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论文
题目: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学号 201341279035 姓 名 渠海燕 学习形式 成人夜校 指导教师 金波
专业 会计专科 论文成绩
完成时间: 2013 年 05 月 16 日
论文编号____________
目录
论文摘要 (5)
第一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特点 (6)
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8)
第三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9)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本文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并对比分析了二战前后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的异同与原因。
本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特点。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第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关键词:相对过剩私有制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就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①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
的矛盾。
②这一基本矛盾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一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特点
首先要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就要先了解经济危机的定义,所谓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他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那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有效需求来说是过剩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生产周期的结束,又是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开始。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
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的巨大动荡和起伏中艰难地颠簸行进。
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为例,它波及范围特别广,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持续时间从1929年到1933年,达四年之久。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各国工业生产,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比1929年下降39%。其中机床制造下降了80%,生铁下降了79.4%,炼钢下降了75.8%,汽车下降了74.6%,采煤下降了40.9%。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急剧缩减。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比1929年缩小了三分之二,回到了1919年的水平。危机使各国大批工人失业,有的国家工人失业率达50%,资本主义各国的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危机期间,各国先后爆发金融危机,大批银行倒闭。在美国,1929—1933年共有10500家银行破产,占全国银行的49%。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产生了若干新的现象和特点,危机的周期和程度有了很大变化,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繁荣”的迹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发生的次数多少不等,参差不齐,形成了同期性危机和非同期性危机交错发生的局面。经济
周期有缩短趋势,形态上而言危机的冲击力减弱,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大为减轻。以至于一部分西方研究者将经济危机改称为经济周期。非同期性经济危机比战前较为频繁,而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来看,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则有所延长。
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个别企业内部的生产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资本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尽力改进生产技术和完善劳动组织及经营管理。但是,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个别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个别资本家
自己决定,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即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来加剧社会生产中的这种无政府状态的主要工具正是无政府状态的直接对立物:每一个别生产企业中的社会化生产所具有的日益加强的组织性。”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破坏。当这种比例失调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引起大量商品过剩时,就会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受剩余价值绝对规律和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因而要求市场也相应扩大。
但是,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使广大劳动者陷入失业和半失业的贫困状态中。与社会生产扩大的趋势相比,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萎缩,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严重对立。当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上的大量商品就找不到销路,就会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
第三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1、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