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的发生与危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瓜黑星病的发生与危害

【摘要】本文对设施蔬菜黑星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对灰霉病的发生防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黑星病发生危害研究进展

黄瓜黑星病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是种世界性、检疫性病害,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东南亚一带[1]。在我同,自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河南的葫芦、黄瓜上发现该病以后[2],80年代开始该病在东北省的保护地黄瓜上普遍发生,成为保护地黄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3,4],轻者叶片上的病斑和瓜条病疤累累,一般造成产量损失 15~20%,重者可造成幼苗死顶或植株枯死,结瓜少而小或畸形,失去经济价值[5]。该病现已蔓延全同,严重影响了我国黄瓜和其他葫芦科蔬菜的生产,该病除种子带菌传播外,如果在发病区进行田问操作,也可通过衣物、工具及风、雨、露水等传播,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质量,可使其完全丧失食用价值[6]。

该病害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靠风雨、气流、农事操作传播。种子可以带菌。冷凉多雨,容易发病。一般在定植后到结瓜期发病最多,大棚最低温度低于10℃,相对湿度高于90%时容易发生。王育水等人报道黄瓜黑星病菌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为 15~25 ℃,最适温度为20℃,适宜p h值为 5.0~6.5,最适 p h值为 6;在散射光下培养有利于茵丝生长和产孢:培养基碳源中,以葡萄糖和蔗糖最有利于病菌菌丝生长,以葡萄糖

为碳源产孢最多:培养基氮源中,酵母提取物、硝酸钠、牛肉膏最有利于病菌茵丝生长和产孢[7,8]。

黄瓜黑星病在黄瓜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病,危害部位有叶片、茎、卷须、瓜条及生长点等,以植株幼嫩部分如嫩叶、嫩茎和幼果受害最重,而老叶和老瓜对病菌不敏感。幼苗染病,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子叶腐烂,严重时幼苗整株腐烂。稍大幼苗刚露出的真叶烂掉,形成双头苗、多头苗。侵染嫩叶时,起初在叶面呈现近圆形褪绿小斑点,进而扩大为2~5毫米淡黄色病斑,边缘呈星纹状,干枯后呈黄白色,后期形成边缘有黄晕的星星状孔洞。嫩茎染病,初为水渍状暗绿色菱形形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病斑长出灰黑色霉层。生长点染病时,心叶枯萎,形成秃桩。卷须染病则变褐腐烂。幼瓜和成瓜均可发病。起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溢出透明的黄褐色胶状物(俗称“冒油”),凝结成块。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凹陷,胶状物增多,堆积在病斑附近,最后脱落。

目前,我国对黄瓜黑星病主要以常规的传统防治如,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株上留种,种子处理,轮作等途径外,化学农药主要以发病初期用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2000倍液、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43%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等喷施,特别注意喷幼嫩部分,每隔7~10天喷1次,交替选用农药,连续防治2~3次。

但各种化学农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世

界范围内人们对环境和食物安全的日益重视,生物农药的研发工作也得以加强。有报道称最有前途的生物农药是来源于楝科、芸香科、卫茅科、唇形科以及番茄属的植物活性物质。一些被子植物的抗真菌精油 ( 如香茅草精油)显示出潜在的控制真菌的生物活性,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且对植物没有任何毒性作用。金红等人研究了以银杏叶、黄芩、白藓、苦楝、茵陈、鸡血藤、地肤子和苦参 8 种植物组织的水或石油醚浸提液为材料,研究其对病原菌的菌丝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初步探索不同植物组织浸出物对黄瓜黑星病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组织的浸提液对黄瓜黑星病病菌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筛选出的用量为 0.8 m l的银杏叶石油醚浸提液能够完全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用量为0.3ml 的银杏叶石油醚浸提液对病原菌孢子的萌发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9]。

采用无公害、无毒、安全、易降解、无残留、绿色环保的生物农药来取代化学农药,已逐步成为全球共识,目前,有关学者对开展植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探索和试验很有意义,通过增加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应用,符合“十二五”规划中对化学农药减量施用的要求,如植物源农药有如下突出的优点:由于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为天然物质,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施用后在自然界有其顺畅的降解途径,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小;由于植物杀虫剂杀虫成分较多、作用方式独特,使害虫较难产生抗药性;它们一般具有选择性强,对人、畜及天敌毒性低,开发和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宝聚,周长力,赵奎华,等. 黄瓜黑星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9,29 (4):349-353.

[2]李明远,易齐.黄瓜黑星病在我同的流行现状[j]长江蔬菜,1989 (3 ):28-29.

[3]袁美丽,杨玉范,陈秀艳,等.黄瓜黑星病侵染和发病规律及其生态防治的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1991,18 (3 ):273 - 278.

[4]王传英,隋广义,赵九吕,等.黄瓜黑星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3,85 (1):40 - 41.

[5]许勇,周强.黄瓜黑星病研究[j].中国蔬菜,1994(6) :54-57.

[6]李晓红.黄瓜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北方园艺,2006

(6) :l56.

[7]王育水,刘永英,许会才,等. 环境因素对黄瓜黑星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 (4):160-162,167

[8]王育水,王玉,许会才,等.黄瓜黑星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08,48(1):62-64.

[9] 金红,刘烨潼,李淑菊,等. 不同植物组织浸出物对黄瓜黑星病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08,15(4):27-28.

作者简介:刘伟中,男,助理研究员,从事植保新技术与研发工作。”﹡”为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