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本科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类型

技术本科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类型
技术本科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类型

技术本科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类型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化,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根本走向。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向普及化方向发展。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则必须建立一个多样化的体系。我国传统的单一性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一种学科性体系,强调的是培养重知识和思辨能力的人才,即使是高等工程教育也存在着过分追求高层次、过分追求工程的科学化,对实务型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不够重视等现象。这种现象不只在我国才有。以美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美国的政界、工程界和教育界受到巨大震动,美国开始强调拓宽工程技术的科学基础,要求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中加强基础科学的教育,“科学至上”的教育思潮风行一时。但其轻视经验、脱离工程实际的倾向,使美国在后来的国际竞争、特别是与日本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的竞争中日益处于下风。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界掀起了“回归”浪潮,要求重新夺回技术创新优先权。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社会对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需求更加迫切,由此,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技术本科悄然出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形态,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理念得到许多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支持与大胆实践。

一、技术本科的涵义

要考察技术本科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首先必须明晰何为技术教育,因为技术本科实质上是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技术教育有如下较为明晰的表述:“技术教育即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它强调对于科学和数学基础原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而不是像职业教育那样相对关心对于劳动技能的熟练掌握”;“技术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为其毕业生进入职场做准备,其从事职业从分层上高于技能型工作但低于科学或工

程型工作。那些从事此类工作的人通常被称为技术师”;“技术教育有别于主要注重理论理解的专业教育”;“技术型职业在一系列领域中都很有生命力,包括农业、工商管理、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教育、环境与资源管理、形象艺术和工业设计,以及医药卫生等,技术教育的课程相应的在一个广阔的范围内专业化。”《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技术教育的界定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技术教育的实质与内涵。但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论及技术教育学制时,书中提到:“典型的技术教育提供高中后两年时间的课程,一般不被设计通向学士学位,并由各种各样的机构提供。例如技术学院,初级学院,职业学校和一般学院及大学。”环视世界范围内举办技术教育的学制,两年制或三年制为主体学制。但是,据近年来对国内外有关从事技术教育院校的调研与考察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技术结构的变化,技术教育在专科层次(两年或三年制)已不是终结性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英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了四年制(本科)的技术教育类型,并在技术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已然高移。①

借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技术教育的界定,我们认为,技术本科教育即在本科教育层次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是实施技术师基本训练的教育,其所培养的人才类型是与本科工程教育同“级”但有“类”差、与专科技术教育同“类”但有“级”差的教育。

二、技术本科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多样化形态

在经济发展走向全球化、福利社会制度日益弱化、知识逐渐商业化的世纪转折时期,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已与地区化、职业化等共同成为“重建”现代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三大主题。② 来自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表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越是趋同,危害就越大。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必须建立一个多样化体系。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高等教育包括第5、6两级,第5级作为高等教育第一阶段(包括大专、

本科、研究生教育,不直接获得高级研究资格),第6级作为高等教育第二阶段(主要指博士研究生教育,可获得高级研究资格)。《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没有在第5级内更进一步区分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层次差别,而是把第5级又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5A 是指强调理论基础,为从事研究(历史、哲学、数学等)和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如医学、牙科、建筑学等)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5B 则是指实用型、技术型、职业专门化的高等教育。5A又被进一步细化,分为5Al和5A2两种类型,5Al是按学科分设专业,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的教育;5A2是按大的技术领域(或行业、产业)分设专业,适应高科技要求的专门教育。5Al是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的教育,是研究型、综合型的高等教育;5A2是培养高科技专门人才的教育,是应用型、专业性的教育;5B是职业性、技术技能型的高等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等教育的层次与类型划分进一步为技术本科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实质上,技术本科属于5B中技术型教育的本科层次(如图所示)。我国的潘懋元先生提出此三种高等教育的类型划分,③ 并于近年来进一步指出5B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并不仅限于2~3年制,专科层次可称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到本科层次可称为技术学院,硕士阶段就可叫做科技大学,我国台湾即有此类称谓。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为了解决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更主要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体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就业需要。技术本科的建立有助于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内涵,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合理诉求。

三、世界范围内技术本科出现的共同背景

在本科层次发展技术教育类型是20世纪后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也逐步提高。如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德国的技术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cs)、美国的技术学院(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印度的工程技术学院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s)和技术大学(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我国台湾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都以实施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为主。尤以日本、德国和台湾地区的技术教育自成体系,在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代表性。

(一)日本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背景

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池田内阁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中,把提高人的素质与能力、振兴科学技术、确立教育及职业训练制度作为重要的保障体系。随着该计划的实施,各类学校的入学人数倍增,单一的四年制大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专门学校制度法案》通过后,在1962年第一批19所工业技术专门学校捷足先登,此后,各地各种门类的专门学校也纷纷兴起,增设有商船、电波高专,顶峰时期达65所。其目的是:适应企业对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的要求,以传授较深的专门科技知识和技艺,培养职业上所必需的工作能力。到1974年,共有这类学校63所,学生数达*****人,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为很多企业培养了许多急需的中级技术人员,为促进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发展速度逐渐慢下来。④ 目前日本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是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技术科学大学。技术科学大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教育制度改革的产物,是在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技术教育得以进一步提高的表现。根据日本国立学校设置法的修改稿,1976年新设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和长岗技术科学大学,其80%以上的学生是从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的三年级编入生。至2021年,有33所高等专门学校设有专攻科,以便高专生取得准学士和学士学位资格。

(二)德国本科技术教育的发展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前西德进入了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德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远远落后于当时的美国、日本。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个人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的重要途径,更多的人期望能够进入大学深造。人们开始意识到,

只有改变原有的单一的高校体系,建立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国对20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调研结果表明德国的大学入学率排名倒数第三位。于是,专家们讨论如何增加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认为仅靠已有大学的扩建,无法实现广大学生的升学要求,且可能出现失业的惨状,为此,在1968年德国11个州的总理讨论会上,决定成立技术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其目的是培养工作在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同年5月,各州正式达成协议,提出从1969~1971年,原德国工程师学校、工业设计高级专科学校、社会公益事业专科学校、经济高级专科学校等改制为Fachhochschule。其学制设为3~4年,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要招收高级专科学校毕业生及义务教育离校后经过一定的实习达到与高级专科学校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1972年,为了兼顾原来有些区域学习位置不够的要求,政府决定实施建立区域高等教育系统计划,即“高等学校区域化”发展计划,由此建立起了更多既有单科型、又有多科型的区域化Fachhochschule。1986年10月,联邦德国通过了《联邦德国各州统一高等专门学校的协定》,从法律上确立了Fachhochschule 的重要地位,它成为德国培养工程师的摇篮。

(三)我国台湾地区技术本科的发展背景及路径⑤

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台湾地区政府采取出口导向策略,放宽进口限制,增加出口便利,并致力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尤其着重于高级工业的发展,提高工业生产力,加速推动各项经济建设。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区的设立,允许外国人来台湾投资设厂,需求大量廉价而充沛的劳动力从事生产。为了推动劳动力密集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将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纳入经济建设计划中实施,从1963年开始大量核准设置私立的专科学校,所增设的学校主要为工业类专科学校,以配合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转为技术密集及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了促进工业与科技的发展,应对经济发展需求,高职学

生人数不断增加,达到高中与高职3∶7。为适应产业转型和经济生活国际化对人才的新要求,1970年台湾地区第五次教育大会讨论筹建技术学院,1974年8月1日成立了台湾地区第一所技术学院——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开始进行四年制技术本科教育,1979年在技术学院设置研究所,培养研究生。1991年又设立云林技术学院并及改制屏东农专为屏东技术学院。1996年进而将办学成绩优异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并附设专科部,1997年将办学成绩优异的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台湾地区的高等技职院校因此蓬勃发展。至2021年,科技大学发展至17所,技术学院由原来的7所发展为55校,而专科学校由74所骤减为15所。

从台湾地区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路径来看,之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技术本科教育,与台湾地区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技术人才需求高移有极大关系。而至90年代技术学院得到大发展则一方面由于信息与通讯科技的发展要求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应用需求上,产业电子化、社会网络化以及交通智能化等都要求扩大内需市场,提升相关产业的能量,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技术学院的大发展从另一方面也缘于当时高中阶段和专科阶段的技职教育数量庞大,而本科阶段的技职教育比例过小,以至于专科学校学生为毕业后转插入大学做考前准备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专业教学。因此,扩大技术本科层次的技职教育势在必行。

四、我国现阶段发展技术本科已具备相应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大量的企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更好的理论水平和更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把科学发现转化为工艺流程、把宏观决策转化为微观管理。这种人才既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又要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有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工作的能力,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来自企业

的调研却表明此类高层次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以2021年机械工业发展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进行的152家企业数控人才需求调研为例,⑥ 调研显示出当前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仅为4.83%,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报告指出,近年来模具企业大量采购数控设备,需要大量设计、数控编程及高层次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对复合型数控人才的迫切需求分别占其未来人才需求的24.29%和20%。

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科技和教育事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鼓励符合社会生产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充分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允许并迫切要求发展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而且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等战略举措都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市场也呼唤更多、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涌现。因此,“技术本科”是顺应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时代要求的新尝试。

从我国的教育实践来看,1998~2021年全国共新增设本科院校171所,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多为高职高专院校升格或由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合并而成,其前身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办学特色也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同。升入本科院校之后,他们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科学定位、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为了实现与“老本科院校”的错位竞争,加快内涵与外延建设,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重新定位的过程中,提出在保持原有办学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开展技术本科教育,这也为技术本科提供了实现空间与发展舞台。

总之,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为技术本科提供了广阔的生存与发展

空间,技术本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必将对完善高等教育体系起到独特作用。

[注释]

①夏建国,李晓军.略论全球化视野中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J].教育发展研究,2004(1):44-46.

②Robort F. Arnove,Carlos Alberto Torres, ed. Comparative Education: 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C].Lanham: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9,283-304.

③潘懋元,胡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④姜惠.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256.

⑤资料

未来网络发展趋势

未来网络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 IT 和 IP 技术的发展,以及电信,IT,媒体和消费电子等行业之间的 融合,电信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未来 3-5 年是电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业务转型的需要,宽带化,分组化,融合(包括 产业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和移动化成为电信网络的主流趋势.All IP 架构,FMC 是未来网 络发展的目标,而 IMS,IP 电信化,无缝移动性和 NG-SDP 等技术,是支撑未来运营商完成转型的 核心技术.
业务发展趋势
在新的产业融合背景下,运营商以带宽出租(如批发和专线业务等)和语音服务为主的业务已 不能适应未来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全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运营商需要开展新的业 务,即面向消费者用户的 Multi-play 业务和面向商业用户的 ICT 服务.其中,IPTV 是面向家庭用户 和消费者用户最重要的业务切入点和关键点.而以网络为依托,为方案设计,业务托管,业务外包, 业务咨询乃至商业流程外包等提供高水准的综合解决方案,是满足未来商业用户需求的关键.
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将从"Bit Pipe"向"Service"转变.这表现在,面对消费者市场,其商业 模式从"分享用户的通讯消费(Share of communication minutes) "向"分享用户的所有消费行为 (Share of total consumer spending) "转变;面向商业用户市场,其商业模式从"提供租用线路" 向"帮助用户优化商业流程"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开放合作和价值链的整合能力成为运营 商致胜的关键.

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趋势 从现状来看,“互联网+”处于初级阶段,是个都在热谈但是没有落实的理论阶段。各领域针对“互联网+”都会做一定的论证与探索,但是大部分商家仍旧会处于观望的阶段。从探索与实践的层面上,互联网商家会比传统企业主动,毕竟这些商家从诞生开始就不断用“互联网+”去改变更多的行业,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可循,可以复制改造经验的模式去探索另外的区域,继而不断的融合更多的领域,持续扩大自己的生态。 互联网+真正难以改造的是那些非常传统的行业,但是这不意味着传统企业不做互联网化的尝试。很多传统企业都在过去几年就开始尝试营销的互联网化,多是借助B2B、B2C等电商平台来实现网络渠道的扩建。更多的线下企业还停留在信息推广与宣传的阶段,甚至不会、不敢或者不能尝试网络交易方面的营销,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案来解决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的冲突问题。还有一些商家自搭商城,但是成功的不是太多。但是自创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经营的服装及零食等商家已经摸索出了一条电商之路。 与传统企业相反的是,当前“全民创业”时代的常态下,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项目从诞生开始就是“互联网+”的形态,因此它们不需要再像传统企业一样转型与升级。“互联网+”正是要促进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诞生,从而无需再耗费人力、物力及财力去研究与实施行业转型。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及商业阶段都有一个常态以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提出之前的常态是千万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后面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企业的“破与立”。 本文尝试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常态,做一个“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预测,希望对正在关注“互联网+”的朋友有所启发。 趋势一:政府推动“互联网+”落实 “互联网+”是全国性的,就如“三个代表”一样,各地政府都会提出建设主方案,然后招标或者外包给能够帮助企业做转型的服务型企业去具体执行。在今后长期的“互联网+”实施过程中,政府将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 一是发现那些符合政策并且做的好的企业并立为标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挖掘那些有潜力的企业,在将来能够发展成为“互联网+”型企业,算是案例。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一)专科教育恢复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 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45.3%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34.2%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这一时期,我国恢复了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了以职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较少的资源、较小的投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解决了社会人才紧缺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 二、探索与调整阶段(1985年―1994年) (一)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分析

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一直是我们的目标,但现在多数高校仍有逐渐趋同的趋势,所以明确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家已对普通高校实行分类管理,以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如加强对高职院校的考核,使其培养各具特色的技术型人才;转变成人教育理念,实施成人终身教育;强化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监督;等等,以期最终形成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等高等教育多样化协调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 一、普通高校要分类管理 1稳定研究型大学规模,培养国家顶尖科技人才 我们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定位对其办学水平加以评定和管理,根据定位配置相应的社会资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精英型高等教育机构、研究型大学不应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应注重加强内涵改造和学术建设,把重点放在树立国际学术品牌上。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学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有限,故不宜设置过多的研究型大学。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至少有150~200所大学希望建设成为研究型综合大学,而实际上只要有30~50所就可以满足培养学术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对研究型大学要缩减规模或稳定规模,不能再扩大规模,否则,就不利于开展精英教育。 2巩固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行业地方性骨干人才 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指未列入“985”建设的“211”大学和部分省属重点大学,这类大学约占本科大学总数的25%左右,在国内大学的综合排名一般在200以内。这类大学多脱胎于教学型大学,基本上是从国家部委主办的行业大学和地方重点大学发展起来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承担了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骨干人才的重任,这些学校既要承担行业和地方的一些重要科研课题,又要培养教育学术型人才。因此,这类学校的专业建设应当摆在突出地位,不应盲目扩大规模,应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教学研究型大学不可能享有研究型大学那样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避免“全面开花”,到处撒“胡椒面”,应当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高以及关联度最大的原则,和行业和地方的资源优势与支柱产业结合起来,精选学科专业,找出比较优势,推动学科专业特色化发展或差异化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 3适度发展教学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学型高校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这些人才既可以向学术型人才发展,也可以成为高级技术型人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这类学校可以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应当以特色立校,准确定位,按照社会需求原则,做

高等教育重要性

浅谈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服务科技,促进社会高速发展。 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是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致胜法宝。中国正在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之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新型工业化发展必由之路”。高等教育成为走在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领军力量。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在开辟社会新产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近些年来,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注重了科研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在逐年增加,不断为社会开辟新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职业领域的新发展。高等教育就业体制进一步发展,学生就业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开拓了新的职业岗位,减少社会就业压力。高等学校通过技术咨询和服务、专利、专有技术转让等形式使科学技术间接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兴办高科技企业形式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上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氛围、价值取向等对社会产生强大辐射作用。高等教育所传播的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是一种理念、观念等核心层面的文化,因而对社会的影响深刻而久远。高等教育传播文化具有一种文化整合的效应,传播的是一种不同特质文化的精华。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播不同于偶然的、个别的文化传播,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是一种经常的交流,进行的是稳定而长期的接触。因而高等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深刻、综合、持久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已成为现代文化的创造中心,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龙头。 3、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经济成为知识化和技术化的经济,知识变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的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对于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高等教育在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开展继续教育,营造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区域、学习型城市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在创造新知识,构建社会创新系统方面有它自己独到的作用。 4、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因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是培养和塑造这种全面发展的人主要力量。高等教育确立通过教育来培养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他们具备投身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知识和能力,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合格公民,来造福于后世,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高等教育还为人们提供接受教育的各种机会,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

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 摘要: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初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但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为此,国家应在高等学校实行分层分类管理、稳定重点大学规模、严格控制博士点数量、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每年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根据日本学者有本章的观点,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分析后大众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研究既保持高等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又保证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家应重点扶持“211工程”大学,促使其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1.稳定“211工程”大学规模,保持精英教育风格 “985和211工程”大学是普通本科高校中实力最强的一类,是有希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到2009年底,全国有普通本科院校1 090所,其中985大学43所,占3.9%;211大学102所,占9.4%。在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这类高校无论招生人数、还是高校数量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而且学生的素质也是有高低之分,不可能都成为精英,更不可能都成为科学家。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前期的扩招,这些高校已经具备了应有的规模,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应当维持或适当缩小规模,保持“985和211工程”大学数量和招生人数的稳定,保证真正招收的是高素质的学生、培养的是精英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精英型高等教育机构、研究型大学不应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应注重加强内涵改造和学术建设,把重点放在树立国际学术品牌上[1]。因此,必须严格控制“985和211工程”大学的数量,严格控制这些高校的招生规模,着力提高其教育质量。否则,就难以实现国家建设“985和211工程”大学的初衷。 2.实施教师队伍动态管理,促进师资质量提升 “985和211工程”大学是瞄准世界一流高校的,无论是这些高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师资力量都应当是一流的,特别是这些高校的教师每个人都应当是一流人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任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师聘任论资排辈、一次聘任定终身、近亲繁殖等现象严重,许多优秀的年青人才没有机会进入高校,而一些教学和科研水平都较低的教师却可以维持铁饭碗,致使高校教师聘任缺乏竞争机制,人才流通不畅。另外,在教师的招聘上缺乏科学标准,致使招聘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很严重,导致出现一些不公平竞争[2]。高校教师基本上是只能进、不能出,除非特别优秀的人才自己流走,基本上没有被动退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回顾了计算机网络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将其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阐述。之后,详细介 绍了网络技术中的四大技术,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网络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从语义网、计算机系统重新整合、网络进行整合、人工智能等七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网络技术;发展趋势;语义网;人工智能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twork technology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and divides its history into three https://www.360docs.net/doc/d19279006.html,ter,the four major technology about the network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the future network development trend was predicted on the basis of tha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twork technology from the semantic web, computer system integration, network integr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o on.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之间通过连接介质(如网络线、光纤等)互联起来,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组织形式。计算机网络是二十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原本用于军事通讯,后逐渐进入民用,经过短短40年,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化速度惊人。回顾历史,从大局的角度看,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是厂商导向阶段。基本上在网络行业工作时间比较长的人都知道,刚开始的IT都是集中地把用户内网连在一起,所有项目、所有用户都一直在做同样的事,网络设备厂商作为主导。第二阶段,上个世纪9 0年代末期到最近一两年,是公网的阶段,中国电信和现在的中国网通等固网运营商都在集中精力做外网和公网。第三阶段,也就是从现在开始,将进入应用导向和用户导向阶段。以后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单单为了内网或者外网,而是怎么朝更深层次发展,怎么用好这个网,怎么能更容易地享受到网络服务,怎么能更容易地把网络服务推向网络端。 1 网络技术简介 (1)软交换技术。为了把服务控制功能和网络资源控制功能与传送功能完全分开,需要应用软交换技术。根据新的网络功能模型分层,计算机网络将分为接入与传输层,媒体层,控制层,业务/应用层(也叫网络服务层)四层,从而可对各种功能作不同程度的集成。 (2)IPv6技术。未来的计算机网络是基于IPv6技术的网络。和IPv4相比,IPv6的主要改变就是地址的长度为128位,也就是说可以有2的128次方的IP地址,足以保证地球上的每个人拥有一个或多个IP地址。 (3)光交换与智能光网络技术。当前组网技术正从具有上下光路复用(OADM)和光交叉连接(OXC)功能的光联网向由光交换机构成的智能光网络发展;从环形网向网状网发展;从光→电→光交换向全光交换发展。即在光连网中引入自动波长配置功能,也就是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使静态的光连网走向动态的光连网。 (4)宽带接入技术。计算机网络必须要有宽带接入技术的支持,各种宽带服务与应用才有可能开展。当前宽带接入技术有两个新技术,一个是基于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的

展望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教育中,学生个体越来越从群体的教育接受者变成教学过程的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授课教师面向全班同学统一进度的灌输。 在过去几年中,互联网技术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产业开始了全面、深入的浸透,进而对全球教育信息化产生了整体的推动,国内的教育、培训行业也纷纷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特别是在2013、2014这两年,无论是国家教育管理机构还是产业投资机构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培训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都给予了很大关注,并对2015年及未来几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策略和布局。为了更好制订教育信息化和在线教育的具体对策,我们有必要对全球教育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做些展望。 全球化教育将覆盖各个角落 一项国际研究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40%的大学毕业生来自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是在中国、印度或其他某个国家或地区校园的教室中上课,这些学生完全可能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借助互联网学习着距离他们万水千山之外的学校课程,接受那些未曾谋面的老师的指导,与天南海北的同学进行交流,并参加课程考核,获得相关学科专业的学位。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学校的课程都有可能是面向全球学生进行教学,这将是真正的全球化教育。相信无论是任何一个学校还是商业培训机构都不会无视这个趋势。未来的教育可能是跨越校园、地区、国家而覆盖到世界各个有网络接入的角落,课程学习将是面向全球范围内的注册学生提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相融合、有师生和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全面教学服务。 向学习者提供多样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校园的教室中聆听教师的课堂讲授,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教室中参加考试。根据网络辅助教学和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五到十年以后,全球可能只有15%的学生还在以这种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而有85%的学生将是非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者,他们可能是具有较大年龄跨度、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全日制和在职学习分段交叉进行、仅为某个兴趣或技能学习、期望与不同文化或专业背景的同学进行专题交流研讨、接受或不接受教师对课程教学成果的考核和评估等多样化的学习者。 针对这些多样化的学习者,教育机构要能够提供与之相对应的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在未来几年,一定会有教育机构和教育技术厂商设计出基于从混合式学习到完全在线学习的满足学生多种学习方法、过程和体验的学习模式。而当前热议的翻转式课堂、可汗学院的微课程以至于MOOC(慕课)等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是协作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在美国传统的K-12(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就有广泛的应用,主要是激发学生们之间对设定知识点或专题的交流、研讨,以加深理解并可能碰撞出新的理解和认识,互联网技术的

未来十年互联网十大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互联网十大发 展趋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未来十年互联网十大发展趋势 世界已被互联网占领,互联网未来10年将如何变化与发展? 1.互联网全球普及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最近统计,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0亿人;而联合国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世界人口在2011年底突破70亿大关。所以到2020年毫无疑问会有更多的人使用互联网。据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联合国估计2020年世界人口将为75亿,大部分人将使用互联网。 2.互联网将成为物联网 到 2020年,互联网预计将成为一个设备网络而不再只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根据CIA World Factbook 2009的统计,今天的互联网拥有大约5.75亿台主机电脑。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则预计未来会有数十亿个传感器连接到互联网。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应用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上网联结。学校班车将接入互联网,父母可实时了解孩子上学或放学途中的情况。 3.互联网将成为无线网络 目前移动宽带网的用户已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迹象,据Informa公司统计,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移动宽带的用户数突破了2.57亿人。这表明3G,WiMAX等高速无线网络的普及率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5%左右。近年来,亚洲地区是无线宽带网用户最多的地区,不过用户增长率最强劲的地区则是在拉丁美洲地区。按Informa预计,到2014年,全球无线宽带网的用户数量将提升到25亿人左右。 4.社交网络的巅峰 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网络是万维网技术的最新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生态。Facebook自2004年2月4日上线以来,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已经超过了8亿,至今并未呈现出减缓的迹象,Facebook、LinkedIn、Twitter、Instagram以及Google+还会继续增长。美国新媒体公司Wetpaint联合创始人兼CEO本·埃洛维茨(Ben Elowitz)在TechCrunch撰文称,未来十年内,社交网络将与搜索引擎全面整合,成为一位不知疲倦的个人助理,为用户规划日常生活,提高决策效率。 5.SoLoMo将主导互联网 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了7.38亿,全球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50亿。2011年5亿Facebook用户中有2亿为移动用户,活跃度比远高于台式机用户。未来十年内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随着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三概念的结合,也称社交本地移动,代表着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LBS已经成为连接真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的一道桥梁,SoLoMo将引领未来十年移动互联网走势。 6.互联网变得越来越轻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第二,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

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十大局势

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十大局势 互联网”未来发展十大趋势 从现状来看,“互联网”处于初级阶段,是个都在热谈但是没有落实的理论阶段。各领域针对“互联网”都会做一定的论证与探索,但是大部分商家仍旧会处于观望的阶段。从探索与实践的层面上,互联网商家会比传统企业主动,毕竟这些商家从诞生开始就不断用“互联网”去改变更多的行业,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可循,可以复制改造经验的模式去探索另外的区域,继而不断的融合更多的领域,持续扩大自己的生态。 互联网真正难以改造的是那些非常传统的行业,但是这不意味着传统企业不做互联网化的尝试。很多传统企业都在过去几年就开始尝试营销的互联网化,多是借助B2B、B2C等电商平台来实现网络渠道的扩建。更多的线下企业还停留在信息推广与宣传的阶段,甚至不会、不敢或者不能尝试网络交易方面的营销,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案来解决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的冲突问题。还有一些商家自搭商城,但是成功的不是太多。但是自创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经营的服装及零食等商家已经摸索出了一条电商之路。 与传统企业相反的是,当前“全民创业”时代的常态下,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项目从诞生开始就是“互联网”的形态,因此它们不需要再像传统企业一样转型与升级。“互联网”正是要促进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诞生,从而无需再耗费人力、物力及财力去研究与实施行业转型。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及商业阶段都有一个常态以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提出之前的常态是千万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后面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企业的“破与立”。 趋势一:政府推动“互联网”落实 “互联网”是全国性的,就如“三个代表”一样,各地政府都会提出建设主方案,然后招标或者外包给能够帮助企业做转型的服务型企业去具体执行。在今后长期的“互联网”实施过程中,政府将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间实行的大学区制。实行“大学区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是“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3]。众所周知,大学院制试行不及两年就无疾而终,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实

高等教育学分章习题(1-4)

导论与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教,上所施,下所教也”是我国古代()中对教育的界定。 A.《学记》B.《大学》C.《说文解字》D.《论语》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主张是由()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亚里士多德C.卢棱D.杜威 3.太学是我国()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 A.战国时期B.秦朝C.汉代D.唐代 4.我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在()设立的。 A.1862年B.1901年C.1682年D.1895年 5.18世纪大学密度最大的国家是()。 A.英国B.德国C.意大利D.法国 6.美国历史上第一所高校是()。 A.耶鲁学院B.麻省理工学院C.哈佛学院D.普林斯顿大学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以上表明进入普及阶段。 A.15% B.35% C.50% D.80% 8.我国教育发展“十五”规划确定()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 A.2005 B.2010 C.2015 D.2050 9.终身教育的概念最早是在()年提出的。 A.1965 B.1968 C.1972 D.1997 10.《赠地法案》是林肯总统于()年发布的。 A.1636 B.1693 C.1746 D.186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是于()年颁布的。 A.1992 B.1994 C.1998 D.1999 12.终身教育的概念第一次在我国的有关教育法规中出现是在()年。 A.1992 B.1993 C.1997 D.1999 13.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他的很多治校思想是吸收()的思想。 A.剑桥大学B.牛津大学C.柏林大学D.威斯康星大学 二多项选择题 1.高等教育是()。 A.专业教育B.准义务教育C.大众化教育D.社会教育2.传统高等教育的弊端是()。 A.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B.国有化的办学体制 C.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D.多元投资体制 3.以下属于现代高等教育观念的有()。 A.按社会需要办学B.自主办学 C.高等教育产业化D.高等教育国际化 4.我国古代西周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是()。 A.百家争鸣B.以儒家经典的“五经”为教学内容C.政教不分D.“有教无类” 5.唐代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是()。 A.经学教育的出现B.专业教育

读《拥抱5G新技术助力高等教育新发展》有感分享

读《拥抱5G新技术助力高等教育新发展》有 感分享 读《拥抱5G新技术助力高等教育新发展》有感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形势下,学校按照省教育厅“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意见,在董事长、校长的领导下,教务处、各学院(中心)、学工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全体教师深入研讨在线教学新模式,在董事长的指导下,教学系统深入研读国家有关高等教育新动向、新趋势,认真拜读了xxx董事长推荐的“拥抱5G 新技术、助力高等教育新发展”的文章,感受很深,写下此心得。 xx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以及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要求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xx被称为5G 元年,5G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应秉承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态度,下大力气探究5G时代的高校应该怎么想、如何做,并理智而清醒地预测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一、5G时代下高校应从意识形态层面转型意识形态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新技术从问世到应用,再到进入民

生领域,必须要经过意识形态的浸润甚至改造的过程。自信息时代以来,信息技术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就是常谈常新的问题,可以说虽然目前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整合、应用已经建立了初步的模式,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经验,但并未对高等教育带来彻底的革命。大多高校依然是以传统治理结构与教育模式为主,新技术为辅。究其根本,是高校在意识形态层面对信息技术依然处于“观望”状态,尚未主动“拥抱”新时代、新技术,并且对可能面临的挑战没有产生“焦灼感”。“新冠肺炎”事件牵动着全球每个国家、每个领域、每个人,“线上教学”“网络直 播”“学习革命”这些曾经在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中作为一种“尝新”的存在,陡然成为每个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在高校行政管理、一线教师、学生家长都在摸索前行的时刻,我们恰好遇到了谈论“新技术”的最好的时机。 (一)提升对5G新技术的认可、热度高校需要进一步提升师生对5G技术的认可,创造条件使师生感受到5G技术的先进性。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与早期的移动网络一样,5G网络也是数字蜂窝网络。移动通信技术从以往的1G、2G、3G、4G 发展到现在的5G,每一代的移动通信速率几乎是上一代的1000倍。5G技术其特点总结为五个方面(见图1) :高速率、低延迟、移动性、低功耗和广覆盖。如,5G 的移动性让“泛在学习”成为可能。大量场馆甚至是偏远地区都会因地制宜地开设学习体验活动,便携式基站将会让极端环境地区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