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全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前庭脊髓束:
居前索内,其纤维起自前庭神经核后在同侧下行,止于 前角运动细胞。与兴奋同侧伸肌运动神经元及抑制屈肌的 运动神经元有关。 (4)其他下行束: 顶盖脊髓束:居前索内,起于中脑上丘、交叉后下行; 内侧纵束:居前索内,起于前庭神经核; 网状脊髓束:居外侧索和前索内起于脑干的网状结构。 上述三个传导束的功能: ①与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有关; ②与头颈和眼外肌的反射活动有关; ③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2)下行纤维束 (1)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发自大脑皮质躯 体运动中枢上部
在延髓下部(锥 体交叉)不完全交 叉:交叉后的纤维 为皮质脊髓侧束, 未交叉的纤维为皮 质脊髓前束。
锥体交叉模式图
锥体束在锥体下 端约有70~90%的纤 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 体交叉。交叉的纤维 下行于脊髓侧束,叫 皮质脊髓侧束;未交 叉的纤维在同侧前索 下行为皮质脊髓前束。 两束合称皮质脊髓束, 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 神经元。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二、脑干 三、小脑 四、间脑 五、端脑
一、脊髓
(一)脊髓的外形和位置
外形:31节段 颈膨大 腰骶膨大 脊髓圆锥 六条沟 终丝 马尾 脊神经根 位置:上界在枕骨大孔,下界平第一腰椎
脊髓的位置
居椎管内,上 端平枕骨大孔与 延髓相续,下端 成人与L1体的下 缘相水平。
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
1、灰质
1)脑神经核
脑神经核的分布规律(见图) 第Ⅲ——第Ⅻ对脑神经核(见图) 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躯体感觉核 三叉神经感觉核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皮质核束
发自大脑皮质躯 体运动中枢下部, 支配脑干的躯体运 动神经核。除面神 经核下半部、舌下 神经核受对侧皮质 核束支配外,其他 核团均受双侧皮质 核束支配。
3、脑干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由散在的神经元胞体和纤维交织而成,在进化 上属古老的结构。 网状结构与脑的其他部位和脊髓有广泛的联系。 功能 : (1)调节骨骼肌张力(调节躯体运动):通过网状脊髓 束影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易化(增强)或抑 制伸肌张力。
(三)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白质是传导的主要结构,它使身体 (头面部除外)周围部分与脑的各部分联系起来。 2.反射功能:它作为Baidu Nhomakorabea级中枢,有许多反射中枢居 灰质内。如:腱反射、屈肌反射、排尿、便反射 等。 注:病理情况下,如: 脊髓灰白质炎(小儿麻痹症)
二、脑干
脑的概况和脑干的位置
脑分为: 延髓、脑 桥、中脑、 小脑、间 脑、端脑 六部分。 中脑、脑 桥和延髓 合称脑干。 脑干位于 颅后窝。
主要由中间神经元组成,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后角的神经元分:
胶状质—缘层前方,由小型细胞组成、主要完成脊髓节段的联系
后角固有核—居胶状质的前方,由大、中型细胞组成,发出纤维 至背侧丘脑 胸核(背核)—居后角基部内侧,仅见于C8-L2节段、发出纤维 组成同侧的脊髓小脑后束
(3)侧角(柱)(lateral horn):
2)下行(运动)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①起止、分类:起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分为: 皮质脊髓侧束——位于脊髓外侧索后部 皮质脊髓前束——位于脊髓前索 ②功能: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特别是四肢远端的精 巧运动。 (2)红核脊髓束: 起自中脑红核,居皮质脊髓侧束的腹侧,此束在低 等动物较发达,在人类不甚发达。 ①起、止:中脑红核→纤维交叉至对侧→下行于脊髓外 侧束内→其纤维经后角神经元中继后、止于前角细胞。 ②功能:与兴奋屈肌的运动神经元有关。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后角(感觉)
1.灰 中间带:中间内侧核(内脏感觉)

中间外侧核(颈8-腰3的侧角 交感) 骶副交感核(骶2-4的中间带外侧 副交感) 前角(运动)
1、灰质:
主要结构有:前角(柱)、后角(柱)、侧角(柱)、 网状结构。
(1)前角(柱)(anterior horn):
主要由运动神经元组成。
注:新生儿的平 对L3体。
脊髓的外形
呈前后略扁、粗细不均的圆柱形,成人的长约42-45cm,全长 有两处膨大。即:
颈膨大—C5-T1节段
腰骶膨大—L2-S3节段 脊髓圆锥 腰骶膨大以下有 终丝
表面的结构:沟、裂(6条):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后外侧沟。
终丝:自脊髓圆锥向下延伸出一条细丝,止于尾骨背面。(无神 经组织,有稳定脊髓的作用) 马尾:自脊髓圆锥以下,腰骶部神经根连同终丝称马尾。
(3)三叉丘系
发自三叉神经感觉 核,在脑干各高度 上陆续交叉,止于 丘脑。 传导头面部 的浅感觉。 交叉以 下损伤,同侧感觉 障碍;交叉以上损 伤,对侧感觉障碍。
(4)外侧丘系
发自蜗背侧核、 蜗腹侧核的纤维大 部分交叉至对侧, 与对侧未交叉的少 量纤维一起上行于 脑桥和中脑的外侧, 构成外侧丘系。大 部分纤维止于下丘, 中继后投射至内侧 膝状体,少量纤维 直接投射到内侧膝 状体。一侧外侧丘 系传导来自双耳的 听觉冲动。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二、反射和反射弧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 皮质 神经核 2、白质 髓质 纤维束 索 脚 3、 网状结构 4、神经节 神经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一)按其所在部位 分 : 端 间 脑 中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延 小 脊髓
脑 脑 脑 桥 脑干 髓 脑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
(二)按其功能和分布范围的不同分: 躯体神经
内脏神经
(三)按神经传导的性质和方向,周围神经可分为:
感觉神经(传入神经)
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均含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 内脏运动神经(过去称植物性神经)又可分为交感 神经、副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与反射弧
脑神经核团的分布规律
由中线向外 侧依次为:
躯体运动核
内脏运动核
内脏感觉核
躯体感觉核
脑 神 经 核 在 脑 干 背 面 的 投 影
躯体运动核
名称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 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位置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桥 脑桥 延髓 支配 眼外肌 舌肌 咀嚼肌 表情肌 咽喉肌
(二)神经核(nucleus)与神经节(ganglion):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居中枢神经系统 内—神经核,居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节。
(三)纤维束(fasciculus)与神经(nerve): 1.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起止、行程、功能相 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称纤维束或传导束。许多传导束又集 合为索、脚。 2.神经: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并由结缔组 织包裹。 (四)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灰质团块(神经核) 散在其中。在低等动物中较发达。
1)上行纤维束 • 薄束和楔束:位于脊髓后 索,发自脊神经节,传导 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 薄束:
–在胸4以下形成。 –传导同侧下肢、躯干的本 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 楔束:
–在胸4以上形成。 –传导同侧上肢、躯干上部 的本体感觉觉和精细触觉
楔 薄 束 束
1)上行纤维束
(1)薄束和楔束:位于脊髓后索,发自脊神经 节,传导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薄束: 在胸5以下形成。 传导同侧下肢、躯干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 觉。 楔束: 在胸4以上形成。 传导同侧上肢、躯干上部的本体感觉觉和
延髓颈 胸锁乳突肌 髓 斜方肌
躯体感觉核
名称 三 叉 神 经 感 觉 核 三叉神经 中脑核 位置 中脑 脑桥 功能 头面部深感 觉 头面部浅感 觉 平衡觉 听觉
三叉神经 脑桥核
三叉神经 脊束核
延髓
延髓脑 桥交界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内脏运动核
名称 动眼神 经副核 上泌延 核
下泌延 核 迷走神 经背核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一)灰质(gray matter)与白质(white matter):
1.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在新鲜 时呈灰色。
皮质(cortex):在大、小脑表面形成的灰质层。
2.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大多数神经纤维 有髓鞘而呈白色。 髓质(medulla):大、小脑皮质深层的白质。
2、白质
1)上行纤维束
(1)内侧丘系
发自薄、楔束核,在延 髓上部交叉,止于丘脑。 传导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在脑干下部行于中线两 侧;在脑干上部略偏向 外侧。 交叉以下损伤,同侧感 觉障碍;交叉以上损伤, 对侧感觉障碍。
(2)脊髓丘系
是脊髓丘脑束 的延续,上行 止于丘脑。 传导对侧躯干 和上、下肢的 浅感觉冲动。
位置
中脑
功能 瞳孔括约 肌睫状肌
泪腺舌下 腺下颌下 腺
延髓脑 桥交界
腮腺
延髓 胸腔脏器 腹腔脏器 大部
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位于延髓
管理味觉和 大部分胸腹 腔脏器的感 觉。
2)非脑神经核
名称 薄、楔束核
位置 延髓 中脑
功能 本体觉、精细触觉传导路的中继核
红核
黑质
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活动
产生多巴胺(中枢神经递质),调节运动
按部位分 内侧核—支配躯干肌(见于脊髓全长) 外侧核—支配四肢肌(仅见于颈、腰膨大) 按形态、功能分
大型细胞(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梭外肌) (占1/3)
小型细胞(γ运动神经元)—调节肌张力(梭内肌) (占2/3)
(2)后角(柱)(posterior horn):
缘层—后角尖的边缘区,由较大型细胞组成
脊髓丘脑束
位于脊髓外 侧索和前索。 发自对侧后角 细胞。 传导对 侧痛温觉和粗 触觉。 脊髓丘 脑前束传导粗 触觉 ,脊髓丘 脑侧束传导痛 温觉。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2)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 皮质脊髓侧束 – 发自对侧大脑皮质 – 位于脊髓外侧索,贯 穿脊髓全长。 – 支配同侧前角细胞。 • 皮质脊髓前束 – 发自同侧大脑皮质 – 位于脊髓前索,只见 于脊髓上段。 – 支配双侧前角细胞。 • 四肢肌仅受单侧支配, 而躯干肌受双侧支配
(3)脊髓小脑前束: 居外侧索前部的表浅层,纤维主要起自对侧后角基 部及中间带。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经脑干及 小脑上脚,终于小脑皮质。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及下肢 的本体感觉。 (4)脊髓丘脑束: 居外侧索的前半及前索白质中。纤维起于后角缘层 及后角固有核,其大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 在外侧索及前索内上行,行经脑干,终于背侧丘脑。 分: 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 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度觉
(一)脑干的外形
1.
腹 侧 面
2.
背 侧 面
正中沟 界沟 菱形窝
第四脑室 组成 前部:由小脑上脚、上髓帆构成 后部:由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丛构成 沟通 中脑水管 向上 第三脑室 正中孔 向下 通延髓中央管 蛛网膜下隙 外侧孔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1、灰质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3、网状结构
由中、小型细胞构成,仅见于T1-L3节段、为交感神经在脊髓的
中枢;S2-4节段为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之一。
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胸核
后角缘层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2、白质: 主要由大量纤维束组成。 1)上行(感觉)纤维束: (1)薄束、楔束: ①起止:居后索内,由起自脊神经节内的中枢突组成, 经脊神后根入脊髓后索直接上升,T5以下组成薄束、T4 以上组成楔束,终于薄、楔束核。 ②功能:传导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 (2)脊髓小脑后束: 居外侧索周边的后部(L2以上节段),由同侧的脊髓 胸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上行经延髓及小脑下脚、止于小 脑皮质。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及下肢的本体感觉。
1.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 系统参与下,机体对来自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所 作出的适宜反应。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五部分组成。 感受器 传入(感觉)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运动)神经 效应器 例如:膝反射
膝 反 射 弧 示 意 图
感受器—位于髌韧带内,传入神经—股神经的感觉纤维,中枢— 脊髓腰段,传出神经—股神经运动纤维,效应器—股四头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