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测量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山测量技术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矿山测量是矿山企业生产建设的一项基础技术工作。
是正确指导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矿山生产技术现代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任务是及时进行生产测量和施工测设;执行生产监督,实现正规采掘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第2条矿山测量技术工作的主要内容:
1.建立或利用矿区测量控制网;
2.测绘或补测矿区地形图;
3.进行地上、地下各种工程的施工测设;
4.填绘反映生产现状的各种采掘(剥)工程图和专用图;
5.验收采掘(剥)充填工程量和生产量;
第3条规范中的各种精度指标与要求,是根据黄金矿山生产建设工作的需要,考虑经济合理的原则及技术现状而确定的。
第4条测量成果的精度评定以中误差为标准,当观测误差与观测值本身大小有关时,应同时应用相对误差来评定观测结果的质量。
允许误差(限差)一般采用中误差的二倍值。
第5条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应有检核。
凡提交使用
的一切测绘资料和成果,必须经过检查和负责人签字。
第6条加强测绘仪器,工具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查、校正和维修。
进行重要测绘工作前,还应按规定检核。
第7条矿山测绘资料是正确进行采掘工作的重要依据,是矿山建设和生产管理的重要技术资料,必须长期妥善保存。
第8条开展矿山测量研究,改革测绘方法与仪器,工具。
积极推广测量先进经验和新技术。
第9条要注意总结测量经验,积累资料,求出矿山各种测绘误差的基本参数,满足生产需要。
第10条矿山测量工作对考核矿山企业的工程质量、生产量及保证安全生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测量人员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严格执行规范,确保工程质量,充分发挥测量工作在矿山生产中的作用。
第11条矿区控制网测量、矿区地形测量可参照国家测绘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矿区近井网控制测量
第一节基本要求
第12条矿区在地质勘探时期所建立的矿区平面基本控制网点。
在矿区基本建设和生产时,应对其测量的保有情况
和原始数据及精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检查,在满足规范要求时原则上不需重新布网。
第13条近井网可在原矿区三四等网的基础上,用插网(锁)、插点或精密导线的形式布设。
在矿井基建和生产阶段,如果利用原控制网成果精度不足,或不便于进行采矿工程测量时,则需要重建矿区近井控制网,也叫专用工程控制网。
第14条近井网系统和起算数据,要和矿区原控制网(国家系统)相一致,原控制网起算数据精度不足时,基线和起始边可重新测量。
第15条近井网控制点要结合选用原控制网点,以便新旧两套成果校核,当新旧成果相差不大时,即不直接影响到1:500~ 1:5000大比例尺成图时,则对原控制网成果不存在改算问题,可分级使用。
第二节近井网的精度要求
第16条近井点的点位最低精度要求,由于两井间进行巷道贯通在假定X轴方向(即水平重要方向)的允许偏差m x,允许按一般规定为0.5米算,则其中误差m x为0.25米(允许误差采用中误差的两倍)。
在利用两个近井点进行贯通测量时,一般要求两近井点相对的点位中误差引起贯通在假定x轴方向的偏差中误差应不大于±m x/3=±0.08,故对中小矿井只需建立一个近井点时,在保证矿井最弱点的点位
误差不超过±0.5米时,可适当放宽近井点对高级点的点位中误差至±0.1~0.15米。
第17条近井点后视边坐标方位角的最低精度m a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m a=23″3/S
S--为两近井点间的距离,以公里为单位。
当两近井点间距离分别为1、2、3公里时则ma分别为±2 3″·3、±11"·6、±7″·8
第18条近井点高程测量的最低精度,由于两井口间进行巷道贯通,在z轴方向(即高程)的允许偏差m z允=±0.2米,则其中误差m z=±0.1米,故一般要求两井口水准基点相对的高程中误差引起贯点k在z轴方向的偏差中误差应不超过±m z/3=±0.03米,所以近井点的高程可按四等水准测最精度要求。
第三节近并网的平面控制测量
第19条当多井口矿井相邻近井点问的距离大于2公里时,一般应以原矿区的四等网为基础,按四等网的精度要求进行观测,当多井口矿井相邻近井点间的距离小于2公里,或一个矿井只需建立一个近井点时可以矿区四等网边作为近井网的起算边,近井网可按5″小三角的的要求进行观测。
第20条近井网中的三角形应近似等边,三角形的锐角应不小于30°
笫21条为了较合理地选择布网方案,确保测量成果
达到预期的精度,在多井口矿井近井网布设之前,应对近井网进行一次精度估算,精度估算的内容主要有:
l.两相邻近井点构成近井网中的一条边时,应估算该边的边长中误差。
2.两相邻近井点不直接相连接时,应估算两相邻近井点相对的点位中误差和两近井点后视边相对的坐标方位角中误差。
3.估算网中最弱一个点的点位中误差和该近井点后视边坐标方位角的中误差。
第22条近井网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规格与精度要求,见表1:
近井网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规范与精度要求表1
第23条近井网点要埋设在通视良好,观测视线距地面障碍物1米以上,不受开采影响的地点,便于观测和长期
保存
第24条每个井口附近应设置一个近井点,近井点至定
向连接点的连测导线应不超过三个,水准点可用近井点代替。
第25条多井口矿井的近井点布设,应尽可能使各近井点位于同一个三角网或导线网中,并使相邻井口的近井点构成三角网中的一条边,或力求间隔的边数最少。
第26条近井网点的埋设深度,在无冻土地区应不小于0.6米,在冻土地区盘石顶面应埋在冻结线以下0.5米。
第27条5″或1 0″近井网可用相应精度的导线网代替。
第28条导线应尽量布设成直伸形,相邻边长不宜相差太大,附合长度超过规定时,可布设成结点网形,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间的长度,不应大于规定的附合长度的0.7倍。
用作首级控制的导线宜布设环形网。
第29条角度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检查和调整,使仪器达到相应等级精度。
第30条观测水平角时仪器中心与照准的觇标中心都必须在标石中心的铅垂线上,对四等以下小三角观测,觇标最好使用花杆或测钎铅垂立在测点标石中心线上,误差不得大于5毫米。
第31条水平角观测应在大气稳定与成像清晰的时间内进行,观测过程中,仪器应避免强烈的阳光直接照射。
气泡位置偏离水准管中心,J2型仪器不得超过一格,方向数超过三个时,要采用全圆观测方法测角,一个测站多于7个方向,应按等级进行分组观测,进行低等点的观测时,应联测一个高等点的方向,分组观测共同方向两组观测角值之差,应不超过本等级的测角中误差的两倍。
各测回间的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应变的第一个角度r,r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J2—r=180/n+10′J6—r=180/n
n--为测回数,
水平角按方向法观测,各项限差见表2:
水平角观测限差表2
第32条当水水平角观测误差达不到上表2要求时,应在原度盘位置按下列规定进行重测。
2c值变动,本测回互
差超限时,应从零方向起重测超限的方向,超限的方向数大于本测回方向数的1/3时,则该测回所有方向全部重测。
第33条近井网的计算,应按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条件观测平差或间接观测平差,四等基线网应单独按方向进行平差,5"以下小三角控制网可采用简化方法平差。
平差后,应计算测角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
基线(或起始边)应计算全长相对中误差。
第34条内业计算数字,数表取位按表3中的规定
内业计算数字、数表取位的规定表3
第35条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平差时,对数据和输入的纸带,要进行仔细核对,计算结束后,应对打印成果进行校核。
第四节近并网高程控制测量
第36条近井网点的高程控制应从原矿区四等水准基点上,用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进行联测,水准网可布设环形网,加密时可布设为附合路线或结点网,结点网或结点高级点间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相应等级附合路线长的0.7倍。
第37条水准点应选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
用方便的地点。
露天采场附近,井口附近及矿山主要工业设施附近应设有四等水准点。
四等水准点应埋设永久性标石,也可利用固定地物和近井网控制点代替,埋设后应填绘水准点之记。
第38条各级水准路线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4:
水准路线的主要技术要求表4
注:1、水准支线不应大于相应等级附合路线的1/4。
2、计算往返差时,L为相邻水准点间的路线长度,计算环线或附和路线闭合差时,L为环线或附和路线的长度。
以公里为单位。
3、n,为测站数。
第39条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之前要对使用的水准仪和标尺进行检查和校正。
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在铅垂面上的投影角,S3型不得超过20"。
标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普通双面水准尺不应大于0.5毫米。
第40条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与国家规范一致,等外水准测量可参见表5:
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表5
第41条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重测后选用两次合格的结果。
如,重测结果与原值测得结果分
别比较,其较差均不超限时,则由三次结果取平均数。
第42条水准测量内业:
(1)按下式计算每公里水准测最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
差M△和全中误差Mw。
M△=±√(1/4n(△△/R)),Mw=△√(1/N(WW/F))式中:△一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以毫米计;
R-一测段长,以公里计;
n-一测段数;
W_一水准环闭合差;
F一一水准环线周长,以公里计;‘
N一一水准环数。
(2)高差计算中须加入水准标尺1米平均长度的改正。
(3)平差计算可采用等权代替法,趋近法,结点或多边形法,平差后按下式计算每公里测最中误差。
(4)m=±√((PVV)n-t)
式中:P---水准路线的权;
v--改正数,以毫米计;
n- -水准路线数;
t--结点数。
第43条最后高程成果取至毫米,等外可取至厘米。
第44条用三角高程测量近井网点上的高程,一律用I 级三角高程测量(即起迄于四等水准联测的高程点上),沿
近井网点布设。
第45条垂直角观测不应与水平角同时观测,而应在水平角观测结束后进行,凡组成三角高程路线的各边,均应对向观测,仪器高和照准觇标高,用钢尺量取,读至0.5厘米。
第46条I级三角高程垂直角观测的技术要求见表6
I级三角高程垂直角观测的技术要求表6
第47条对向观测的高差较差,I级三角高程应不大于±0.1S(米),Ⅱ级不应大于±0.4S(米)。
闭合差I级不应大于±0.05 米,Ⅱ级不应大于±0.2 米。
S为边长以公里为单位。
第48条三角高程内业计算取位:垂直角I级取至1″,
Ⅱ级取至0.1′,或10″,用六位函数计算,最后高程均取至厘米。
第三章建井测量
第一节基本要求
第49条建井工程施测之前,测量人员应熟悉有关设计图纸和施工有关测量控制资料,以及控制点实际点位及完好情况等。
验算校核设计中有关测量方面的数据资料,当发现设计资料中有疑问时,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解决。
第50条标定工作应独立进行两次,两次之差符合精度要求时,取其平均值为最后标定结果。
标定的点、线应在现场向施工负责人员交待清楚,重要工程的点、线应同时提交书面资料。
第51条施工测设的测量计算数据应由两人对算,如一人计算时必须进行两次以上;施测的计算资料应详细整理妥善保存。
第52条各种建井的测设数据应通过实测和计算获得。
尽最避免用图解法获得测设数据。
第53条测量部门应及时准确地,依据计算好的数据,把建井工程设计位置标定到施工现场,并测量标定点的实际坐标,作为对标定放样的检查。
各项标定和检查测量的原始记录,应记入手簿,并绘制草图,及时整理妥善保存。
第54条测量部门应及时向施工部门交待测量放样情况,及施工测量检查情况,必要时应发书面通知,并保留存根。
第55条在进行放样标定之前,应检查校正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及尺具,检查测量基点的牢固情况,并做记录。
第56条井建工程竣工后按国家现行井巷工程验收标准进行测量验收,并提交工程质量检查测量成果和竣工图。
第57条井口及工业场地应在矿区四等网的基础上布设5″小三角作平面控制;高程控制可按四等水准要求施测。
小矿区可布设10″小三角或高级导线作为平面控制,高程控制可按等外水准的要求进行测量。
第58条井口及工业场地的控制点,根据总平面图的布置,选择既使用方便,又宜永久保存的地方埋设坚实可靠的永久标志。
第四章井下控制测量
第一节基本要求
第59条井下用经纬仪导线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时,根据成巷条件的不同,可以敷设成支导线和闭合导线的形式。
有条件的应尽量使其附合和闭合,支导线要往返或同向两次(左右角)测量。
第60条井下经纬仪导线,根据其施测精度的不同分
成三种等级,主要技术指标见表7。
井下经纬仪导线主要技术要求表7
第61条井下永久导线点,可在巷道璇顶和岩石稳固的主要巷道顶板中打眼,用水泥灌注铜棒制成的测点,临时点可用钩形钉钉在棚梁,打入顶板岩石木桩上,或用水泥混合水玻璃在稳固顶板沾点固定钩形钉均可。
第62条导线点点位的选定,要通视良好,点间距离要大致相等,减少和避免过短的边;顶板牢固工作安全;便于测角、量距和立尺。
第63条同一地区点号要统一编排,不许重复。
要清晰的标记在点的附近。
第64条井下高程控制点可用经纬仪导线点,但不另编号。
井下高程控制,在主要水平运输巷道中,应用水准测量,在其他巷道中可根据情况采用水准和三角高程测量。
水准测量使用精度不低于S1 0 级的水准仪进行。
第二节井下平面控制测量
第65条井下经纬仪导线水平角应按表8有关规定进行观测,在倾角大于30°的斜井观测水平角时,表8各项限差可增大0.5倍。
第66条在倾角大于15°或一边平另一半倾斜大于15°以上的水平角观测时,要注意竖轴倾斜的影响。
观测观测中水准气泡偏离里不得超过一格,否则应重新整平与观测。
第67条导线的短边要特别注意仪器和砚标的精确对中,观测前要对锤球和仪器对点标记进行检查和校正。
10″井下经纬仪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表8
级导线遇有20米以下短板和20″级导线遇有15米以下短边时,必须保证对中偏差在0.4毫米以内。
第68条10″、20″级导线边长的丈量,必须用比长鉴定过的钢尺进行。
第69条导线边长应必须往返丈量。
丈量结果加入各种改正数后的边长较差:10″级导线应小于边长的1/4000;20″级导线应小于边长的1/2000;40″级导线应小于边长的1/1000。
第70条10″级导线边长丈量时的几项测定限差要求:
1、拉力误差应小于1.5公斤;
2、实测温度误差应小于2℃;
3、中点定线误差应小于5厘米。
4、每尺段间高差误差应小于5厘米;
20″级导线量边时边的方向和高低差可参照3、4两项要求。
第71条延测经纬仪导线之前,应对上次所测最后一个水平角和最后一条边进行检查校核。
其两次不符值不应超过表9的规定。
导线等级较差表表9
如不符上述要求时,应继续向后作检查,直至符合时,方可由此点向前延长导线。
第72条10" 级经纬仪导线的边长应进行温度、尺长、垂曲、(悬空鉴定钢卷尺可不参与改正)倾斜的改正。
20″级导线的边长加尺长和倾斜改正。
加入改正数后,往返丈量之较差符合第69条之规定时。
取其平均值为丈量结果。
第73条导线的均坐标方位角闭合差不超过表10的规定时,角度不符值按与其相反的符号平均分配于各角。
经纬仪导线允许闭合差表10
注:n —闭(附)合导的总站数。
n1、n2 —分别为支导线第一次、第二次测量的站数。
第74条导线的相对闭合差不超过表7规定时,坐标闭合差按与坐标增量或与边长成比例的原则并以相反的号分配于各坐标增量中。
首级导线当构成多个互相联系的导线环时,可根据需要进行整体的多边形或结点平差。
第75条内业计算位数的取舍:
边长丈量平均值与改正数取至0.1毫米,改正后取至毫米。
角度观测平均值、方位角、象限角取至秒。
坐标增量取至毫米。
第三节井下高程控制测量
第76条井下水准测量分两级,Ⅰ级作为井下高程首级控制,由各中段水准基点开始,沿主要运输平巷向井田边界敷设;Ⅱ级作为I级的加密控制,或井田范围较小时的井下高程首级控制。
第77条井下Ⅰ级水准测量,应在每组水准点间往返各一次;Ⅱ级水准附合在Ⅰ级水准点上时,可只进行单程观测,支线水准应往返观测。
高程允许闭合差应满足:
Ⅰ级≤15毫米
Ⅱ级≤30毫米
n为测站数(复测支导线为往返测量站数之和)。
第78条水准测量时应将仪器设置在两转点中间,水准
仪距水准尺的距离不应超过50米。
每站以不同仪器高进行观测,水准尺读至毫米,其高差较差: Ⅰ级应不超过3毫米,Ⅱ级应不超过5毫米。
第79条倾斜巷道,一般采用三角高程测量作为高程控制,与经纬仪导线测量同时进行。
分两级: Ⅰ级主要用于斜井应往返测量. Ⅱ级用于次要巷道和采场测量等,可单程测量。
第80条井下三角高程测量的垂直角观测,相邻两点间往返测高差及三角高程闭合差应符合表11规定:
井下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11
注:L-导线边水平长度,以米为单位;
n一测站数(复测支导线为往返测量站数之和)。
仪器和视准高用钢卷尺量取,读至毫米。
Ⅰ级三角高程观测前后各量一次,两次较差应小于4毫米,取其平均值为丈量结果。
第81条高程闭合差或往返较差符合第77条和第80条规定时,水准测量按与测站数成比例的原则以相反符号分配于各测段,三角高程按与导线边成比例的原则以相反符号进行分配,水准支线和复测支导线则取往返测量的平均为最后值。
高差及高程计算取位至毫米。
第五章井下采掘工程测量
第一节基本要求
第82条井下采掘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工程设计和计划进行施工放样,监督其执行情况;定期验收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作量和填绘更映工程现状的平、纵、剖面
图。
第83条采掘工程施工测量,必须根据已批准的设计和计划进行。
施测前,首先应熟悉图纸,了解施工有关规定,在三至四天内给点施工。
第84条大型贯通工程和特殊要求的工程,必须进行工程贯通工程测量误差预计和施测方案的选择。
一般贯通工程,根据工程性质和要求,必须进行误差估算。
以前已经做过预计的贯通测量,经过巷道贯通后证明所采用的测量方法和仪器是合理的,则以后如有遇到其相类似的贯通测量时,也可不进行误差预计,而直接采用与以前相同的贯通测量设计的施测方案。
第二节井巷施工定线测量
第85条根据设计和测量资料解算定线数据,要从起点至终点逐一进行。
解算内容包括:求各点纵横坐标增量与坐标、方位角、边长、指向角等。
不允许解算一点标定一点。
定线数据必须经一人计算,另一人核对后方可到现场标定。
第86条天井、平巷、溜井等开口位置的标定,可根据开口的两侧的测点进行方向、距离和标高的检查。
采用自喷漆标出开口位置。
当掘进3--6米后,再重新标定中腰线。
所有掘进巷道的方向,位置均应由测量人员标定于实地。
第87条主要巷道的中腰线应用经纬仪和水准仪标定,也可使用激光指向仪给向。
次要巷道,在无磁性影响的
矿区,可用罗盘仪和半圆仪进行。
同一矿区,腰线距巷道底板,轨面的高度要统一。
一般要求轨面距腰线的高度为一米。
第88条巷道中腰线点(或边线点)每三个(对)为一组,点间距离不应小于1.0米。
重要巷道每掘进10~15米标定一次腰线,次要巷道可用自喷漆划点,中线每30~35米标定一次,给一组点.延设前对所使用的中、腰线点应进行检查。
每掘进100~150米应施测一次经纬仪导线的高程,检查和调整中腰线位置,同时绘出平面图。
对一般工程应每月进行填绘一次。
第89条曲线巷道的标定可采用“切线法”或“弦线法”,
折线段弦长规定如下:
主要运输巷道折线弦长3-5米;
次要运输巷道折线弦长4-6米。
在施工不易掌握的线段,可根据工程需要绘出1/20--1 /100分段大样图,按不同距离图解出两帮支距的宽度注于图上,交施工单位掌握。
第90条斜井与急倾斜巷道,腰线的标志可采用伪倾角法加高差改正法、近帮法、测斜仪法及中心线点同时作腰线点法等。
第91条采用吊罐法开凿时,应准确地标定出钻孔的开口位置,方向和倾角。
有条件时,,在钻进过程中每5 --10
米检查一次方向和倾角。
,
第92条使用激光描向仪给向时,应将仪器设在安全可靠的地点,并加上保护罩或挡板。
仪器至工作面的距离一般应不小于30~50米,中线与腰线共用一条光束。
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安置在正中线上。
腰线高度不宜过低,一般在1.5~2米左右较好,每次使用前要用事先由经纬仪标定的中线点(不少于三个)对光束进行核对。
中线点间距离不应小于4~5米。
第93条在进行检查测量中,如发现巷道规格,方向、坡度与设计不符时,测量人员应及时将这种情况口头或书面通知掘进人员加以改正。
第三节井巷、硐室及采场测图
第94条施测井巷、硐室及采矿场的碎部导线应尽可能附合或闭合在各级经纬仪导线点上,敷设成支导线时必须坚持复测。
井下所有的巷道和回采工作面都必须进行碎部测量。
碎部导线测量可使用低精度经纬仪,罗盘仪或简易测角器进行。
第95条采区次要巷道和回采工作面的测量,可采用普通的经纬仪。
水平角用一测回观测,倾斜角用正倒镜观测,边长用钢尺丈量。
导线和三角高程的相对闭合差均应不大于1/500。
第96条在无磁性影响的地方,可用罗盘仪敷设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