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在唐朝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蹴鞠在唐朝的发展
姚建
0941021
作为璀璨夺目的众多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里耀眼的奇葩,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据史料《史记》和《战国策》记载,蹴鞠最早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齐国故都临淄城足
但他却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唐代是蹴鞠发展历史上的
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球之高,也从侧面反应了蹴鞠在民间的广为流传。
最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经济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蹴鞠自然也得到了技术上的改革。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壳内塞
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充气的球。改革后的蹴鞠,球体轻了,可以踢高,又无激烈的奔跑和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上自皇帝朝臣下至平民百姓,无论是朝廷宴乐还是民间消闲,到处可见蹴鞠的身影,甚至皇妃宫嫔、田姑村妇也经常以蹴鞠为乐。《唐摭言》中记载,唐文宗时有一位翰林承旨学士,名叫王源中,平日里闲暇的时候常常和弟兄们在家里玩蹴鞠。有一次正玩得热闹,圆鞠突然弹起来打到王源中的额头上,打出一块伤痕。正巧皇上传旨要召见他,王源中匆忙赶往宫中去见皇上。皇上看见王源中头上的伤,问他怎么弄的,王源中就把蹴鞠的事告诉皇上。文宗感慨道:“你们兄弟们能经常在一起玩蹴鞠,实在是和睦啊。”圆鞠能把王源中的额头打破,说明它还比较坚硬,外面的一层皮子熟得不好,或者接缝处缝制得比较粗糙,这样硬邦邦的东西猛然打到头上,也是够受的。杜甫在《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可以看出蹴鞠的普遍。唐代的许多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文宗都爱看蹴鞠比赛,唐僖宗更是亲自去蹴鞠场所上一展身手,而末代皇帝唐昭宗被朱温逼迫退位后,军队都跑光了,最后只剩下“鞠客”跟着他,可见感情之深。可以看出,唐代蹴鞠已经广泛流传于民间大众,并不局限于上流阶级社会。
在唐代,蹴鞠的踢法日益完善,形成了“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直接对抗是分成两队比赛,最类
似于目前的足球比赛。比赛中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像打仗一样,观赏性很强。间接对抗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有点像目前足球比赛中的点球。间接
对抗在唐代最为普及。而所谓“白打”,是不设球门,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一般用于女子蹴鞠比赛。由此可见,
唐代蹴鞠已经逐渐规范化,有了很清晰的比赛规则。一种玩
法是传统的双球门踢法。蹴鞠中球门的出现应该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具体的年代不可考。有了球门,也就有了相应的记分规则,使输赢量化,自然也增加了蹴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说,球门使蹴鞠从简单的游戏变成一种激烈的竞技运动。唐代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述当时人们玩蹴鞠的场面:“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以月圆。”这里描绘的情形颇类似于现代的足球。其中有带球长途奔袭,有拼抢断球,有盘带过人,也有大脚远射,场面相当火爆。从这一点上看,说蹴鞠是现代足球的起源,非常恰当。可惜,唐代以后的蹴鞠并没有沿着双球门的方向继续演化,到了宋代,双门逐渐消失。唐朝蹴鞠的第二种踢法是单门制。文献通考》中说: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否,岂非蹴鞠之变欤?这里说的便是单球门的蹴鞠踢法——两根高杆立在场中,高杆中间结着绳网,在距离地面六七米的高处,网中央开着一个圆洞,也就是所谓的球门。这种单球门的踢法一直
延续下去,到宋代时已经十分完备,宋时的许多文献中都有具体的描述。根据那些描述向前推测,大体也能明白唐朝时的玩法。游戏的双方人数相当,各由一个球头率领,隔网而站。比赛时,双方要通过网上的那个球门把球踢到对方那边去。当然在踢起之前,同伴之间必须有配合和转换,这中间也有一定的规则,不能乱踢一气,而最后踢向球门的那个动作要由球头来完成。这也是最重要的一脚,就好比今天在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这一脚既要踢得高,更要踢得准,让球从高处的球门中通过。所以,比起现代一些隔网竞技的运动,像排球、藤球等等,单球门的蹴鞠难度要大许多。因为职责重要,球头自然成了队中的灵魂人物,就像今天运动场上的球星一样。球门放置在球场中央,双方隔网相对,没有了直接的身体对抗,比拼的是各自的技巧和同伴之间的协同能力。和前面的双球门玩法相比,趣味性增加了,激烈性、对抗性却大大降低。循此演化下去,到了宋代,在具体踢法中又添加了许多技巧,看着令人眼花缭乱,激烈的蹴鞠竞赛越来越像是一种讨巧的杂耍儿。第三种踢法没有球门,只是三两个人凑到一起互相比赛各自的脚法,类似于现在的踢毽子,花样繁多。长安街头那个三鬟少女玩的大概就是这一路的蹴鞠。王建的一首《宫词》也因此常常被人提到,并把它与宫廷里的蹴鞠游戏联系到了一起。“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总的看来,蹴鞠在唐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从制作水平还是规则,乃至流行面。也为后来宋代蹴鞠的又一个发展高峰打下了结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