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第2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
(1)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常考点
(1)起点:生产者。
(2)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传递效率:10%~20%。
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1)能量流动。
(2)物质循环。
(3)信息传递。
4.高考常考的信息传递的“三大作用”
(1)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保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错混诊断]
1.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2010·大纲全国Ⅱ,3C)(×) 2.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013·四川,6B)(×)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012·安徽,30Ⅱ(3)改编)(√)
4.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2011·海南,21C)(×) 5.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2009·海南,20B)(×)
6.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2009·福建,2B)(√) 7.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2010·江苏,11B)(×)
8.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2011·海南,21B)(×)
题组一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与结构进行命题
1.(2014·海南,16)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答案 D
解析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需氧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D错误。
2.如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 A
解析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由于鲈鱼无天敌,处于优势,B错误;鲈鱼的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上升,D错误。
技法提炼
1.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的判断
(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等转变成无机物,即营腐生生活,如蚯蚓。
2.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题组二以图示为载体考查能量流动
3.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W1=D1+D2
B.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
D.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
答案 B
解析从能量流动图解中可以看出,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被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还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所以W1=A1+B1+C1+D1,A项错误;同理,输
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A2+B2+C2+D2,进而推出W1=A1+B1+C1+D1=A1+B1+C1+A2+B2+C2+D2,B项正确;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D1/W1)×100%,C项错误;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所以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大于D1或(A2+B2+C2+D2),D项错误。
4.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当鼠全部被消灭后,鹰至少要获得0.01Q1的能量
B.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第一营养级能量
C.可通过标志重捕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D.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答案 B
解析当鼠全部被消灭后,计算鹰至少要获得的能量时,能量传递效率应按10%计算,即Q1×10%×10%=0.01Q1。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牲畜的奶、肉等,牲畜属于第二营养级。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但标记物不能太大,且对鼠无伤害。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易错警示
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有关的4个易错点
(1)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并不都构成食物链:一条食物链开始一定是生产者,分解者与无机环境不构成食物链。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三点提醒
①能量流动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如果两种生物不构成捕食关系,则不存在能量流动。
②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
③能量传递效率可以低于10%,但一般不能高于20%。
(3)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的特殊性: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只有3个方面,少了传递给下一营养级这一去路。
(4)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
①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
②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或“储存”。
题组三以图示为载体考查物质循环
5.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