工作安全系数
整理上三式得:
n n n n
2 2
n
或:
n
n n n n
2 2
n
(11.19)
二、强度计算步骤: 1、确定工作应力; 2、确定修正因数; 3、强度条件计算; 4、结论。
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11—1 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 一、交变应力 •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应力称为交变应力或循环应力。
2 3 4 2 3 1 4 1
二、疲劳失效 1、疲劳失效的定义: •构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发生的脆性 断裂失效称为疲劳失效或称为疲劳 破坏。 2、疲劳失效的特点: (1)破坏时名义应力值远小于静荷载 作用下的强度极限值; (2)呈脆性断裂;
•结构构件持久极限: r , r
4、持久极限的确定: •试件的持久极限由试验确定。 •构件的持久极限由材料持久极限修正确定。
二、标准试件对称循环弯曲正应力持久极限的测定
1、试验装置: 2、试件:
d 7 10mm
3、试验方法: •应力-寿命曲线。 •循环基数: 钢制试件: 0 107 N 应力-寿命曲线
§11—3 持久极限 一、持久极限的概念 1、定义: •杆件在无限次应力循环作用下而不发生疲劳破坏的最大应 力称为杆件的疲劳极限或持久极限。 2、影响持久极限的因素: •应力循环类型、外形、尺寸和表面质量等等。 3、持久极限的表示符号: •材料持久极限(光滑小试件持久极限): r , r(r为循环特征) •非标准试件持久极限: 如光滑大试件: ( 1 ) d
4、计算弯扭组合下的工作安全系数及疲劳强度校核:
n n n n n
2 2

2.38 4.66 2.38 4.66
2 2
2.12 n 2
5、结论: 该轴满足疲劳强度条件。
§11—10 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一、减缓应力集中 二、降低表面粗糙度 三、增加表层强度
K
a m
(11.17)
二、静强度条件 •静强度屈服时的应力曲线: max a m s (为LJ直线) •射线先与LJ相交时的强度条件(静强度条件): s n n (11.18) max
三、强度计算方法步骤: 1、确定工作应力 ( max , min , r, a , m ) ; 2、确定修正因数; 3、强度条件计算:
解: 1、计算工作应力: d 3 (0.04m)3 W 6.28 106 m3 32 32 M 512 N m max max 81.5 106 Pa 81.5MPa W 6.28 106 m3
min
1 max 16.3MPa 5
2、确定修正因数:
D 60 R 5 0.1 根据 1.2, d 50 d 50
由表11—8(b)查得: 1.55 K 由11—8(d)查得: K 1.24 由表11—1: 0.73, 0.78 由表11—2: 1
由358页确定:
0.1
解: 1、计算工作应力 (1)交变弯曲正应力及应力比: d 3 (0.05m)3 W 12.3 106 m3 32 32
M max 1000 N m max 81.3MPa 6 3 W 12.3 10 m M max 1000 N m min 81.3MPa 6 3 W 12.3 10 m
•r<0时,只作疲劳强度计算。 •r>0时,应同时作能屈服强度和疲劳强度计算。 4、结论。 四、强度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疲劳强度计算确定危险截面危险点时,既要考虑应力值 最大的点,又要考虑应力变化幅度最大的点。 2、设计截面尺寸时,ε 等系数不好确定。可先据静载算出一个 尺寸,再据交变应力验算,或先据经验假定一个尺寸,再验算。 3、截面有局部削弱时,疲劳强度计算采用未削弱截面计算;静 强度采用削弱截面计算。

(11.11)
(11.12,13)
二、安全因数强度条件计算步骤: 1、确定工作应力 ( max , min , r ) ; 2、确定修正因数; 3、强度条件计算; 4、结论。
解: 1、确定工作应力; d 3 (0.05m)3 W 12.3 106 m3 32 32 M 860 N m max 70 106 Pa W 12.3 106 m3 min 70 106 Pa
2
3、平均应力:
m
max min
2
二、交变应力的应力循环分类:
1、对称循环: • r 1 的应力循环称为对 称循环。 •对称循环为危害最大的交 变应力循环类型。 2.非对称循环: • r 1 的应力循环称为非 对称循环。 •非对称循环的两个特例: ①脉冲循环:
r0
②静应力:
min r 1 max
2、确定修正因数; K 由表11—9(a)查得: 1.65 由表11—1: 0.84 由表11—2: 0.936
11.9a 11.1 11.2
3、强度条件计算;
n
1
k
max

220MPa 1.5 n 1.4 1.65 70MPa 0.84 0.936
1
(11.7)
, 称为尺寸因数。 • , 一般为小于一的数值。
三、构件表面质量的影响: 1、影响趋势: •构件表面机加工精度越高持久极限越大; •构件表层经处理(淬火、渗碳、氮化等热处理或化学处理)强 化后持久极限提高。 2、修正因数:


( 1 ) ( 1 ) d
3、计算弯曲工作安全因数和扭转工作安全因数: 1 410MPa n 2.38 K 1.55 (81.3MPa) max 0.73 1 1 240MPa n 4.66 K 1.24 (30.5MPa) 0.1 (30.5MPa) a m 0.78 1
a GH rm m
解得: rm

k
1 a rm
m ,
GH

k
1 a rm
a
可得:
n
1
K
a m
(11.16)
强度条件为:
n n
同样可得:
n
1

min 1 r 0.2 max 5
2、确定修正因数:
d0 3 根据 d 40 0.05
由表11—9(a)查得: 2.18 K 由表11—1: 0.77
11.9a 11.1
由表11—2: 1
3、强度计算: (1)疲劳强度计算:
n
11.2
1
min r 1 max
(2)交变扭转剪应力及应力比:
Wt
d3
16

(0.05m)3
16
24.6 106 m3
max

Tmax 1500 N m 61MPa 6 3 Wt 24.6 10 m
min 0
min r 0 max max 0 a 30.5MPa 2 max 0 m 30.5MPa 2
rb rt 1 1 1
2、变换为:
2
2
( ) ( ) b d b d 1 k k 1 1
2
2
3、强度条件: 构件正常工作应有:
n n 1 k 1 k 1
由公式(11.12)和(11.13)可知:
2
2

k
1
1 , n


K
a m

430MPa 2.18 32.6MPa 0.2 48.9MPa 0.77 1
4.21 n 2
(1)静强度计算: 540MPa n s 6.62 n 2 max 81.5MPa 4、结论:构件满足强度条件。
§11—8 弯扭组合交变应力的强度计算 一、强度条件: 1、由试验有:
1
max 1
n
或: 1
1
n
2、安全系数形式强度条件: 1 1 •工作安全系数: n 或: n max max •规定安全系数:n
n •强度条件: n n 或: n 1 1 n n 或: n n 即: k k max max
称为表面质量因数。

k
•高强度钢材随表面质量的降低,的下降比较明显。 三、对称循环下构件持久极限确定:

1
1
(11.9)

1

k
1
(11.10)
§11—5 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一、构件的疲劳强度条件 1、应力形式强度条件: •疲劳许用应力: 1 •强度条件:
§11—4 影响持久极限的因素 一、构件外形的影响: 1、影响趋势: •外形变化越大构件持久极限降低越多。 2、修正因数:
( 1 ) d k ( 1 ) k • k , k 称为有效应力集中因数。 • k , k 为大于一的数值。 • k , k 与理论应力集中因数K的差异:
4、结论: 轴在截面m-m处满足强度条件。
§11—7 不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一、疲劳强度条件: 1、构件的持久极限简化折线: 2、构件的工作安全系数:
r OH GH rm GH n max m a m a
GH

k
( 1 rm )
(3)经一定数量的应力循环;
(4)破坏断口有明显的光滑区、粗糙 区,且光滑区有波纹。 3、疲劳破坏的解释: •高应力区薄弱处首先出现微裂纹; •高应力下微裂纹不断扩展相互贯通。
§11—2 一、概述
交变应力的循环特征、应力幅度和平均应力
1、循环特征:
min r max
2、应力幅:
a
max min
有效应力集中因数(8-a)
返回
有效应力集中因数(8-b)
返回
有效应力集中因数(8-c)
返回
有效应力集中因数(8-d)
返回
有效应力集中因数(8-e)
返回
有效应力集中因数(9-a)
返回
有效应力集中因数(9-b)
返回
尺寸因数11.1
返回
表面质量因数11.2
返回
表面质量因数11.3
返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