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知识点总结

幼儿园课程知识点总结
幼儿园课程知识点总结

一.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与课程的关系:心理学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基础之一,主要是由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特点决定的。为了使课程效果实现最佳状态,必须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作为课程内容组织的客观依据。以儿童发展为本,课程要适宜儿童的发展,是许多早期儿童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因此,要规划优质的幼儿园课程,需要以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为理论。

2.心理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一)成熟理论:代表人物斯坦利·霍尔和阿诺德·格塞尔。霍尔{复演论}主张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和发展规律,而不是去遵守来自外部的规则。因此,他被认为是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先驱。格塞尔继承了霍尔的主张,认为儿童的发展由遗传因素决定,并把通过基因来控制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

成熟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1)重视儿童学习的“准备状态”,在儿童尚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应耐心等待儿童的成熟,而不要人为的促进儿童发展。

(2)教师应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设计课程和创设环境。

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支持其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和气氛,让儿童能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二)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皮亚杰创造了儿童发展阶段论和知识建构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不仅是建立在生理年龄的基础

上,而且还建立在儿童自身主动活动的基础上,即儿童通过与世界的互动来积极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从而主动地尝试认识外部世界的意义。皮亚杰理论中的发展观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能涉及的经验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思维的机制:同化,顺应,总结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客体永恒性”

B.前运算阶段(2-7岁):1)自我中心:皮亚杰三山实验2)泛灵论:幼儿会由己推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即“万物有情”3)思维的不可逆性(无法达到守恒):长度守恒、液体质量守恒4)分类能力

C.具体运算阶段(7-11):获得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群集结构形成(分类系统)

D.形成运算阶段(11-15岁):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

皮亚杰理论对幼儿园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影响:

A.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

B.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

C.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

(三)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说,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儿童的早期经验对其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

2、埃里克森将人生分为八个阶段,他最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就是“同

一性危机”,提出发展是依照渐成原则进行的观点,且每个阶段都有危机,顺利解决则有助于发展健康的人格。

精神分析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1)强调早期儿童人格的培养,强调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重视游戏的作用(能够解决心理冲突),教师要观察儿童的游戏,记录儿童游戏的行为。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他推论,儿童的任何言行都是由周遭的环境或教育刺激所引起的,产生了S-O-R公式。R(操作反应)—S(强化)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的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塑造儿童的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1)对儿童学习任务的分析、确认儿童原有的知识水平、以小步递进的方式施教复杂的学习任务

(2)运用强化的手段

二.蒙台梭利课程

1.儿童观:受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儿童具有“生命的冲动”,“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心理特征。

2.教育观:教育就是要遵循儿童生长的内在秩序,让儿童自由探索,发挥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能自主活动,自由生长。

3.蒙台梭利课程:涉及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文化科学,

历史,地理,艺术表现等领域,最能体现课程精髓的重要材料是蒙台梭利教具,具体的活动类型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感官练习,体育活动,自由游戏,手工操作,集体活动等。

4.蒙台梭利课程的实施:(1)有准备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有丰富多样的教具和辅助材料,是一种自由的,有秩序的,生机勃勃的,愉快的,适宜的环境。

(2)工作的法则:包括秩序法则,独立法则,自由法则,专心法则。(3)工作与游戏的关系:二者都服从内在本能的引导,都注重活动的过程,强调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二者的最终结果都指向于儿童的发展,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自由选择。明显区别是游戏的假想性。(4)教师的角色:“导师”是环境的提供者与管理者,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还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引导的过程中,使儿童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5.蒙台梭利课程的评价:本身具有局限性,结构化程度较高,限制了儿童的自由活动,不利于儿童主体作用的发挥。虽然重视儿童的自我学习,自我修正,自我教育,但易使儿童形成呆板,机械的个性,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蒙台梭利教育法需要与本土实践进行磨合,与其他理论进行融合,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三.瑞吉欧课程

1.瑞吉欧课程的理论基础:(1)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由此提倡“做中学”。

(2)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理论:瑞吉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源于“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幼儿园课程应该既适合儿童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有挑战性。

A.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应在最近发展区内。

B.幼儿园课程评价应该有弹性,使用动态性评价技术,而不只是评估儿童独立行为水平

C.强调教师在互动中起到的作用

2.儿童观

(1)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人。

(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

(3)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4)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

3.教育观

(1)教育追求的是内在品质。

(2)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互动、以某种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的过程。

(3)强调环境的作用和同伴的价值。

4.瑞吉欧课程中的方案活动:方案活动的目标是“通过发展儿童所有形式的语言来促进儿童教育的发展”。

(1)协商式活动:方案活动的确定,发展和结束阶段都是由教师和儿童共同协商而成的。

(2)生成性评估:评估是在真实的环境下,在方案活动的过程中开

展的,是动态生成的,它重点关注的是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以及在外界帮助下,在不同情境下能够达到的水平。

(3)持续性记录:记录是一种对儿童的学习和教育活动的说明和解释,协商式教学和生成性评估都要靠记录来实现。

5.瑞吉欧课程中的儿童与教师:(1)儿童形象:儿童很有潜力,是有能力的人。教师极其重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认为自己的责任是为儿童提供一个丰富的,能够发挥儿童潜能的童年。(2)教师角色: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以及引导者,教师和儿童是共同形成与推动活动发展的共同建构者。

6.瑞吉欧课程的社会参与:瑞吉欧的“集体学习”中的“集体”,不仅仅指儿童,还包括成人,如家长,教师,社区成员等。(1)社区参与:社区作为一种环境资源,其参与状态良好,会相应促进家庭参与程度与水平的提高。(2)家庭参与:加强家园联系,教师要创造机会拉近家园关系,同时培养家长间的关系。

四.幼儿园课程编制:目标模式代表人物:泰勒

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含义: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2.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优缺点:①优点:

A.课程设计条理清晰

B.增强了教育者的目的性

C.课程评价简单易行

D.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②缺点:

A.课程目标是由课程编制者确定的,往往课程编制者的主观意愿,难以与发展中的儿童相适应。

B.课程目标以儿童行为来确定,容易忽略那些难以转化为行为的方面。

C.课程目标强调细化,与学前儿童整体地学习知识、获得经验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距离。

D.课程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

3.幼儿园课程目标的陈述取向:(1)行为目标的取向:是以儿童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观察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

(2)生成性目标取向:关注的是课程实施过程。

(3)表现性目标取向:指的是每一个儿童在与教育情境互动时产生的个性化的,富有创造性的表现,追求的是学习者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

4.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1)知识取向:课程内容即材料(2)活动取向: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3)经验取向:课程内容即儿童的学习经验

5.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这一取向关注的是预定课程方案的实现程度以及确定影响课程实施过程的主要因素,不关注课程变革。

①优点:通过控制教师的课程行为,监控课程实施的成效,便于评价课程方案的优劣②缺点:教师不可能忠实的复制课程方案,会有意或无意的做出增删和调适

(2)相互适应取向:主张课程实施是课程方案与学校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创造性的实施课程方案。

(3)课程创生取向:关注的是教育经验的创造过程,关心的是课程创生了怎样的经验。消解可专家权威角色,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生主体。

6.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原则:(1)目标性原则:课程实施过程必须围绕课程目标,选择有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课程实施方法来展开。(2)生活化原则:课程实施应当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帮助幼儿在生活化的环境中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

(3)活动化原则:引导幼儿积极地使用语言;提供新奇,丰富的活动材料和资源,以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儿童的各种感官得到活动;注意活动的游戏性。

(4)主体性原则: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方法及活动的材料都要围绕儿童展开。

(5)生成性原则:关注儿童在与教师,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及时调整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课程实施方法。

五.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模式代表人物:斯坦豪斯

1.过程模式的含义:过程模式反对用预先确定的目标,尤其是行为目标来规定课程的进展和结果。把课程设计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主张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及儿童实际的活动过程。

2.过程模式的评价:(优点)(1)倡导“教师即研究者”,扩大教师的专业自主性。(2)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强调教育是一种过程。

(缺点)(1)过程模式编制的课程缺乏科学性,计划性和系统性,主观色彩浓厚。(2)“教师即研究者”赋予了教师理想化的角色,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理想。

3.幼儿园生成课程的特点:(1)课程目标:预成课程在课程实施前,总是目标先于活动。

(2)课程内容:内容比较固定,主要掌握在教师手中。

(3)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预成课程设计比较严密,设计与实施是分离的;生成课程没有精密的设计,设计和实施是统一在活动中的,不可分离。

(4)师幼关系:儿童不仅参与课程的实施过程,而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的设计。教师在生成课程中仍是主导作用,引导孩子。

(5)课程评价:预成课程的评价关注是否达到了预设目标,评价往往是终结性的。生成课程的评价始终贯穿在活动过程,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评价。

主题:《我是中国人》

主题目标

1.感知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肤色、外貌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的不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2.知道中国很大,中国人很聪明,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3. 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4. 欣赏京剧脸谱,激发幼儿对传统艺术文化学习的兴趣。

5.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

活动名称:我是中国小娃娃(大班语言)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肤色、外貌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的不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2、知道中国很大,中国人很聪明,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1、图片-各种肤色的小朋友2、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活动过程:

一、经验交流。

1、出示各种肤色小朋友的图片,引导幼儿找出图片上的中国小朋友。

2、中国的小朋友长得什么样?除了中国小朋友,图片上还有谁?

3、启发幼儿将中国小朋友与其他国家小朋友进行作比较,说说他们的不同之处。

4、讨论:我们最爱吃什么?外国小朋友最爱吃什么?

5、请幼儿帮助不同国家的小娃娃选择餐具和食物。

6、鼓励幼儿学学各国小朋友相互问好的语言。

二、寻找发现中国的地理位置。

1、出示世界地图,以“中国娃娃住在哪里”为题,请幼儿在世界地图上找找中国的位置,并用笔做上记号。

2、共同认识首都北京的位置以及地图上的特殊标记。

3、引导幼儿尝试在世界地图上找到某些外国小朋友居住的大致位置,并将他们送回家(粘贴在地图上)。

三、感受祖国真大。

1、在世界地图上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大小,知道中国很大。

2、看中国地图,启发幼儿说说中国地图的外形像什么,通过比较知道中国很大。

3、欣赏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附:我们的祖国真大

我们的祖国真大,北方,有冬爷爷的家。

十月就飘雪花。我们的祖国真大,南方,有春姑娘的家。

一年四季盛开鲜花。

啊!伟大的祖国妈妈,

东西南北中的孩子们,

在同一个时候,有的滑雪,有的游泳,

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活动名称:《我是中国人》(大班社会)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2、了解中国人的外貌特征,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传统美德,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录音带 3.地球仪。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你知道自己是哪个国家的小朋友吗?我们祖国妈妈的全称是什么?出示地球仪,引导幼儿找出中国的地理位置及版图。告诉幼儿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居住在地球上,这是个很大很大的家园。生活在这个大家园中的世界人民是有区别的。

二.了解中国人的外貌特征。

讲述故事《罗伯特的手为什么洗不白》,引导幼儿知道中国人的外貌特征。我们在座的小朋友还有小明等很多中国小朋友都有着共同的外貌特征: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而非洲小朋友罗伯特是黑皮肤、黑眼睛、卷头发。另一位是白皮肤,蓝灰色眼睛、黄头发的外国小女孩。

观察图片上的和平鸽,告诉小朋友呢,它标志着全世界的人民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希望在和平的环境中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三.引导幼儿了解中国人的语言文字。

1、放两段录音,一段汉语,一段英语,使幼儿知道中外口头语言的区别。

2、让幼儿认识“我是中国人”五个字,告诉幼儿这正是我们中国人书写的汉字,也叫方块字。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万事万物的形状创造出来的(出示甲骨文,幼儿认读),说明中国人是聪明智慧的人民。

四.感受中国人的勤劳勇敢。

观看中国运动员在世界领奖台上,升国旗、奏国歌的画面、录像,认识到中国人的勤劳勇敢,感受做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师幼再次感受奥运赛场升国旗、奏国歌的光荣时刻(师幼起立,奏国歌)。

教育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努力锻炼做优秀的中国人。

区角名称:京剧脸谱

所属区角:美工区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京剧脸谱,了解戏剧中特有的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法。

2、萌发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学习的兴趣。

提供材料:椭圆形的图画纸、水彩颜料、水彩笔、油画棒、橡皮筋、剪刀等

玩法:1.幼儿在椭圆形图画纸上,用各种材料制作、设计京剧脸谱,并画出来。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所设计的脸谱。

主题:《我是南京娃》

主题目标

1.知道自己的家乡是南京,通过寻找和讨论发现和感受家乡的美丽。2.了解和熟悉南京的风景名胜和特产,并愿意用语言进行表达。3.感受雨花石的色彩和形态美,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

4.热爱家乡,为自己是南京人而自豪。

5.对南京的传统文化感兴趣,有好奇心。

活动名称:美丽的雨花石(大班美术)

活动目标: 1.感受雨花石的色彩和形态美,愿意积极探索制作雨花石的方法。 2.尝试将不同颜色的彩泥混合起来揉捏。3.能够用团圆、压扁和搓长等方法创作不同形状的雨花石。

活动准备:雨花石若干,五彩橡皮泥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子挂图“雨花石”,引导幼儿对比观察雨花石和普通石头。师:“瞧,这些石头和我们常见的石头的吗?有什么不同?它身上有哪些颜色?有什么花纹?是什么形状?”

二、探索发现

师幼一起探索制作雨花石的方法。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找出制作雨花石的方法。师:“你们想不想有那个有一块漂亮的雨花石?要不我们用彩泥来试试吧!“小结:可以将不同颜色的彩泥压扁,放在一起团一团;可以将彩泥搓成条,把几种不同颜色的泥条像扭麻花一样扭在一起,在团一团;还可以随意拿几种不同颜色的彩泥直接揉搓在一起。

三、创作表现

1、教师介绍制作材料及要求。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制作雨花石,感受不同颜色合在一起产生的美。师:“你可以选择几种自己喜欢的颜色来做雨花石,注意要在泥工板上制作,保持桌面清洁。”

2、教师巡回指导,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帮助。

四、欣赏评议

1、鼓励幼儿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

2、引导幼儿将完成的作品集中在一起,布置成“雨花石展”。指导要点:引导幼儿从“雨花石”的外形、颜色、花纹等方面相互欣赏并评价。

3、教师从幼儿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及完成的作品两个方面作出评价。

活动名称:美丽的家乡—南京(大班社会)

活动目标:1.了解和熟悉南京的风景名胜和特产,能一起交流讨论自己喜爱的南京特色。2.感知南京的历史文化,为自己是南京人而自豪和骄傲。

活动准备:1.家长孩子共同收集的南京风景与土特产图片。2.音乐《莫愁》 3.视频《南京话喝馄吨》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欣赏音乐,引入主题。

欣赏《南京话喝馄吨》歌曲,引导孩子知道南京话是南京人独有的本领,是我们的家乡话,并让孩子学习说说自己会讲的南京话。那我们知道南京除了有别的地方没有的南京话之外,还有哪些风景名胜美如画的地方呢?

二、通过介绍、讨论了解南京的风土文化。

1、通过看图片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南京五处的风景名胜。(紫金山、中山陵、梅花山、夫子庙、莫愁湖)

2、请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收集的除游览内容外的有关南京的风景名胜等相关文化。

3、通过自由讲述引导孩子了解南京的社会文化与土特产。

4、南京的宝贝这么多,这么美?想不想再去看一看?引导孩子观看视频《金陵节拍》片段。

5、我们都是南京人,南京是我们的家乡,南京有很多的宝贝。你最喜欢南京的什么呢?我们作为南京人很骄傲自己的家乡这么美,这么美的家乡是谁建设的呢?鼓励孩子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了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

三、结束部分:在《莫愁》歌声中学当导游给客人老师介绍美丽的南京。

区角名称:认识南京

所属区角:语言区

活动目标:1.了解南京名胜古迹的大致方向。2.能够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南京,表达对城市的喜爱之情。

提供材料:提供有市花,市树的背景图片,南京名胜古迹的明信片,自制南京简易版小地图

玩法:让幼儿根据明信片,图片,介绍一下自己去过的名胜古迹。相互交流小地图上的坐标分别是哪些地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