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功不傲 知足常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功不傲知足常乐

作者:杨善清

来源:《老友》2005年第07期

2005年清明节前夕,我受友人之约,拜访了原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康干生同志。他住在长沙市内一所宽敞明亮的别墅里,颐养天年。当我说明来意后,这位身穿灰色干部服的90多岁的红军老战士,一五一十地谈到他的不平凡经历。

南征北战闯四方

眼前的这位老首长个子高大,精神焕发,目光明亮,待人热情,平易近人。他说起话来,思路清晰,声音响亮。我从他的谈吐中得知,他是江西省永新县象形乡竹溪村人,1913年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岁丧父,上有哥姐,由母养大。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革命浪潮影响下,他于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3月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1月由共产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康干生先后任红6军团排长、连长,参加过湘赣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和湘鄂西龙家寨、陈家河、桃子溪及长征中的甘溪、宣威、罗家堡等战斗,出生入死,奋勇杀敌。在罗家堡战斗中,他任连长,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北上,他们在万分危急情况下,靠智靠勇,以少胜多,顶住敌人的猛烈火力,开避了一条通道。在甘肃山区行军中,有一次他一脚踩空了,掉入悬崖,苏醒后爬起来又继续跟上大队伍向前进发。

抗日战争中,他分别在八路军第120师任营长、支队长、团参谋长,冀中军区第6支队参谋长,第120师司令部通信科长,先后参加过晋西北地区多次反扫荡战斗和1940年的百团大战。1945年11月,他奉命到达吉林,参与组建东北军区24旅。在解放战争中,他参加过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在解放桦甸、吉林等战斗中屡建战功,1948年参加了中外闻名的辽沈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康干生前后担任江西省上饶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42军126师师长,广州市公安总队总队长,湖南省衡阳军分区司令员,1965年11月调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后任顾问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及二级红星勋章。1983年,他在正军职岗位上离职休养。几十年来,多少激情,多少英勇,他经历多少悲欢离合,又有多少喜怒哀乐,真是“南征北战闯四方,一颗红心交给党,笑谈当年英雄事,革命奉献永不忘”。

“活到老,学到老”

屋外春光明媚,我们谈兴正浓,康干生同志的夫人李玉芳买菜回来了,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就忙于端茶倒水,笑脸相迎。这时,换了一个话题,我请老首长谈谈对人生的感悟。他经过片刻思考,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从小家境贫寒,没有钱读书,17岁到了红军部队,康干生总是拜能者为师,一有空隙时间就学习识字、写字,日积月累,由少到多。他说我们不能成为没有文化的军队,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就鼓励工农干部加强学习,提高文化水平。识字多些,自己的眼睛就亮一些,打起仗来也就主动一些。1936年,康干生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受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革命学风熏陶,增强了作战本领,后来他带兵打仗,得心应手。

1952年10月,上级安排康干生去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三班学习。当时,全国解放不久,百废待兴,祖国建设多么需要有文化的干部,他把在战场上拼命的劲头用在课堂上,刻苦攻书,不怕艰难,认真听讲记笔记,下课后就抓紧时间做好作业,从不懈怠。至今,他还保留了当年在南京学习的笔记本。他由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军事学院发给他奖状,毕业后升任42军126师师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好学成了康干生的良好习惯。以后,他不论在野战部队还是在地方部队,不管在军分区还是在省军区,依然不忘看书读报,处处留心学知识,在节假日也不忘学习。

离休后,康干生还把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多年来,他坚持订阅当地报纸,还有《参考消息》、《中国老年报》,以及《家庭》、《知音》等杂志。到了年终,他把喜爱的杂志一本不少地整理存档。据他的老伴介绍,以前,康干生最爱听收音机,每天都要听新闻时事节目和军事报道,他从东北南下时就带着一台收音机一直不离身。现在耳朵听力下降,他才不再听收音机了,但是这架老收音机至今还保存着。

爱书藏书也是康干生的爱好。打开他家的书柜,古今中外的书还不少:有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有中外名著,也有军事类书籍,还有生活类的杂志,摆放得整整齐齐。除了书籍以外,他还保存着一些珍贵的文物资料,如延安抗大的毕业证书和上世纪的毛主席像章,以及他自己所获得的荣誉勋章,再有抗战时期的马袋等。他的每件纪念品几乎都有一段故事。他说,比如马袋在战场上就很重要,好似今天的挎包和书包。当年没有书包,书报文件都放在马袋里,人到哪里就将马袋带到那里。参加红军长征的一些老首长,他们的书籍也是用马袋驮着过雪山草地的。

晚年生活乐融融

阳光从窗外射进客厅,康老心情开朗。当谈到晚年的幸福生活时,他异常兴奋。他说,他对家庭很满意,边说边向坐在旁边的妻子——李玉芳示意。

李玉芳是山东蓬莱人,今年81岁,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他俩在吉林战地相识,当时李玉芳在部队做后勤工作,1955年复员随军当家属。他俩一共有6个子女,3男3女,都当过兵,都入了党,连3个儿媳妇也是共产党员,也当过兵。就是他们的第三代也参军了,现在他们有的还在部队,有的已转业。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军人家庭。这个家庭儿孙满堂,文明礼貌,和和气气。在长沙的子女,每逢节假日常回家看看,谈谈各自工作情况,和老人拉拉家常事,一起进餐,问寒问暖,彼此和谐相处,亲密无间。

亲不亲,故乡人。康干生对家乡的亲人充满着眷恋之情,逢年过节,常给亲属寄钱,家乡有人来长沙探亲,康干生一家人都热情接待,临行时还要为客人买好车票送上车。每当家乡亲人谈到故乡变化时,康干生总是欢欣鼓舞。他对家乡的这片红色土地充满着无限的希望。

康干生离休后的晚年生活很有规律。他每天清早起床,先在室内做做保健操,后到院内散步;早餐后用频谱仪烤烤脚,有益健康,然后戴上老花眼镜看书读报;下午时间也安排得比较科学,有动有静,天气好时还与院内老同志一起交谈,有时与子女谈心。他对子女要求严格,教育他们要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有特权思想,要密切联系群众。他对人处事心态平和,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向组织伸手,注意保持革命晚节。他说,回想当年的战友,有的已牺牲了生命,他们得到了什么呢?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革命胜利,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们把一切都献给了党。他觉得自己是幸存者,要知足常乐,我们党正确领导取得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才有今天的幸福。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举一动都要为党争光,千万不能给党组织添麻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