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课时1 森林匮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1 森林匮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树立地理环境整体观。3.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概念: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突出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二、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1)森林覆盖率低。

(2)人均拥有量少。

(3)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西南、东北、东南多,西北、华北较少。

(4)林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5)社会、经济、环境对森林多种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

(1)草原面积广大,居世界第二位。

(2)草场退化严重,生产力不断下降。

三、水土流失

1.我国的水土流失

(1)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

(2)类型:水蚀、风蚀。

2.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3.危害

(1)直接后果: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2)长期危害: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植被破坏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探究点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图中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人口剧增,所需耕地面积扩大,天然林遭破坏。

2.我国现有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3.大面积天然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等

4.图中A处荒漠化与清代的什么政策有关?

答案“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移民守边,开放蒙禁”。

植被破坏的表现及危害

2017年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主题是“气候、人类、社会”。据此回答1~2题。1.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不包括( )

A.吸收二氧化碳等气体B.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C.增加用材林D.为物种提供栖息地

2.大面积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

①大气中CO2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1.C 2.D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增加用材林不属于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第2题,根据森林的生态作用可进行判断。

探究点二水土流失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的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答案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最严重的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

2.简述图示A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及产生的危害。

答案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大型工程建设不当等。

危害:土壤流失,耕地减少,肥力下降,河床淤积,水旱灾害频发。

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具体成因、危害如下表所示:

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地面坡度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等

人为原因

对植被的破坏,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开发

陡坡地、过度垦殖、轮耕等;露天开矿等

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甚至表层土壤流失殆尽,破坏土地资源;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环境质量变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下图为“长江流域不同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最快

B.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小

C.20世纪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是50年代的3倍

D.水土流失现象有所控制

4.水土流失现象对河流中下游地区造成的影响有( )

A.台风灾害频发

B.河道更加畅通

C.河道通航能力下降

D.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降低

答案 3.D 4.C

解析第3题,图示反映了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继续扩大,但速度减慢,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的速度减慢,说明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20世纪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大约是50年代的1.5倍。第4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中下游地区河道淤塞,通航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发生概率提高。水土流失与台风灾害无关。

我国每年造林约8 000万至9 000万亩,而每年自产木材要消耗约3 000万亩森林,非法采伐、林地流失、火灾、病虫害等都使森林减少。许多地方出现“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下表为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单位:年)。据此完成1~2题。

营造方式

400 mm年降水量以上地区

400 mm年降水量以下地区南方北方

乔木灌木乔木灌木乔木灌木

封山育林5~8 3~6 5~10 4~6 8~15 5~8 飞机播种造林5~7 4~7 5~8 5~7 7~10 5~7

人工造林

直播3~8 2~6 4~8 3~6 4~10 4~8 植苗、分殖2~5 2~4 2~6 2~5 3~8 3~6

1.对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述合理的是( )

①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

②成林年限长短与热量关系不大

③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较长

④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我国是世界上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改变“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的措施不可取的是( )

A.要认真养护林地并提高养护技术

B.建设“森林城市”,严禁大搞“大树进城”“一夜成林”

C.抓好良种苗木,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坚持乔木优先

D.自然条件适宜的区域可以加大封山育林以恢复植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