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期末、考研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两个方面:世界的本质是思维还是存在?思

维与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

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质:关于意识的问题——意识能否客观反映对象世界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产生条件:工业革命的后果(经济危机的爆发、阶级斗争的激烈、世界历史的形成),落脚点在社会的工业化进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个体意识的萌发)

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以上二者)科学依据: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产生的前提)、达尔文进化论(科学论证)基本特征: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世界哲学)

以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自然界是客观实在的;(不证自明)

人类社会是客观实在的;(从生产方式物质性、决定性证明)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群体的演化形成社会)

(2)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劳动(劳动促使前肢得到解放、劳动促使意识的产生、

劳动促使语言的产生、劳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自然环境、人口(不是决定因素,而是影响因素)

(4)生产方式:

含义:生产方式是指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不同的社会形态,二者的结合方式不同)方法和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担当者(生

产方式就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

现实的物质力量、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取得物质

成果

生产关系的物质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

生产方式的决定性: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物质产生意识

意识的本质: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源泉和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列宁对物质的界定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意义

界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形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时空观

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

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注意:区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运动

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者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运动(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普遍性、广泛性)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不能只重视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而要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并充分强调静止的重要作用;

(3)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就会使一切都变成不可捉摸、无法认识的东西,从而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1)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同源性(从“多”到“一”、从个体到本质)

(2)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

(3)实践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4、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

1、实践的本质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1)对象化的内容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能力、目的、理想、知识、智慧、情感、意志等)

(2)对象化的最终结果:把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一个属人的对象化世界

(3)对象化的内涵:把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生命的本质;

2、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是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

统一):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应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活动”同感性对象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3、实践的本质→主客体二分理论

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相互作用:

一方面,实践的主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实践的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实践的客体是制约性因素;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是有条件的,受客体的制约,这就是客观必然性。因此,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或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体与客体之间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

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现途径:通过主体对象化或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或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4、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实践理性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1)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2)反映主体本身需要

和意志的理性;(3)评价理性(反思理性);

实践的社会结构:指人在实践过程中总是与其他人产生一定的社会联系。

实践的社会结构是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实践活动的前提;

人们是以社会整体力量与自然发生关系

社会分工是实践社会化的形式

5、实践的意义:

(1)实践提升了人的地位: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实践把自身提高到了世界观的地位:实践是改造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实践是自然界和社会具有同一性)

6、世界的二重化提升了实践的地位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2、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4、社会及其基本结构(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

1、社会的本质就是社会的整体性特征,该特征由实践构成

2、唯物主义历史观真正把握历史的本质(书中:原有的历史观没有真正把握历史的本质)

神学历史观(神话人类社会)

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的动力在于精神——精神是英雄的意志(英雄史观)、精神是“绝对精神”(黑格尔的观点))

自然主义历史观(强调自然条件(环境决定论、人口决定论)、强调人的自然属性)☆3、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解答:

(1)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意识)的发源地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的经济活动;

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实践——社会的政治生活;

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社会的精神生活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4、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1)有机体是整体(大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

(2)有机体具有生长性(增加新的功能或能力)

(3)社会有机体不同于生物有机体(语言是社会有机体形成的中介)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A、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过程中;

B、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C、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

统一

☆5、社会的经济结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这种经济关系是规范的,形成制度的,故又称为经济制度;

2、经济关系的实质: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这种经济关系相对于政治、社会意识构成的上层建筑而言,又称为经济基础;

4、生产力: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

生产力构成要素:劳动对象(原材料)

劳动资料(劳动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